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绘铜钫鉴赏

2022-02-23于洋春子

东方收藏 2022年1期

摘要:汉代的彩绘铜器类别丰富、制作精美、纹饰生动活泼,是汉代青铜器中绚丽夺目的瑰宝。本文以晋商博物院珍藏的汉代彩绘铜钫为出发点,通过梳理彩绘工艺的兴起过程,探讨彩绘画像纹的元素来源,分析彩绘铜器的衰落缘由可知,这件铜钫采用着彩工艺,符合汉代彩绘工艺特征。其分栏式的构图方式和人物舞蹈、车马出行图像内容来源于东周的刻纹铜器,并对汉代画像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铜钫;画像纹;彩绘纹饰;彩绘工艺

自2018年起,山西省公安厅开展了一场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远赴海外追缴文物的专项行动,全省累计追缴文物五万余件,以青铜器为大宗。目前,部分追缴文物已藏入晋商博物院,其中的彩绘铜钫,以其独特的装饰、娴熟的铸造,见证着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一、彩绘铜钫概述

钫起源于壶,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早期的钫也被称为方壶。第一个自铭为“壶”的钫型铜器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王厝壶。满城汉墓出土的铜方壶,与战国晚期流行的方壶一致,因其铭文“中山内府铜钫一”,方壶才专名为钫。铜钫在西汉时期较为常见,延续战国晚期形制,到东汉时期逐渐消失。

晋商博物院珍藏的彩绘铜钫通高30、口长8.6、腹宽16.5、底长10.5厘米,重2.51千克。方形口,束颈,口底相当,腹部四面轮廓分界清晰,截面为方形,肩部有对称的铺首衔耳,平底带圈足。虽然出土地点不明,但这件器物与汉代墓葬出土的铜钫造型相似,因此这件器物的年代应该为汉代。

彩绘铜钫腹部的彩绘纹饰由四面四层构成,共绘制五十二位人物、三十六匹马、十辆车、四件器具,以双线条带纹分为四栏。从上向下看,第一栏描绘的是一幅裘带歌壶的场景,画中两人身着红衣长服,左边一人弯腰,两手向前环抱,右手似是举杯,右边一人一手高举,一手前伸,似要翩翩起舞。两人之间放大口容器。下三栏画面相近,为一行人骑马驾车出行的场景,出行图由两骑一车组成,由左往右依次为导骑一位、轺车一架、从骑一位。每栏的驭马均为白色,身披蓝色鬃毛,马头高昂,四肢作奔跑状。马上人物头戴黑冠,身着红衣,中间轺车乘坐两人,前面御者双手紧勒缰绳,以控奔马,后面主人端坐在急驰的马车上。前后两骑马人物形态各异。第二栏前后两骑马人物双手执缰,第三栏前后人物和第四栏前者人物形态相同,双手向前,臂若抱鼓,后者一手执缰,一手扬鞭以策奔马。

汉代铜器上复杂的装饰逐渐被简化,流行素面铜器,纹饰往往以简练的弦纹或铺首。目前所见的汉代铜钫器身纹饰较少,较为贵重的铜钫则施以鎏金、金银错等工艺,这种风格成为汉代青铜装饰工艺的时代特征。这件彩绘铜钫造型简单,延续了战汉时期青铜钫一贯的功能与形式,但在器表用彩色绘制纹饰,这种工艺在青铜装饰技术中十分罕见。

二、铜器彩绘工艺的传承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拥有高超的铸造技艺,还有先进的装饰工艺。彩绘工艺是铜器表面装饰工艺的一种。铜器彩绘装饰受限于铜器的鑄造工艺。铜器由内范和外范拼合起来的陶范浇筑而成,在铸造过程中,外范形成铜器外表面,内范形成铜器器里。这种铸造方式使得外范内带有的精美纹饰贴满器身,铜器与纹饰融为一体。像彩绘这类装饰只能在铜器铸造成型后再完成,且施彩的区域也受到限制。

填彩工艺见于铜器设计和铸造工艺达到完美的晚商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一改前期的带状布局方式,朝着通体满面三层花纹发展。此时的彩绘工艺多用填彩工艺,施于铜器纹饰的阴线部位,使主体纹饰更为清晰。填彩工艺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与当时的错磨工艺相结合,使彩绘纹饰与主体纹饰融为一体。

秦汉时期,由于礼制不再流行,青铜器从礼器逐渐发展为日常用品,造型样式与功能类别也趋于实用化。前期工艺复杂的青铜铸造业也相应衰落,与铜器铸造相结合和彩绘填彩工艺也似乎发展到了尾声,另一种铜器彩绘技术得益于同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这种技术便是着彩。

着彩技法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叶家山西周墓葬M28中出土的橄榄型铜壶,颈部加绘了红色彩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首件西周彩绘铜器。战国时期铜器局部装饰中也出现着彩技法,例如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下的铜圆柱,柱座和柱身均有彩绘装饰。

战国时期的着彩技法主要见于铜镜背面,制作方法为先制作素面铜镜,在铜镜表面髹漆,然后在其上调制色漆作画,最后阴干镜面。较为精美的彩绘铜镜当属临淄张家庄墓地M136出土的两件铜镜,均为方形镜,镜背彩绘由红、白两色组成,主体纹饰为朱绘的四条盘龙纹,白色卷云纹装饰四周,外缘由红色双线条带纹,带内为“之”字形几何纹。

秦汉时期,铜器上用漆彩绘花纹或图案的更为常见,甚至出现了通体彩绘器物,如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彩绘铜水禽和铜车马、陕西神木出土的彩绘鹅鱼铜灯、山西襄汾出土的彩绘青铜雁鱼灯等。彩绘工艺中突出黏合剂的使用,如秦陵7号坑出土的彩绘铜水禽,采用堆绘方式,直接在铜胎表面施以彩绘进行装饰。

目前大多数彩绘铜器见于秦到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彩绘铜器锐减,在山东涿州上念头村东汉墓中,为圆铜盘一件、铜盘两件、铜耳杯三件、铜钵一件。这些铜器内外壁、器耳有朱绘纹样,单线条纹饰,纹饰简化。

有学者将铜器上的彩绘装饰工艺按照施彩方式分为以下四种:在纹饰阴线部髹黑漆;髹漆与磨错结合;直接髹漆于铜器表面;将矿物颜料和漆搅拌后施彩。但根据上述青铜器彩绘工艺的发展演变和彩绘纹饰的装饰功能来看,前两种常常与其他青铜器装饰工艺配合使用,而后两者可以作为单独的装饰工艺出现。因此目前的铜器上彩绘工艺有两种主要装饰方式:其一为填彩,用于主体纹饰阴线或刻线部位,有时与错磨工艺相结合。填彩使用的颜料主要为大漆,颜色为黑、红两种;其二为着彩,在器物表面和颜料层之间涂抹一层有机质过渡层 ,使颜料紧密贴合器物表面,也直接用有机质调和颜料后直接在器物表面绘制图案。着彩技法使用的颜料既有矿物颜料,也有漆液。

观察这件彩绘铜钫可知,彩绘纹饰与光滑的铜器器表融为一体,明显使用着彩技法,彩绘和铜饰面之间未见明显的过渡层,可能是以有机黏合剂和颜料进行调和绘制,其施彩方式符合秦汉时期铜器彩绘装饰技术。铜钫上的彩绘图案生动活泼,线条行云流水,展现出以线造型的典型特征。像彩绘铜钫一样,利用环带分割画面,描绘带有故事性、情节性的主题,这种装饰风格与东周时期画像纹的流行有着深远的联系。

三、彩绘画像纹的源流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摆脱了神秘色彩,向着审美功能转化。青铜器纹饰也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复杂的兽面纹转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写礼仪、祭祀或日常活动的画面被铸上青铜器,这类纹饰即为画像纹,铸刻有这类纹饰的铜器也被称为刻纹铜器。刻纹铜器起源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达到鼎盛。刻纹铜器在画面的表现方式有自身的特殊性:整个画面由细长的带状纹饰分割,通过不同部分的场景来展示画面的层次感。

这件汉代彩绘铜钫纹饰以红白黑三色为主,采用双线刻的带状纹饰将图案分为四栏,口沿下方第一栏为舞蹈图,后三栏为车马出行图。其上的纹饰也被称为画像纹,但和东周时期的画像纹饰相比,二者也有显著的差别。在画像构成上,二者的纹饰主题基本相同,都是反映社会生活景象的图案,然而要制作一件刻纹铜器,其工序往往比彩绘铜器繁琐复杂。

刻纹铜器的技法主要有三种:一种为刻画法,在铸造好的铜器上用錾子或尖锥刻画;一种为镶嵌法,先在铜器外壁刻出凹槽,再将金属薄片锤叠进去;一种为浇铸法,先在外范上铸好带有纹饰的铜片,再合范浇筑成型。相较刻纹铜器,彩绘铜器的技法相对简单。此外,两者虽同样具有条带纹装饰,但其作用却大为不同,刻纹铜器铸造的两种方式都将带状纹饰固定于器物表面,实用性大于装饰性,而彩绘铜器的带状纹饰却仅有装饰作用。

从技法的繁琐到简洁,从装饰的实用到美观,刻纹铜器似乎很难成为彩绘铜器的祖源,但画像纹表现的画面内容,分栏的构图方式和构成元素的描绘手法,在后世成为画像艺术的源流,尤其影响到汉代画像图案的表达,其纹饰风格也如同基因一般深深印刻在这件汉代彩绘铜钫中。

四、彩绘铜器的流行与衰落

彩绘铜器在汉代铜器中并非主流,但彩绘铜器能流传于后世与漆的使用密不可分。这一点得益于战汉时期漆绘工艺的成熟。

在中国,漆的使用已经有上万年光阴。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便会使用天然的生漆涂在木器表面,形成天然的保护膜,防止器具腐烂。到商周时期,漆器工艺正在萌芽,商周先民致力于将宝石、贝壳、金箔镶嵌于漆器上,奠定了后世漆器镶嵌技术的基础。

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礼制衰落,日常生活用品在社会大众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远离了礼仪作用,加之复杂的制作工艺和难以满足的材料供应,青铜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作为日常用品,质地坚固、轻巧便利的漆器跃向历史舞台,一度成为西汉时期生活用器的主角。漆器工艺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革新:首先是胎骨材质的丰富。在漆器产生的早期阶段,胎骨多为木质,到后来工匠们将胎骨的范围扩展到了陶质、铜质、骨质等多种质地,甚至研制出新式的胎骨夹苎胎;其次是漆绘工艺的进步。在漆器最為繁荣的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漆绘工艺有锥画、戗金、金银扣、堆漆等多种工艺,这些工艺的使用,使漆器用色更为丰富,纹饰更为立体。

战国晚期刻纹铜器逐渐衰落,到了汉代,刻纹铜器虽然也有发现,但纹饰类型仅仅以三角折线纹、动物纹、云气纹等纹饰为主。然而青铜器的纹饰却没有随着青铜器的衰退而消失。随着漆器工艺的发展,一度在铜器上流行的云雷纹、窃曲纹等出现在漆器表面,甚至一度发展为漆器装饰的主流纹饰。无独有偶,作为特殊的青铜器装饰,画像纹饰也在这一时期被借鉴到漆器装饰中。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漆奁2:414即是最好的例子,该器内髹红漆,外髹黑漆,盖外壁上下各绘一周红色条带,条带之间采用长卷轴的表现形式展示楚国迎宾、出行生活场景 。漆器工艺的进步促进了漆绘的发展,秦汉时期开始流行的素面铜器更为彩绘提供了天然的装饰面。

秦汉以后随着礼乐制度的瓦解,青铜器从礼器发展为日常用品,其价值和规模也难以与商周时期的重器相比。虽然在工艺上有所突破,并有许多制作华丽、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器物,但青铜器所占比重逐渐缩小。到了东汉时期,陶器、瓷器、铁器得到较大发展,各类器物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从而将青铜器皿从日常用品中逐步剔除,这一点也导致了汉代青铜器制造业的衰落。另外,彩绘铜器大多出土于贵族和官吏墓葬中,很少出现于贫民墓葬,说明彩绘装饰工艺并未广泛流通,加之彩绘装饰自身也有局限性,这种装饰不像其他装饰工艺一样具有持久性,在使用和埋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损伤,乃至脱落。因此彩绘铜器在东汉时期逐渐走向了末路。

中国彩绘青铜器最早发现于商代晚期,东周以后迅速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铜器纹饰简化,素面铜器大量出现。日益衰落中的汉代铜器难以生产大量彩绘铜器来流行于世,因此,这件彩绘铜钫弥足珍贵。

通过探索彩绘铜器中彩绘工艺的发展演变可知,彩绘铜钫中彩绘纹饰的工艺主要为着彩,这种工艺起源于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得以发展。彩绘图像的表达形式来源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图像纹。铜钫腹壁的彩绘是汉代画匠创作精神的体现,他们在线条自身的变化中,寻找丰富的美学韵味,将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结合,绘制出耐人寻味的奇妙景象。历经两千余年,彩绘依旧保存完好,在汉代同类器物中当属珍品。

参考文献:

1.罗黎.汉代彩绘铜镜的绘制工艺及颜料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04):82-84.

2.申茂盛.青铜器装饰工艺的一朵奇葩——彩绘工艺[C].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04-109.

3.邵安定,梅建军等.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表面彩绘工艺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26(03):19-28.

4.胡薇.青铜器表面几种常见的特种装饰工艺[J].文物天地,2015(2):9-14.

5.朱军献.东周青铜器造型与人物画像纹饰[J].中原文物,2017(4):61-67.

作者简介:

于洋春子,单位: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