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淬炼青春之歌的再抒写
—— 评黄梅戏新戏《我的离骚》

2022-02-22谢春阳

黄梅戏艺术 2022年4期

□ 谢春阳

“姜家湾村谱《离骚》,青春之歌在缭绕”。文艺创作孕育着时代变革的精神之花,吐露着时代变迁下人民对理想生活的希冀。由张曼君执导的黄梅新戏《我的离骚》2019年初现舞台, 故事讲述了知识青年孟浩平,插队落户来到一个叫做姜家湾的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在和乡亲们共同奋斗的日子里,他深深体会到中国农民生存的艰辛,他们的包容、忍让、善良,以及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在这里,他经历了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最终因个人理想放弃爱情,离开姜家湾的故事。作品以一种淡定平和而又含蓄热烈的美学之姿,以真善美的人文关怀,用深刻的主题探索、贴近生活的人物塑造、巧妙的情节设定,既深情回望了一段青春岁月的感人故事, 又不无冷峻地审视了时代前行中平凡小人物的人生芬芳。

真实:主题立意厚重却不沉重

一代人有一代人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故事,当历史叙事与艺术叙事相互呼应时,引发了观剧者真切的感动。《我的离骚》的创作不是简单地从知识分子的“下乡”生活进行描写,剧作摒弃戏剧舞台中知识分子矫情苦闷的形象,从宏观的视角描绘了艰难时代大背景下一群人对生活饱含热情的积极态度,导演对一段知青青春岁月的回顾,这是一段不经雕饰的岁月,也是刻骨铭心,实现主人公人格蜕变,精神淬炼的青春岁月。主人公孟浩平来到姜家湾,这里的经历是对他青春岁月的打磨,在“集体与个人”“爱情与事业”的抉择中,他选择了奉献、责任和担当。

作者为完成戏剧作品的抒情性,在剧作的情节设置上,克服“大团圆式”的结尾,以“孟浩平回城读书,九香嫁人”带有悲壮情感色彩的结局进行收尾。二人的诀别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孟浩平虽离开姜家湾,却将柔情和刚毅永远留在这里。这样的结尾不会破坏戏曲本身的完整性,也不会削弱男主人自身的品质,同时实现主题的升华。编剧在设计孟浩平离开这一结尾时巧妙地运用了“姜爹”遗言这一方式进行化解,让孟浩平的离开显得合理且有“人”味。孟浩平从一个对世事茫然的青年学生,成为一个有着坚定人生理想,肩有担当的男人。

同时作品在创作时,一定程度上告别了对戏剧艺术与社会历史的煽情与耽溺,表达了一群人面对人生境遇和生活苦旅中的坚贞,用细腻的笔触热烈真情地展现着一代人无私的奉献、无悔的爱情,无畏的执着。凌红要离开时的《我们举杯》场景是一次城市知青在农村苦中作乐的真实展现,可见“城里人”在艰苦的地区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饥饿”。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群善良的村民,在村民的保护下,让他们重新找到了温暖与希望。也正是这份独特的偏爱让孟浩平面对九香送来的鸡蛋,村里人送来的临行“礼物”,显得无以为报,也让他甘愿留在姜家湾的动机显得合情合理。凌红在回去的时候将自己所剩的物品留给孟浩平这些场景,虽然凌红离开并且再嫁人,这也是多数知青最终的艰难选择。围绕着苦难却谈坚韧,围绕着抉择却谈坚守,这无疑是导演想要在创作中跳脱人性探讨的主题,跳出人性善恶争议的牢笼,在小人物中塑造出宏观的脉络,重塑高贵奉献精神的存在和价值。

真情:人物塑造有个性却不随性

《我的离骚》的“离骚”是真情与奉献。剧作中人物形象真实、统一,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呈现着人性深处点点光辉,裹挟了编剧内心深处“即使没有月亮,心也是明亮的”最质朴的浪漫。首先该戏剧作品对人物的坚韧品质进行了最真实的刻画,这种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人性美的体现。《我的离骚》中女性自身独有的坚韧、细腻被放大,编剧的艺术格调在对时代感的真诚塑造下对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深情的呼唤,同时对她们身上所具有的“大格局”进行了工笔样式的描摹。戏曲作品中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隐喻性,女主人公九香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女性,她下田耕种,她走了九十九里路,两天不吃不喝去救出孟浩平。从九香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她面对爱情时的自主性,以及九香勤劳的人物品质。同时编剧用特定的舞台形式暗示着女主人公的命运无论怎样都无法超越当时社会大环境。乡亲们接孟浩平来乡的时候,九香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九香和姜姐同框出现,同时下场,预示九香和姐姐一样将面临爱而不得的悲剧命运。九香第二次出现是在戏曲的第二幕集体插秧的时候,“凌红姐姐就要走了,他怎么不去送她”,一个娇滴滴的少女形象展现给观众,这一形式的舞台展现暗示了她和孟浩平之间的爱情线即将展开。第三幕九香出现在送鸡蛋这一情节,然而在她回去找黑鸡时,姜姐“一粒稀饭十粒米,九粒留在郎碗里”的歌唱,看似是姜姐内心的独白,实为九香内心的真实写照。身穿红色外衣的九香对幸福与生活充满着无限憧憬,热情活泼的她面对爱情和心爱人的前程时选择了放手,与孟浩平离别时,九香依旧身穿红色夹袄。然而这时候的红色变化为了她青春往事中的离别的神伤,孟浩平和九香的诀别看似悲伤,实则悲壮。

导演塑造孟浩平时不是把他塑造成文绉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是一位品行正直、具有探索精神、深受百姓爱戴的进步青年。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虽然精神与生活都受到巨大摧残,他却得到了九香的悉心照料,他坚信姜家湾会发展起来的、老百姓会通过努力过上好日子。他从刚到姜家湾时的稚气到离开姜家湾时的成熟,是一步步走向蜕变的。面对凌红的“背叛”他没有选择抱怨,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并选择和现实和解,面对宋干部的错误他直言指出、面对九香的爱情他敢于承诺、面对村民的付出他给予无条件的回报。他彷徨过,帮姜老爷卷烟时,孟浩平从口袋里掏出撕得只有半本的《我们向何处去》,可以看出他此时的迷茫,但他坚定《毛选》《离骚》里的精神、在任何时候他都如获珍宝般对待,这也恰恰是他对自己信仰的外在体现。虽然孟浩平不是大人物,仅仅是一位扎根农村的知青,但在他的人物经历中看到了一个时代中一群人的落寞和骄傲,与知识青年的无限希冀。

作品在叙事中对次要人物进行剪影式的勾勒,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宋干部吃饭给不够钱、只吃蒜苔不吃肉,五婶和宋干部因为饭钱斤斤计较,猴伢去城里卖假老鼠药被稽查队逮捕并处罚。处于大时代大背景下的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谋求生存,他们虽然带有农民的思想局限,但他们的基本品质是没有发生转变的,当生活条件好转后以无私回报亏欠下的恩情,姜家湾村民身上的互助互爱、在艰难土地上生存下去的信心显得更加坚定。这些人物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举动和遭遇,正是一个时代集体人物的真实经历的写照。

真挚:语言风格通俗却不庸俗

运用俗语是黄梅戏语言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离骚》用“接地气”的语言,质朴、简洁地再现了姜家湾的真实生活。首先,编剧创作时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孟浩平在介绍自己箱子里书籍的时候,因方言“离骚”二字发音,差点闹出笑话,从这一语言表达上可以看出孟浩平内心的稚嫩,这个情节的设置和结尾时果断决绝的孟浩平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孟浩平问九香愿望时,九香一句“白底起小红花”,表达了物质贫瘠时代,人们最单纯的愿望,这一系列人物语言背后正是一代人在艰难环境下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除人物语言,戏曲转场时民谣的巧妙插入,成功塑造了一个静谧的夏夜场景,一首“虫儿飞”朴素唱词的插入,将观众拉回到过去,这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细节的表达,将视觉景象的线条凸显得更加深刻, 诗意化的姜家湾,配上静谧的夏日蓝,安详、宁静。“手把青秧来插田……好像一碗白米饭”,娇滴滴的吴侬软语配合插秧的春景,将农民的夙愿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表达。

姜姐人物语言在故事里具有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人物处境遭遇、代表主要人物内心独白的作用。“郎啊郎啊郎啊,夜里走路你莫分神,上岭下坡要当心”、“一碗稀饭十粒米,九粒留在郎碗里”、“情哥哥说走就要走,情妹妹面前怎开口”等贴合人物形象的唱词,每一段都表达了她真实的人生境遇,姜家湾的贫穷是她悲剧命运的源头,这也是促成孟浩平想致富姜家湾的重要动机。姜姐的人物独白除表现其内心世界外还起到巧“密针线”的作用,将戏曲的每一场自然衔接。

剧作除了运用接地气的俚语,还将诗意化的语言进行通俗化修改,更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悲情式语言印证孟浩平的成长和农民面对苦难时的坚强。面对凌红的离去,孟浩平唱道“去看看那一排学校的白杨树,是否还在晚风中歌吟”的内心波动;面对村民忍饥挨饿,孟浩平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呐喊。当手风琴再次响起,在《我们举杯》的歌唱声中送走凌红,一个时代集体记忆或者说一个时代集体心理,是对一段青春往事的浓缩,一群人在经历历练、蜕变许下的一段美好夙愿,“为难忘的昨天,为灿烂的明天,我们来干上一杯”。然而对于孟浩平来说,他也没有想到面对他的最终是“这是我的那座城市吗?怎么会变得如此陌生”的感慨,但这也恰恰说明孟浩平此时将自己真正地融入到了姜家湾,振兴姜家湾成为使命所趋。在表达农民苦难时,编剧同样将诗化委婉清新的黄梅戏唱腔加入西北民歌的元素,修水电一部分几声爽朗的“嘿呦”展现了一批活跃在祖国大地上的农民的坚韧不屈,通俗化的语境下抒写了一场农民复兴史。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提出,为文化方针提供了总方针、总政策,前者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法、途径。戏剧作品在这一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时,导致很多戏曲在叙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瑕不掩瑜的创作问题,如在“知青下乡戏”中也普遍存在的创作思路固化问题。《我的离骚》主人公孟浩平过分的无所畏惧、无所不能的英雄主义,和宋干部的争吵等都过于理想主义;在彰显下乡知青作为的时候,使用传统化的套路,运用了修建水利等基础设施克服困难、实现主人公价值的办法。同时,主人公几乎一帆风顺地带领老百姓达到丰收丰产的目标,这些都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因此戏剧家在创作时,应寻到它与政治完美融合的契合点,达到戏剧作品的“乐人”和“动人”的“双丰收”。例如,导演在创作中尝试加大姜家湾地域风光的展现、增强孟浩平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的转变、增多故事中的感情戏和姜家湾增产过程中的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戏剧演出过程中的程式化问题。综上,总体而言《我的离骚》是一部能够彰显戏曲精神、值得回味、值得思索的优秀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