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2022-02-23雷国强
雷国强
人和人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往往需要时间与机缘来促成。大约在2010年左右,我开始与“大国工匠”李震合作研究古代龙泉青瓷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关注到当代龙泉青瓷界青年艺人的成长经历及其相关作品收藏。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陈卫武,因为他和李震、刘杰都是龙泉当地专攻青瓷仿古艺术的杰出匠人代表,在龙泉青瓷坊间与当代龙泉青瓷收藏爱好者当中享有“龙泉三杰”的美誉。这些年,我与李震、刘杰交往比较多,卫武则较少,印象中除了2018年一起参加由浙江省文联组织的中日民间工艺交流活动,到日本静冈访问一个多星期外,其余能够当面直接交流的机会不是太多。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的短暂接触之上,直到2021年年底的一次参访,让我对他有了全新的深入认知。
2021年11月,我应邀赴龙泉参加第四届世界青瓷大会,期间收到了卫武发来的一条短信,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室喝茶并欣赏他刚刚复刻成功的一件仿宋代青瓷洗。隔天上午,我们便在他的宋韵工作室见面了。
卫武的宋韵工作室,是陈列和展示其个人青瓷作品与古代藏品标本的一个空间,分上下两层展厅,一层展示的是近年来他所制作的龙泉青瓷仿古精品,二楼则陈列其收藏的古代龙泉青瓷藏品标本,这是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欣赏卫武的青瓷仿古艺术作品,仿佛享受到了一场视觉盛宴。惊艳感叹之余,我突然想起“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评价唐代诗人韦应物、柳宗元诗文艺术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一句经典美学名言,是的,这十二个字完全可以借用来概括和评价卫武的青瓷艺术。他以古为师,作品造型洗练,简约饱满,釉色莹润,传承与体现出了宋代龙泉青瓷巅峰时期素雅简约、类冰似玉的艺术风格特点,可谓“发纤秾于简古”;其次,卫武的青瓷作品以不加装饰而靠天然釉质出彩取胜,蕴含着宋代龙泉青瓷所特有的沉静内敛艺术风格,可谓“寄至味于淡泊”。这些由卫武制作,再经烈火煅烧出的质朴高古的青瓷艺术作品(图1—图27),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宋代龙泉青瓷匠心精神和审美旨趣的理解与追求。
一、以古为师,潜心学艺
位于龙泉西南部的八都镇,历来以出产优质青瓷瓷矿而闻名,也是龙泉主要的青瓷产地之一,原龙泉国营瓷厂第二分厂就设立在此。1973年,卫武就出生在该厂一个陈姓的工人家庭里,其家族自他的祖父一辈开始,就以制作青瓷谋生,卫武是陈氏青瓷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受家庭影响,卫武从小就开始接触青瓷,可以说他就是在瓷泥堆之中滚打、在龙窑脊背之上摸爬长大起来的。青瓷不仅陪伴了他的童年时光,更成为了其未来生命成长、人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与不二选择。
卫武说他自懂事起,就对烧制青瓷非常感兴趣。孩童时期看到身边熟悉的亲人们,用寻常可见的泥土塑造成杯、盏、盆、碗等各种器型,浅色的素坯,喷上一层层釉水,再装进匣钵,放入龙窑之中用烈火煅烧数日之后,出窑时竟然能够幻化出青、黄、翠、绿等不同颜色,叩之发出清脆声响的瓷器,这让他感到十分的神奇,也由此踏上了青瓷学习制作之路。1992年,19岁的卫武从八都镇高中毕业后便成为龙泉国营瓷厂第二分厂的一名学徒,该厂当时以生产日用青瓷为主,采用的是机械压坯、灌浆成型的工厂化生产,所以按生产工序设定工作岗位。卫武为了实现自孩提时就立下的探究青瓷烧成之谜的心愿,便主动向厂领导申请到当时人们认为最需要吃苦卖力的龙窑烧制岗位。带他烧制龙窑的师傅姓郭,是一名有着丰富龙窑烧成经验的老窑工,卫武到了工作岗位后用心学习,郭师傅也手把手进行悉心指导。很快,卫武就了解和掌握了青瓷烧成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要点,认识到了作品烧成与所摆窑位、火候升温曲线等有着复杂的关系。除了跟师傅学习烧窑之外,卫武还经常到工厂图书室借阅各类相关书籍进行研读,并且在回到家后,坚持按照图书资料上刊登的古代龙泉青瓷器物造型来进行摹仿练习,这可以说是卫武从事龙泉青瓷仿古工艺研究与探索的真正开始。为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古代龙泉青瓷作品的造型特征,卫武还经常利用假期到龙泉青瓷博物馆去参观,用心观察并临摹绘制器物的样式图纸。直到现在,他在制作拉坯器物之前,还一定会在反复设计与绘制图稿之后才着手,这一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而卫武当年还在瓷厂当学徒时,摹仿图书资料上青瓷钵制作而成的一件青瓷作品,居然让一个到龙泉寻访古器的老板以20元人民币收购,要知道,这个价钱在当时抵得上他半个月的工资,这着实让他开心不已,也更加激励他坚持走青瓷创作道路。
二、临古学艺,致敬经典
在龙泉国营瓷厂第二分厂学艺尚不满3年的陈卫武,却在1995年遇到了工厂改制,从此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与转折。当时从龙泉国营瓷厂下岗的工人,大部分都改行另谋生路,而少部分有技术的师傅则自己办厂,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规模都不大,人员组成也大都以家族成员为主。为了维持生计,卫武跟着父亲一起在龙泉八都开办了一家青瓷作坊,主要生产以模具成型为主的仿古工艺品,以及接受部分手工仿古作品的特殊订单。卫武的父亲在国营瓷厂是负责青瓷釉料配制的老师傅,所以他们出品的仿古青瓷工艺品的器型和釉质都不错,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但年轻的卫武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安逸的生活,他要进一步挑战自我 。
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民间收藏的热度上升,市场的巨大需求催生了青瓷仿古制作产业的发展。当时浙江地区的仿古青瓷生产与制作中心主要分布在越窑的慈溪一带,越窑的中心窑场慈溪上林湖周边地区聚集着一批作坊与优秀工匠。在父亲的青瓷仿古作坊工作了5年之后,卫武就提出要到上林湖去学习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卫武的叔叔陈爱明,现任龙泉青瓷行业协会的会长,当时就在慈溪一家青瓷工厂工作。经叔叔介绍,卫武来到了慈溪学习越窑秘色瓷的传统烧制技艺,这一待就是6年。
卫武非常庆幸和感恩自己在慈溪的这一段学习与锻炼生活。当时他已是一个基本功扎实的手艺人,所以一开始承担的便是独立完成工厂安排的古瓷复刻任务,尽管压力不小,但他非常享受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因为,在大量的仿古創作实践中,他可以与当时一批经验丰富的仿古高手接触交流,能够学习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创作实践使他充分认识到,对一件古代瓷器的仿制,并不仅仅是对它外表形制与表面釉色的简单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其生产与制作的时代背景和选用材质以及烧成工艺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在这样有一定思想认知深度的学习与古瓷复刻工艺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卫武深刻意识到研究古代器物标本,以及了解古代工匠的制作、装饰与烧成工艺,对于成功仿制一件古代器物是多么的重要。为此,卫武开始有意识地大量收藏古代龙泉青瓷标本和龙泉当地不同窑址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瓷片,以古为师、致敬经典,成为卫武学瓷、做瓷乃至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与立场。
三、摹古出新,追求宋韵
2007年,陈卫武带着自己对龙泉青瓷的热爱与理解回到了家乡,准备开办工作室,以期实现自己从孩提起就已经铭刻在心底深处的梦想。
卫武在选租厂房、立置窑炉、购买设备等繁琐的筹备工作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他有时漫步在龙泉大街上,看到两旁林立的青瓷商店,每家所陈列出售的青瓷产品,大多数是款式雷同、釉色相似、全无个性差别的普通货品,这些产品都是由石膏模具灌浆或机械压制成型的,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对此他感到十分迷茫,难道自己也要走这样的路吗?他显然心有不甘。这一天晚上,卫武突然想起一位到龙泉考察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卫武你的性格适合做青瓷,但是在做瓷器时首先要安心认真地做好东西,不要想着一下能挣多少钱,只要心无杂念,平心静气地坚持下去,成功是大有希望的。”卫武心中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对!绝对不能走父辈的老路,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去做自己擅长的事。那么,是否能够发挥自己在仿古青瓷工艺制作方面的特长,来开发一些具有宋韵风格特征的日用青瓷手工艺术产品呢?
2008年,卫武的青瓷工作室就正式开张了。一开始,他以制作具有鲜明宋代龙泉青瓷风格特色的陈设观赏青瓷与适合于饮茶的手工仿古茶盏作为突破口,没想到第一批作品推出后,便吸引了一些独具慧眼的经销商的注意。不久,远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经销商慕名纷至沓来,一时间,卫武的手工青瓷作品就成为龙泉青瓷销售市场上最热门的抢手货之一,其手工制作的一只青瓷茶杯出厂价就要150元,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卫武对青瓷艺术的理解、追求与努力,就这样得到了青瓷艺术消费市场的回应与肯定,他的作品成为全国各地龙泉青瓷艺术爱好者追捧的紧俏货,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粉丝群体。当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等级艺术家的多数青瓷作品售价在数千元,而卫武的一件仿宋代青瓷梅瓶也能够卖到这个价格,并且经常断货,客户都要先预付定金并且要等上许久才能拿到作品。就这样,卫武成为龙泉青瓷手工日用艺术瓷开发成功走向市场的第一人。凭借着过人的手艺与胆识,他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2年,卫武在龙泉青瓷大道旁买下了临街的一幢房子,装修布置成了陈列其个人青瓷作品与古代青瓷藏品的展示空间,卫武用他最喜欢的两个字“宋韵”进行命名。卫武说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除了与其本人喜爱宋瓷简约素雅的古典风韵有关外,更是他自己艺术主张与审美立場的一种宣示和表达。
卫武奉行简单做人、认真做瓷的原则,所以他几乎不参加社会上各种协会或机构组织的各类评奖活动。他说作为一个青瓷手艺人,只要安心做好青瓷,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就行了。卫武说他特别喜欢“龙泉三杰”这一由民间青瓷爱好者赠予的称号,虽然这不是什么职称,也不是政府部门命名的荣誉称号,但是它代表了青瓷收藏爱好者对自己作品的接受认可,以及对青瓷艺术审美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支持,饱含着沉甸甸的无限期待。
卫武说龙泉青瓷艺人在摹古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出新的意识,才不会掉入泥古不化的窠臼,从而制作出适合当代生活需要的新器型与新款式。交流过程中,卫武拿出一件他刚刚烧制出来的龙泉月白釉笔洗让我欣赏(图15),其外廓线条挺拔洗练,极具宋瓷简约素雅的古韵,但整体造型又明显具有现代感。卫武听完后点点头表示赞同我的看法,同时又提醒:“雷老师,你再仔细看,这件作品的外部轮廓像什么,它与我们生活中哪种常用工具有关系?”一时半会我还真说不上,最后还是卫武揭晓了谜底,他说这件作品的基本形制采用了南宋龙泉窑青瓷笔洗的造型,但是其外部轮廓构成线条的处理灵感,却来自于他对奥迪A4轿车尾部造型的精心观察。经他解说,我顿时豁然开朗,原来我观察品鉴得出的既有古典韵味又有现代感的审美体验,真的来自于古典与现代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
卫武说他为了在青瓷制作过程中追求古典与现代的造型结合,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自然之物与现代人造之物外廓造型特征的习惯,并且将观察体验到的这种对于线条的审美感觉运用到了青瓷的制作过程当中。2009年,他购置了一辆大众朗逸,对于爱车外部流畅的造型与线条喜欢得不得了,足足用了半天时间进行观察欣赏,并一口气在本子上根据爱车的局部线条特征,精心绘制了20多款茶盏的制作设计图稿。
卫武说,春天植物的叶芽与花蕾绽放时所展现出的线条是有生命张力的;秋天成熟的健康果实的外部自然轮廓线条是饱满的。对于造型与线条的关注,卫武观察用心最多的还是对现代汽车特别是新款家用小轿车的观察与跟踪上。电脑上新款家用轿车发布的网页,是他平时最爱浏览的地方。在这些体现当代工业文明的产品样态之中,他发现与汲取了许多丰富的设计营养。我知晓了卫武这些关于其青瓷制作与设计的故事与方法,才明白了自2009年到现在将近13年的时间里,他亲手制作了上百款具有宋韵风格的青瓷茶盏,造型无一雷同的秘密所在。
制器尚象,备物致用。2022年,是卫武从事龙泉青瓷事业的第30个年头,三十而立,我认为卫武没有辜负这30年的时光岁月,天道酬勤,他是人生与事业的赢家。分析和讨论卫武的艺术轨迹,显然他已从一个娴熟的青瓷仿古艺人,成长为一个对生活与器物拥有自己独特美学理解,并且能将这些理解融入到个人创作之中、应用自如的一位大师。希望卫武继续以古为师、致敬经典,不断地精进磨炼,心无旁骛地做好“宋韵”系列青瓷。相信最后他一定能进入“出神入化,物我两忘”的青瓷艺术创作自然大化之境。
“龙泉三杰”之陈卫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