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意识,发展言语思维
2022-02-23陈光跃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是作者在细致深入把握具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地斟酌推敲,运用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语言,最终固化生成的供读者阅读的言语形式。这种思维与言语的完美融合,就是言语思维。
古典诗歌之语言力求语意的多样性、模糊性,用词多凝练含蓄,意味丰富隽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通过种种意象,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效果。然而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常常由于诗的含义常常不并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再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云:诗无达诂。意指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宋人刘辰翁在《须溪集》中有“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之语;沈德潜也说:“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唐诗别裁·凡例》)。可见,文学作品并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理解和解释,对诗文意境、意义、寓意的理解是没有止境,亦没有最完美答案的。
一、与心相约的《约客》
赵师秀的《约客》就是这样一首语意多样、诗意朦胧、情感摇曳的小诗。这首诗歌以琐碎之事入诗,教材认为此诗反映出作者的“烦闷”“怅惘”“无奈”之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中,有两小题涉及对《约客》一诗的鉴赏。第一小题是要求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参考答案是C项,即“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为错误内容;第二小题问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是: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闲敲棋子”表现出来。无巧不成书。浙江省温州市2007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也有一道填空题涉及《约客》主人公的情感: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的渴望……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的心情。参考答案是“闲适或悠闲”。很明显,两道考试题答案截然相反。不少论著中也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此诗描写初夏的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千家诗》);《约客》一诗“表现了诗人落寂失望的情怀”(《宋诗鉴赏辞典》);“在友人失约的情况下,诗人静对万物,坦然自若”(《名作欣赏》);“在久候客人却未至的情况下也能独辟蹊径,于心灵的一刹那间寻到了独得之乐”(《鉴赏专刊》)。
探究意识是对探究过程的感受、体验与认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鉴于此,在《约客》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此诗朦胧摇曳的诗意,不拘泥于课本中的导读赏析内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诗歌后品读、领会出的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自主分为2大派别:“焦急”派和“闲适”派,然后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探究诗人情感,进行多向思维,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然后各自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
二、探究景语,品味情语,激发言语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依据教材特点巧妙构建探究情境,使学生亲历探究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更主动、更投入地开展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培養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学生的言语思维。不同体裁构建探究情境的方式各不相同。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而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诗歌中的情感架起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诗歌中的景语因融入了作者情感而转化为意象,赏析诗歌时需要我们立足诗人的角度,融入自己的情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诸多意象(景语),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深入品味情语,才容易引发读者与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体会诗人透过文字所传达出的情感哲思。
1.活动要求:《约客》一诗前2句写景,那么它写了哪些意象(景物)呢?你能从这些意象(景物)中、从诗的字里行间推敲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欢迎双方各抒己见。
2.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①梅雨一下就是好几天,造成我们出行不便,令人生厌,也让诗人的朋友不能如期赴约,因而作者心情焦躁。
②诗人在焦急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久候不至,传到耳畔的却只有阵阵聒噪的蛙声,本已失望惆怅的心情,更添愁闷。
③细雨绵绵,将池塘边的青草冲洗得青翠欲滴,草叶上的水珠晶莹闪烁,池塘中的蛙鸣此起彼伏,给人一派生机盎然之感。
④梅黄、草青、雨晶莹,色彩丰富,轻快明丽,诗人沉浸在这江南美景之中,享受着静谧之夜所带来的宁静舒适。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即强调读者在赏析诗歌景语时要融入个人情感,才能够探究出诗歌所蕴藏的丰富的深层情感内涵。在这一环节,学生对诗歌中的“黄梅雨”“青草”“池塘”“蛙”等景语进行细致入微地探究、品析,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带入到诗歌学习过程之中,揣摩诗人的情感,再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用语言固化下来,充分展示了自己阅读诗歌获得的直接体验。
三、探究诗眼,智辩诗语,促进言语思维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非常注重锤炼诗眼。它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最能传达诗歌意境的字词。是凝练全诗精髓的关键所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眼,抓住关键词句来探究文本的中心内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渗透学生探究意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智辩,是鼓励学生针对诗歌的语言、诗情等多个方面,勇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制造学生间相互争辩、辩论的机会,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展开辩驳,通过言语辩论、辨析等方式辩驳对方的想法,从智辩中相互学习、激发思维,来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提升言语思维品质。
1.活动要求: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为什么你这样理解?
2.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组交流并开展智辩。
生1:我认为本诗的诗眼是“闲”字。它是“闲极无聊”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无聊、无奈、寂寞、惆怅,久候不至的焦灼之情溢于言表。
生2:我也认为本诗的诗眼是“闲”字。不过,我认为它是“悠闲、闲适”之意,它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气定神闲的情感。诗人陶醉于窗外美丽的江南夜景并融入其中,心平气和地享受独处的宁静。
生1:我不赞同你的看法。诗歌的三四句在写人,梅雨绵绵,无处可去,诗人苦苦久候朋友来下棋对弈,以便排除闲愁,从第三句我们可知都过夜半了,说不定有好几个小时了,我们平时等十来分钟就急得不行,这时候了朋友还没有来,诗人肯定焦急万分,甚至可能担心朋友会不会有意外。
生3:既然已经过了夜半,诗人肯定知道朋友是不会来了,;而且能让诗人等到夜半的,一定是知心好友,好友有约却未赴约,肯定是临时有重要的事情耽搁了,诗人肯定能体谅好友,何来焦急与烦闷呢。
生4:从“敲”字也可看出诗人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际,只好下意识地敲着棋子继续等待。
生5: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敲”是一种轻微的动作,假如我们着急恼怒,动作就不会如此轻柔,正是因为诗人并不着急,所以才能轻轻地敲着棋子,而且我觉得这里和前面的蛙声形成呼应,都在以声衬静,只是前者在衬托室内之静,后者衬托屋外之静,让我们不禁领略到作者那份宁静致远的笃定与淡泊。
生6:而且“灯花”一词也隐含了诗人的心境。“花”给人的感觉是美丽而且充满希望与活力,诗人能运用这样优美的词来写灯,可见他根本没有计较朋友失约的事,而是找到了独处之乐。
生7:的确,“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花”是用“落”字来修饰的,美好的事物凋谢飘零,不恰好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失落之感吗?
……
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同,理解思维也是多向的。在这一环节,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很多学生展开热烈地讨论与辩驳,学生的言语思维得到了激活,并呈现很多精彩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部合情合理,但都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无形之中为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言语思维的生成。
四、探究诗情,填补留白,历练言语思维
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获得感、成功感,而这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通过探究诗情,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得自己的感悟启迪,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探究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如能结合想象,会有更好的效果。黑格尔说:“诗所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禁锢,它不仅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诗歌阅读、鉴赏的有效途径。诗歌凝练含蓄的言语形式使诗歌留有艺术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充分发挥想象来填补、充实这些留白部分,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品析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象,还原人物形象,咀嚼诗歌意境,探究诗人思维,有助于积淀语言图式,历练学生言语思维。
1.活动要求:假如你就是赵师秀,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的江南夏夜,面对此情此景,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請结合诗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
2.学生想象。
3.学生展示交流。
①黄梅时节,淫雨纷纷,雨滴在屋檐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是雨太大友人不便出行吗?青草丛丛的池塘里,青蛙在不停的絮鸣,是在帮我召唤游人快点来吗?夜已经过去了大半,友人还会如约而至吗?我无聊地用手撑着脑袋,焦急地等待着朋友,下意识地用棋子敲击着棋盘,灯花在这一阵阵的震动中掉落下来。
②好几次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张望,可是映入眼帘的只有那无边无际的蒙蒙细雨,传入耳中的只有那聒噪不已的蛙鸣。我只好无奈转身坐回棋盘旁,真期待朋友能突然出现在眼前!可是都已经过了半夜了,我只好收回那望向窗外的殷切目光,把玩摩挲手中的棋子,多想在这样寂寥的雨夜,能有个知心朋友一起畅聊谈心啊。
③这梅雨下了这么久,下得这么大,道路一定很湿滑吧,换做是我也肯定不便赴约吧。也罢也罢,这美好的景色就任我一人独赏了。如果朋友来了,我们一边饮酒对弈,一边聆听蛙鸣,该会更加惬意啊。
④老朋友估计被这梅雨耽搁了,看来,这颇具闲情的夜晚,只能我独自欣赏了。正是梅雨季节啊,这雨丝飘在青草嫩叶上,多么清亮;池塘深处随处可闻此起彼伏的蛙声,婉转又富有韵味呢。
不知不觉过去这么久了,灯芯都燃出花儿了呢,倒也好看。我陶醉于这美景好不容易回过神来,轻拈一枚小巧的棋子,敲出清脆的响声,竟可以与那嘹远的蛙声媲美了。
这一环节,学生积极探究诗情,以丰富的想象、联想折射出他们对文本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而这种想象内容的展示,又生成新的言语,构建了新的言语图式,让学生的言语思维在互相碰撞中得到了发展。
赵师秀创作《约客》一诗的过程,是其思维固化为言语的过程。霏霏的梅雨,青青的小草,阵阵的蛙声,爽约的友人,黑白的棋子,闪烁的灯花,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人的心境的复杂性和多重诗意解释的复杂性。维果茨基认为:“思维本身是由动机激发的,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欲望和需要,通过我们的兴趣和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迁移到学习之中,通过品析景语,运用发散性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历练学生的言语思维,使其阅读理解有创造,有生长。
陈光跃,教育硕士,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