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2-02-23钱正美
陈 强,韦 元,钱正美,施 芹,邱 东
(江苏省盐城市口腔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腮腺肿瘤属于发病机制较复杂的一种口腔颌面部肿瘤,该肿瘤性质多为良性,如未及时对病变腮腺组织采取治疗,可能导致其肿块生长速率加快的情况。基因突变、具有长期抽烟史、遗传等都属于腮腺肿瘤的发病原因,良性腮腺肿瘤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腮腺肿大症状,如肿瘤发展至恶性,患者可能出现面部神经麻木、张口活动受限、吞咽障碍等症状。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可能留下较大创口,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程度,且术后可能诱发腮腺分泌障碍、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相关肿瘤研究报告指出,改良型腮腺切除术可保留患者腮腺管,术后创伤较小[1]。本文针对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作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腮腺肿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采用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37~62岁,平均(49.82±8.55)岁,其腮腺肿瘤直径为1.95~3.17 cm,平均(2.46±0.13)cm。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9~63岁,平均(49.97±8.42)岁,其腮腺肿瘤直径为1.97~3.20 cm,平均(2.59±0.16)c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腮腺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纳入标准:①腮腺肿瘤性质为良性;②慢性腮腺炎频繁复发者。排除标准:①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患者;②蛇骨鳞病患者;③其他炎性反应所致腮腺突然肿大者。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通过此次研究。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前对手术器具进行消毒处理,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头稍向后仰并微偏至对侧,于患者肩膀下部垫枕。在患者颧弓下侧至耳垂接下颌下缘2~3 cm处作一“S”形手术切口,切口大小控制在5 cm以上、10 cm内。切开患者皮肤组织、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于其腮腺筋膜处翻瓣充分暴露肿瘤及腺体,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组织,不保留腮腺管。对腮腺深叶断端进行结扎处理,逐层关闭切口并放置引流管,采用医用绷带对患者引流管放置处行包扎加压处理。
观察组行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术前消毒及麻醉措施参照对照组。根据腮腺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腮腺肿瘤组织所处部位,根据肿瘤分布情况选择作一“S”形切口,切口自耳垂处沿耳屏游离至耳廓后缘离发际线3 cm处。对该部位扁平肌肉、组织进行疏松,逐层切开患者皮肤组织、皮下组织、颈阔肌,将腮腺咬肌筋膜浅面进行分离翻瓣处理,充分暴露腮腺肿瘤组织及周边1 cm组织。切除肿瘤组织、部分腺体及腺体周围的淋巴结组织,保留腮腺管。对腺体断端进行止血结扎处理,植入生物膜固定连接腮腺床与腮腺咬肌筋膜断端,覆盖面神经浅面、腮腺表面,将面神经与皮瓣分离后关闭手术切口后放置引流管,采用医用绷带对患者引流管放置处行包扎加压处理。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于术后1 d内将引流管拔除,术后7 d保持包扎加压。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后,其创口愈合所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量表(QOL)评分[2]。QOL针对肿瘤患者的食欲、疲乏程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最高分为60分,患者生存质量越好,其得分就越高;②对比两组患者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腮腺肿瘤切除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2 结果
2.1两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QOL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观察组患者术后的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QOL评分对比
2.2两组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腮腺切除术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发生率对比[n(%),n=25]
3 讨论
腮腺肿瘤属于临床口腔科常见的一种肿瘤性疾病,约占唾液腺肿瘤患者总数的80%[3]。此肿瘤组织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种腮腺肿瘤,恶性腮腺肿瘤患者会出现面部神经麻木、听力减弱等症状[4],故尽早切除腮腺肿瘤可有效避免肿瘤恶变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影响。常规腮腺切除术需切除病变腮腺肿瘤并离断腮腺导管,且该手术方式需对患者面神经进行解剖[5],可能导致患者术后面神经及腮腺功能受损,引发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
对比本次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见,观察组患者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说明改良型腮腺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腮腺功能及面部神经的影响。常规腮腺切除术需摘除患者腮腺管,对患者正常腮腺肌肉、神经组织及残余腺体的分泌功能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其术后面瘫、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升高,加重了患者术后恢复的难度。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未摘除患者腮腺管,促进患者腮腺功能维持正常运作,对其残余腺体分泌功能的影响较小[6],降低涎瘘症状的发生率。术中尽量保留患者耳大神经,采用生物膜修复患者受损的腮腺咬肌筋膜,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耳垂区麻木症状的发生率,避免患者术后因咬肌功能障碍而出现暂时性面瘫的情况。对比本次两组患者接受相应的腮腺切除术后其创口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QOL评分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QOL评分远高于对照组,这证明改良型腮腺切除术可改善腮腺肿瘤患者预后,有助于提高其术后日常生活质量。常规腮腺切除术于治疗过程中作“S”形切口,该切口直径较大且位置较显眼,易导致患者术后因面部瘢痕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术后生活质量。改良型腮腺切除术将手术切口作于患者耳屏上端至耳廓后沟处,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创口对面部美观程度的影响,有助于减少术后瘢痕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所作切口位置大多处于褶皱处,创口直径较小,且手术最大程度保留原腺体组织[7],有利于缩短腮腺肿瘤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加速其创口愈合速度。此外,该手术方式仅对瘤体1 cm外的部分腺体进行切除,减少患者腮腺瘤体边缘浸润的可能性[8],降低腮腺肿瘤复发的风险,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腮腺创口愈合时间,促进患者腮腺功能的恢复,使其尽快康复出院,并有效避免腮腺肿瘤病情反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综合以上关于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研究结果及讨论可知,此手术方式与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较明显,并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腮腺创口愈合时间,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应用于临床腮腺肿瘤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