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老鼠窟”里闹元宵
2022-02-23张晓琦
张晓琦
钟楼街一直是太原市最为重要的商业核心地带。历经了不同的时代,钟楼街也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和发扬着不同的文化元素,成为太原最为独特的城市记忆和文化符号。2021年9月19日,钟楼街步行街改造竣工开放,这对太原市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立刻成为了太原新晋的打卡之地。
生活经验既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课程开发的崭新生长点。为了让幼儿从小感受并发现家乡的变化,形成对家乡特有的、儿时的美好记忆,本着课程源于生活的理念,我们采取生活化课程与家长研学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钟楼街”里的老字号开展了一系列体验活动,而“老鼠窟”成为了孩子们十分关注的热点……
又到了周末研学的时间,这一次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钟楼街,实地感知山西特色建筑、美食、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故事和历史。亨得利古朴的门牌造型,开明照相馆里各式各样的全家福,百年邮局里五花八门的邮筒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一条老街开启了孩子们崭新的视野。
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拿着研学记录表迫不及待地分享着周末见闻。潼潼兴高采烈地说:“我在‘老鼠窟’的时候遇到了悠悠和美妞,我们一起买了好多种馅料的元宵,还看见叔叔阿姨在滚元宵,小元宵滚来滚去,一点一点就变大了,好神奇呢!”她一边说,还一边模仿着滚元宵的动作,惟妙惟肖的样子赚取了所有孩子的关注。
追随幼儿的兴趣,一个关于“做元宵”的亲子手工应运而生。在教师的号召与邀请下,家长们纷纷出谋划策,在班级微信群里商议着制作元宵的材料及步骤,充分实现了线上资源共享。
隔天的晨会坐圈环节,可欣带来了高度仿真的“老鼠窟元宵”亲子手工作品。孩子们都对作品嘘唏赞叹,纷纷说道:“这也太像了吧!”“做得可真好!”一片赞美声中,可欣的讲述变得更加自信,对自己的作品也倍加爱护。
可是才过两天,可欣就哭着告诉我:“老师,我的元宵少了一个,那个巧克力馅的没有了。”通过认真观察,我发觉是泽泽将那颗元宵拔下来攥在了手心里。我便上前询问:“宝贝,你为什么要把这个拿下来?”“我觉得她做得太好了,想回去让妈妈看看,也给我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可欣听到后,着急地说:“那是我妈妈给我做的,你只能看不许动。”说着便立刻抢回那颗元宵,试图安在原来的位置。顿时,泽泽大哭了起来。
教师见机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与他们一起讨论并发起了“巧手做元宵”的活动,借助艺术创作这一载体进一步支持孩子们的兴趣。
在默默盘点了有关“元宵”的若干课程生成点之后,我在心里做好规划,悄悄准备,紧随孩子的关注点,抓住不同时机开展相应的课程追随。
我佯装不经意地问:“你们都想不想做元宵啊?”“想!”“可是张老师也不会啊。要不,请厨师叔叔帮我们怎么样?”“好!”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起来,这一声回答仿佛已吃到了美味的元宵似的。
于是,围绕“元宵”的课程相继诞生了。
我们特别邀请幼儿园的厨师叔叔走进课堂,利用彩泥和面粉示范包元宵、滚元宵的技能,并对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揉捏球体非常符合小班幼儿泥工技能的发展要求,难度适宜、兴趣浓厚,孩子们通过观察、模仿、实操,做出一个个高度仿真的元宵,将做元宵的乐趣推上顶峰。
可偏偏就在这时,问题又来了。面对每周更新的幼儿成长档案册,孩子们握着自己的“作品”犯了愁:老师,我们怎么把这个放进去呢?
简单讨论之后,孩子们决定把自己的元宵“变”到纸上。
“把元宵变到纸上”的想法,自然引发了幼儿的绘画活动。孩子们纷纷走进美工区,借助区角游戲时间,把自己的立体手工画成了美丽的平面图片,在勾线、涂色、点缀以及署名中诠释着对元宵的喜爱,在相互模仿和谈论中加深着对元宵的认知,丰富“元宵”之外的生活经验。
“乐乐,你看我的元宵是五颜六色的。妈妈说水果元宵就是这样子。”
“嗯,我在超市买的元宵都是白色的。有叫元宵的,还有叫汤圆的。”
“妈妈说,过完年就是元宵节了,到时候会再带我去老鼠窟买元宵呢。”
长达两周的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元宵的外部特征、味道、构造、种类等,还使他们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在习俗的讲述和表征中种下了一颗“爱家乡”的种子。
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接纳程度,在热心家长的推荐下,教师在班里发起了一场“手势舞”的小展示。借助线上的互动平台,孩子和爸爸妈妈们一起以“闹元宵”为素材进行云端展演。一时间,热热闹闹的微信群成了小四班岁末盘点的大舞台,点赞声不绝于耳。教师、幼儿与家长三方互动,彼此的心也越靠越近。
微信群里一个又一个幼儿家庭其乐融融的演绎,爷爷奶奶对幼儿成长的夸赞给了教师新的启示。一颗颗小小的元宵可以触动幼儿的味蕾,可以酝酿乡情,更可以传递孝老爱亲的美德。让教育回归生活,贵在坚持。“老鼠窟”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幼儿相互约定,在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一定要煮一碗元宵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下学期开学时,再来分享关于“我的元宵节”的话题。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