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
2022-02-23王玉锋
王玉锋
紫绿玛瑙,古称“紫玉”,又名“秦紫玉”“华阳紫玉”等,以紫、绿为主色,多色共生,色彩浓艳、质地油润,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雅客所喜爱。汉代恒宽《盐铁论》:“夏以玄贝,周以紫石,后世或刀布”,可见紫绿玛瑙最早充当货币功用。同时还因其“紫绿共生、阴阳并济”的特点,被作为道教圣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道家为核心、儒释两家相结合的文化内涵。紫绿玛瑙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色彩特征,在国际国内的文化交往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先后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一、紫绿玛瑙历史文化
紫绿玛瑙的应用经历了贝币、修仙、礼佩、民饰四个阶段。从最初被用作货币,到人们修仙求道的寄托,再到尊道贵德的礼尚,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以及道教内外丹学说的发展、道家修仙炼药之风的日盛,紫绿玛瑙的应用也屡攀高峰。至今,在许多道教场所还保留有紫绿玛瑙雕刻制品。
紫绿玛瑙产自陕西秦岭老君山,相传是太上老君得道成仙的地方,至今老君山还保留有老君庙,是历代道教信众朝拜的圣地。“太上骑青牛而去,紫气染透山峦,青牛踏过之处,皆成青翠之色”,这便是紫绿玛瑙传说的由来。后人以老子为师、青牛为范,皆继承老子衣钵,“案头莫不供奉青牛,中堂无不悬挂老子画像”。古人认为紫绿玛瑙是太上老君真气所化,认为佩戴和使用紫绿玛瑙能够吸取太上老君遗留下来的“紫气精华”,能够长生不老,在《九思·守志》中便有“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的记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紫绿玛瑙从仙坛玉宇走入了百姓人家。紫绿玛瑙文化从“知君久住玉真坛,日与飞仙弄紫环”的神仙浪漫,到“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的温婉柔情,历经了整整十个朝代,见证了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对紫绿玛瑙的使用中,还留下了大量文学佳作和美丽传说,既有“紫玉生烟”的爱情故事,又有“紫气氤氲满帝都”的盛世繁华,荟萃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朵瑰丽的奇葩,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流传。
二、紫绿玛瑙的宝石学特征
紫绿玛瑙产自华北地台南缘之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矿带总体沿白花岭一路家街复式向斜两翼展布,近东西走向,目前只在我国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的麻坪、石门、石坡、巡检等四个镇交界处的山脉中有产出,储量较为丰富,地层构造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紫绿玛瑙颜色丰富,质地细腻,其抛光面呈现玻璃光泽,透明度为半透明到微透明。相对密度为2.65,摩氏硬度为6.5—7,折射率为1.54,紫外荧光灯下无荧光,分光镜下观察,样品呈蓝紫区吸收。紫绿玛瑙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明显的色带,并且有大量包裹体,其形态有片状、规则及不规则固体,主要为绿泥石,乃是其形成绿色色带的主要原因。
紫绿玛瑙的种类可分为山料、核料两种。山料是由火山岩浆流淌形成,呈板状结构,在长期的地质变化中不断分裂瓦解,最终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块状。山料的特点是棱角分明,多呈长方形、梯形、多边形等状态,块度较大,但裂度很高,优点是色带平整、色界较为分明。核料是由火山蛋落地而成,多呈半圆、椭圆形,因其自身冷却程度以及落地时地表软硬情况的不同,所形成的形状也不同,但核料以圆滑弧面为主要特点,外表平滑,通常可见龟背纹,裂度较小,色彩变化丰富。
紫绿玛瑙色彩丰富,具有色相多、色阶长、色域宽的特点。充分的色彩语码为艺术创作和情感传达提供了富饶的语素,使人们能够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实现等值传译,达到思想上的交流和语言上的互通。“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蠭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踰本质”,紫绿玛瑙质地温润、色彩布局丰富,具“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其色相高雅、色度浓艳、色调清和,有着广泛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空间。紫绿玛瑙雕刻遵循“色彩参与表达”的原则,将色彩作为首要语言,与造型语言共同表现艺术主题,使“喻形于色,造化相生”。
紫绿玛瑙原石有单色料、双色料、三色料、多色料;从色相上讲有紫色、绿色、冰色、蓝色、桔色、粉色、黄色、白色、肉色等;从色度上讲又有高调、中调、低调,以及长调、中调、短调的区分;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又形成了“玫瑰紫”“香槟红”“薄荷绿”“果冻白”“芙蓉色”等生动形象的叫法。
在儒、释、道文化中,都视紫色为最高级别的颜色。儒家将紫色作为“王贵”之色,历代被统治阶级所专属,“紫服、金鱼之赐,其尚矣”;佛教认为“紫色表天道”;道家认为“修道者三华聚顶,五气朝元,头上才会出现紫光”。
三、紫绿玛瑙艺术品鉴赏
在此笔者借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绿玛瑙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国双大师的几件作品向各位阐释紫绿玛瑙艺术品的鉴赏。
《西游记》系列作品,以紫綠玛瑙双色、多色料雕刻,充分发挥了紫绿共生、阴阳并济的材料特征,将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哲学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将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对英雄浪漫主义与孙悟空从本我、自我到超我的求索历程的表达力透纸背。加之对材料色彩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洋溢出浓厚的哲学氛围与神话色彩。
《游神》系列作品运用内雕、透雕的技艺,将众多人物图谱融汇到玉雕手把件中,用方寸之地表现出了众神出游的热闹场面,采用节奏化和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传统民俗“游神”的节会盛况表现得酣畅淋漓,鼓罄喧嚣如在耳畔,绕梁不绝。《游神》系列作品囊括了天工奖、百花奖等各类重大展览赛事的金银大奖,被收录于《学院玉雕》《中式物语》等出版物,还被多家杂志引用刊载。
《飞天》系列作品采用紫绿玛瑙俏色技艺,发挥紫绿玛瑙五色分布的特点,将不同颜色设计成不同的素材,在色彩和素材的分布中间寻找人物动态,作品形色结合、动态优美,富有色彩与运动的节奏感。综合紫绿玛瑙雕刻技艺中镂雕、浮雕、透雕技法,使作品形色韵兼备,焕发出浓厚的神话色彩。
作品《丛林》采用紫绿玛瑙的橘色、绿色双色料种,将夕阳洒进丛林当中、一缕暖光照射在狮子身上,丛林的繁茂和动物的蓬勃生气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作品使用紫绿玛瑙雕刻技艺中浮雕、圆雕、线雕相结合的手法,层次错落有致、色调冷暖分明,具有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的高度结合,是紫绿玛瑙雕刻技艺“色彩参与表达”的精彩体现。
作品《玉兰花》通过对紫绿玛瑙多色料中渐变颜色的分层处理,使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相,将早春百花争艳、各显风采的热闹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采取紫绿玛瑙雕刻技艺中俏色巧雕、赋形于色的方法,采用镂雕、透雕工艺,结合浮雕处理,使造型主题突出、色彩运用层次分明,使本无规律的色彩分布被组织出中国工笔画中“随类赋彩”的画面秩序,令人叹为观止。
孙国双简介:
200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绿玛瑙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副高职称),国家一级工艺品雕刻师。现为中国玉雕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当代学院玉雕服务中心主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特聘专家,太原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湖南怀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创新人才,保利画廊签约画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特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