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主题班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2-02-23马心语
马心语
摘要:班会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成績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转变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当积极探讨如何召开新时期的主题班会课,充分发挥班会课在育人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不断进行课程的优化与设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发挥班会课的德育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基于此,本文围绕初中主题班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展开研究,从实践的层面提出有效的方法,以期能够促进初中主题班会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主题班会;设计问题;策略
引言:
班会是教师传递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管理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在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中,将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展开,能够不断优化班级管理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构建起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然而,在传统的班会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存在一定的理论性特点。在全新的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研究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开展,充分明确在主题班会召开中的德育思想,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成长,充分实现德育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初中主题班会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班会主题缺乏针对性,课程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在部分主题班会课的实施中,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活动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其原因就在于选题不精准、针对性较差,出现了“又达又空”的问题,泛泛而谈的主题,难以达到精准性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主题的确立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针对性,应当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能够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从小处着手实现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因此,主题应当与学生具有密切的关联,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同时在其形式上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能够真正解决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加注重于学生思想的引导和行为的塑造。
(二)班会内容缺乏丰富性,课程教育的重点不突出
为了进一步发挥主题班会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教育内容上应当具有丰富性,并呈现出序列化的特点,充分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于班级管理的实际,进而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生命安全教育以及挫折教育,充分结合于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然而在实际中,班会课的设计往往出现单一性的教学内容,针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也没有突出侧重点,尤其是初三学生新变化较大,学业压力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应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仅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选材,课程安排上零散化,则难以实现对人格的塑造,难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三)教育形势缺乏多样性,课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主题班会是一门德育教育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班会也应当开展积极的创新和探索,然而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改革相比,班会的改革呈现出滞后的状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仍然以传统的说教宣传灌输为主,这种单一、枯燥的班会实施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班会课德育价值的发挥。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极强,且喜欢新鲜的事物,如果班会课的实施方式仍旧停留于传统单一、枯燥的模式,则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难以构建起轻松、活泼的轻松课堂。
二、初中主题班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集体确定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班会课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也应当遵循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在班会课实施全程中的参与度,应当通过集体的智慧确定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例如在主题的选择上,就可发挥集体创意的优势,确定小而精的班会主题,使主题能够更小一些、更近一些、更准一些,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班会课的育人价值。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又能为每一位同学提深度参与的机会,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具体的小组组数可以与学期主题班会的数量相匹配。也可预留一组作为机动小组,在特殊时期参与到具有一定难度和特殊意义的主题班会设计中,将学生转变成班会实施的主体之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班会筹备与实施划分成若干个环节,比如选题确定、内容收集、形式创意以及课后总结,每个小组认领一个主题的辅助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作为该堂主题班会的主导执行小组,协助教师完成班会活动的筹备、组织和实施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班会课从教师的“独角戏”转变成全体同学参与的“舞台剧”。
(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性价值,指导完成主题班会的组织实施
鼓励学生参与并非放手让学生随意操作,而是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组织和实施。主题班会是重要的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要充分的相信和依靠与学生,把课堂的主导性教给学生,但教师应当把控住引导性价值,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筹备任务。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经验生活经验有限,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方面的综合能力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导致在部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有失偏颇。例如在主题的选择以及形式选择上仅凭个人好恶来进行筛选,或者只从个人观点判别事物的善恶与美丑。为了提高主题班会内容的聚焦性,班主任应当对主题班会的筹备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针对于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核心与本质,充分认识到每一堂主题班会课召开的真实目的,并且能够认识到自身应当进步的方向。在班会结束后,组织筹备小组进行总结,从学生从意识层面的认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加以评判,是否得到预期的成长与提升,进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行动应当有准则、前进应当有方向,在提高班会价值的同时,又促进筹备小组成员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积极发挥班会的感染性效能,追踪完成主题班会的效果评价
主题班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将围绕一个固定的选题展开教育教学,进而实现对学生在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和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推进学生实现深刻的自我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构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班会结束后,班主任要加强课程总结,对课程做出效果评价。首先,主题班会是一项特殊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凸显出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因此,主题的选择会直接关系到班会实施的成效。在主题班会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选择主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教育效果等等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主题班会是以一个主题为核心议题的班会活动,其主题将是实施的关键与灵魂,不同于常规的班会,不能只停留于常规的说教教育,而应当围绕主题教育的内容展开。为此,要评价教学形式的有效性,例如通过专题讨论、报告、演讲、表演以及竞赛和访问座谈等形式开展的活动,是否使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行为有所改变,真正实现了课程教育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主题班会的实施应当进行课程化打造,不仅将其作为一门德育课,也应当将其作为文化课进行思考。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加强实践与创新,充分遵循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展开科学性的课程设计,做到班会主题突出、教学形式多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价值,不断凸显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有效提高主题班会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成為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雪勇.初中亲子主题“云班会”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初探——以特殊时期初三年级的亲子活动设计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1):51-52.
[2]郭桂珍.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初中班会课设计实例探究——以主题班会课《我要更优秀》为例[J].知识文库,2020(20):7-8.
[3]魏惠民.初中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与实施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2):29+32.
[4]王伟.生命·责任·家国——初中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2020(08):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