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的问题及认识

2022-02-23方仙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原生态教案公开课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对公开课的看法往往褒贬不一,有认可肯定的,也有批评否定的。笔者对几个主要的质疑、批评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大都是伪问题或伪命题,站不住脚。课改背景下,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学术研究、创新示范、资源分享等四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多多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多开、开好公开课。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  公开课  教师成长

引用格式 方仙来.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的问题及认识[J].教学与管理,2022(04):33-35.

在课程改革展开和推进过程中,必然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或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使之能尽快领会、理解课改精神和要求,并能在课堂上予以落地。这些培训、研讨活动少不了要开出几节示范性的、引领性的公开课,供老师们观摩学习。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开课成为颇受诟病,甚至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为什么大家对公开课如此“反感”?公开课到底做错了什么?有人认为,一是它看起来太完美了,以至于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以粉饰的课堂取代真实的课堂”;二是它往往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备课从个人扩展到整个教研组是常有的事,它不能反映开课者个人的真实水平;三是反复试讲,多次预演,这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生成“机智”的机会,而机智是不可事先计划的;四是这样的“教”不是为了学,而仅仅是为了教者的一次成功“表演”,学生成为公开课的“道具”;五是教学具有不可预测性,事先做好准备的教学很难获得不确定性的现场反应,教师必须学会在教学现场以多样的方式即兴做出反应。如此等等,在一些人眼里,“公开课”是作秀的、虚假的、甚至是反教育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公开课“问题”的探讨

1.怎样备课的问题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先备课后上课,估计没有人会反对,备课一定要认真,估计也没有人会不赞同,至少没有人敢公开讲课是可以不用认真准备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认真备课、怎样才算认真备课了。关于怎样备课的文章不少,甚至还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课三备”。于漪老师第一次备课,什么参考资料都不看,自己独自钻研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备课;然后再参阅参考资料,看看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这是第二次备课;课上好后,进行反思,想想哪些是准备到位了,哪些还存在不足和问题,然后对教案又一次进行修改,这是第三次备课。这样的备课、上课,我想不会有人认为是作秀、是虚假、是“以粉饰的课堂取代真实的课堂”吧?!正是经历这样的备课过程,三年功夫,于漪老师便从一个非语文学科背景的、不被人看好的新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从于漪老师的备课经验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心备好每一节课。备课关键在于是否用心,有句话说得好,认真做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师备课不做文抄公,把他人的教案抄到自己的教案本上;不当拿来主义者,不假思考,依葫芦画瓢。二是备课要集思广益。要重视并善于吸收他人成功做法。他人的成功做法既有书本上阐述的,也有同行实践中观摩得到的。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学习吸收应用。三是实践反思。课备得好不好,要经过实践检验,课堂说了算,学生说了算。真实的课堂发生的东西如果与教案有出入,跟预设有差距,说明我们的备课还存在问题,预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教案需要修改。

至于公开课的备课,自然需要更加精益求精了。用心是毫无疑问的,谁都想把公开课上得出彩。为了上好公开课,开课者备课时除了参阅大量参考资料,往往还会请组内,甚至校外老师来观摩、指导、研讨,以便吸收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所以,我认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是没有什么不对的,组内也好,校外也罢,一起探讨,对开课者有帮助,对参与的教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要不要试讲的问题

什么叫试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正式上课之前先对本课进行尝试性教学,看看哪些准备到位了,符合学情,哪些还不行,跟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距离,实施中有问题。我想这跟科学試验、社会改革试点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获取更加成熟的经验和更加成功的做法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一个好的设计或设想,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教学亦当如此。经过试讲,发现问题,再对先前的教案进行修改、调整,使自己的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上得更加顺畅完美。科学试验有成百上千次的尝试,社会改革有多地、多时的试点,教师为了上出一节好课,多试几次课为什么就不行?

有人认为,经过多次试讲的课早已不是原生态的课,而是“作秀的课”“粉饰的课”。那么,什么是原生态的课?查百度词条,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在这里,原生态的关键词是“没有被特殊雕琢”,根据这样的解释,原生态的课就是指那些没有被特殊雕琢的课。据此可以认为,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眼里,课不能被“特殊雕琢”,否则就“不真实”,有“粉饰”之嫌。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对一线老师来讲,就会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惑:什么样的课算是没有经过“特殊雕琢”的?像于漪老师的课,一课三备,这样做算不算特殊雕琢?是不是从未经过试讲的课才算原生态的课?如果一个老师上好几个班级,他每次上课后都对上一节课进行反思,对教学进行调整,这课是不是就越来越不原生态了?一个老师一辈子教很多届学生,同一课往往上过很多次,这课还是不是原生态的课?反过来,我们再讨论一下,老师要不要对课进行雕琢?一个老师,潜下心来,认真备课,反复琢磨,一定要上出一节与以往不一样的课,像这样的教学行为是要否定、批评还是需要肯定、鼓励?我想结论不言自明。其实,老师真的要想把课上好、上出彩,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积累经验。玉不琢不成器,这课亦如玉,需雕琢方能精彩,试讲甚或多次试讲何罪之有?!

3.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军事上讲,不打无准备之仗,谋定而后动。上课亦如此,精细备课,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和缜密的预设,正式上课时才能少费周折,目标预设与达成之间的差距才有可能缩到最小。当然,由于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导致教学的不可预测性,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在教学现场以多样的方式即兴做出反應[1]。由于课堂的不可预测性,备课时的教学预设往往存在盲区,教学现场难免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在教学现场以多样的方式即兴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具备这种能力呢?实践出真知,教师要自如应对不可预测的情境,只有尽量经历多样的情境,积累丰富的经验。教学试讲,往往就是为了检验预设的合理性,发现预料之外的问题,通过反复试讲,问题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也就越丰富,唯其如此,老师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现场以多样的方式即兴做出反应”。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丰富的经验,这个反应无论如何是“即兴”不出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至于有研究者认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很难获得不确定的现场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生成“机智”的机会[2],这样的立论值得商榷。首先,如前文所言,只有事先准备好,对课堂即将发生的种种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和缜密的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应对“不确定的现场”。如果教师课前不做认真准备,没有充分研判,那么教师会有多少底气对“不确定的现场”作出及时反应?再说,如果教师事先不去预测,不去准备,这是不是就更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将是“不确定”的和“不可预测”的?因为你不曾确定过,也没预测过。第三,事先准备好与获得不确定现场反应并不矛盾,事先准备并不意味着它会束缚教师的现场反应,况且现场反应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经验及心理素质。第四,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学机智从来就是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事先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调动经验的过程、激活思维和潜能的过程,事先准备得越充分,现场应对的机智水平会越高。那些即兴反应能力强的老师,往往都是平时认真备课,认真做好准备的老师。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课改的大背景下,由于任务、目的等的不同,公开课其实也是有各种各样的,有供交流观摩、示范的公开课,有供研究、探讨的公开课。尤其是后一种类型,由于研究的需要,基于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对学生、教师的行为等做一些特殊的规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这不是作假、也不是作秀,这是科学研究。

二、对公开课价值的认识

1.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他的职场,也是他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而一节公开课,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上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不少老师会持续钻研教学,吃透教材内容,琢磨教学方式方法;会虚心向他人请教,集思广益;会认真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甚至还会刻意关注自己的教态、肢体语言等细节。而日常的上课,老师一般不会这样高强度投入,这样精益求精打磨准备,这样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常常听到开公开课的老师这样诉苦,这节课太折磨人了,为了上好这节课,肉都掉了好几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其实也是这位老师教学思路整理、深化的过程,教学经验积累、丰富的过程,教学理论、能力提升的过程。讲起什么对一线教师成长作用最大,应该首推开公开课。

再有一种情况,公开课的价值更大。那就是新手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开出公开课,请自己师傅或者专家、同行、同伴对自己的课提改进意见,帮助提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不管这课上得如何,师傅、专家、同行、同伴的点评和指导对这位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无疑是莫大的帮助。

2.公开课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诸如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研究与运用、教学论的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尝试、教材的实践检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等等,都需要在课堂中进行观察、检验和探讨。这种情况下,研究团队往往需要与一线教师配合,由一批志愿者教师执教公开课,供研究者研究或自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往往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围绕设计—实施—反思—改进—再设计这样的逻辑路径循序渐进,教师或同课异构、或链接教学,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切磋商榷。总之,公开课犹如科学实验活动,课堂就是实验室。

3.公开课是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平台

平时,我们发现有的老师课上得很好,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值得其他老师借鉴,我们就会举行公开课,邀请同行一起来观摩、学习。自本世纪以来,中小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为了顺利推进课程改革,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组织各种培训,在这些培训中最受青睐的是研讨课、示范课。这样的课堂由一些先知先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对课改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实践诠释,对培训教师进行启疑解惑,示范引领。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再多的理论学习培训、再多的专家讲座指导,也往往抵不上一节公开课让人受用,因为它是生动的、直观的、可模仿的。因为具体,所以生动;因为实操,所以直观;因为具象,所以可模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公开课,才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

4.公开课是可资分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承担上公开课的老师大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老师们都会认真做一番准备,从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到教学问题的设计,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到练习资料的编制等等,都会下一番功夫,从教案到课件,都是用心之作,是比较现成、比较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分享。当前,教育部组织“一师一优课”活动,在教育资源平台上所晒的课,也大都是老师们公开课的成果。

综上所述,公开课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如果教师的每节课都像公开课那样精心准备、那样用心教学,我们的课堂无疑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效,我们的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老师、喜欢课堂、喜欢读书,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更加优质。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张玉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为何要走向“校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2):36-43.

[2] 沈佳乐.从“名师打造”到同僚性研修[J].人民教育,2017(05):57-61.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原生态教案公开课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第一次公开课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