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五味俱全”
2022-02-23张怡忱
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它是将教学各个要素有序地、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美国教育设计专家马杰认为,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我要去那里,即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我怎样判断达到了那里,即通过信息反馈,对目标进行检测。就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体现在语文教师在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中表现出的审美化教学特征。[1]
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高中语文课堂存在一些有偏差的设计,例如,教师化身为大学教授,滔滔不绝;教师缺少宏观把控,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型;怕遗漏知识点而追求面面俱到型;课堂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提问本身又缺少技能,因此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
为了规避上述问题设计,我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五味俱全”,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必须做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引导者。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充满激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绽放出生命的光彩,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语文教学设计应怎样“添油加醋”,让它“五味俱全”,成为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共享的盛宴呢?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为学生“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教育应启发学生修身养性、勇于承担的意识。语文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人文精神,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文字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正因如此,如果语文课堂只注重技术训练,势必会造成精神断流。因此,在设计每节课时,教学内容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更应引起教师的关注。注重精神修养,时刻将人文关怀贯穿入课堂,以使师生自然地修養身心,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此,语文课堂设计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追求“乘物以游心”的境界,并为着“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目标奋进。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熔炉,这同时也是在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为学生“育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人文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体味、玩味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家国情怀、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之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情、兄弟情,从《喜看稻菽千重浪》中领悟袁隆平老先生的无私奉献情,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体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之情,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心。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再比如,部编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为单元核心,这个模块我将它设计为“课前十分钟——介绍我的家乡”活动。这十分钟的演讲介绍,演讲者准备地充分,听众听得投入,现代教育技术也让学生介绍地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样既落实了模块要求,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整合能力,又使学生练习了表达能力,同时又具有鲜活的人情味。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学生人生
诗人之心最是单纯。可目前,语文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传世篇章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旷放、或顿挫或清雄、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丰富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体味文人之心、他人之心、一己之心,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呈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无穷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荡涤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悸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环。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主题,那么完全可以引入四川姑娘李子柒的田园农耕生活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由劳动带来的诗意人生,甚至有条件完全可以加入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课,这样的课堂还担心没有生活味吗?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为学生“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陶冶情操,激活思维。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关心科技,关心考古……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进行“课前五分钟一事一评”活动,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世间万象、冷暖人生。
关注“新闻”的同时,还可以回顾“旧闻”。“旧闻”即过去的“新闻”,虽然少了时效性,却多了岁月的积淀,它的精神价值已经得到了较为精准的定位。比如2018年广泛宣传的96岁老军医吴孟超的故事,虽然已成“旧闻”,但老先生身上心系祖国,敢于探索,坚守职业准则与操守,不忘初心的人格魅力却随着时间而愈发绵长,同意可以成为学生人生的导航标。
光怪陆离的世界,花香弥漫的天地,五味俱全的人生,融于文人笔端,呈于我们眼前,深入我们心间。这样设计出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就会有滋有味,可观可感,启智启思。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张怡忱,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