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30·60”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
2022-02-22曾世强
陈 健 曾世强
一、引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30·60”双碳目标。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表明了中国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选择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道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30·60”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背后是巨量的绿色信贷需求,必须得到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强力支持。虽然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绿色信贷市场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相比,绿色信贷的服务和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0·60”双碳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保证“30·60”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党中央对绿色信贷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绿色信贷是顺利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金融保障,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性,更加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二、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信贷投放率总体偏低
按照“30·60”双碳目标的承诺,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只有30年,与欧洲多国70年的跨度相比,挑战更大。这意味着中国想实现“30·60”双碳目标,必须对经济社会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变革,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而这些都需要绿色信贷的强有力支持。近几年,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但与顺利实现“30·60”双碳目标相比,当前绿色信贷占总贷款的比例还仍然较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2.69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只有15.9万亿元,还不到10%。而按照现有研究,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我国绿色融资总需求约为150万亿到300万亿元。因此,要顺利实现“30·60”双碳目标,必须进一步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信贷领域积聚。
(二)绿色信贷产品的服务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投放较为集中,主要包括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污染防治等6大领域,并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4、4.21和1.94万亿元,在绿色信贷余额中所占比例分别 为46.54%、26.48%和12.2%,三者合计占比高达85.22%,并且,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占比接近一半,但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两者合计占比才38.68%,而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实现“30·60”双碳目标最主要的手段。因此,与实现“30·60”双碳目标相比,现有绿色信贷产品服务力度还存在不足。
同时,绿色信贷发展还存在投放区域不平衡问题,商业银行现有绿色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和生态优势明显的省份。例如,到2020年末,浦发银行投放于长三角区域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了绿色信贷总额的40%,但对生态脆弱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投放明显不足;而且,大多数绿色信贷项目往往都集中于大型央企、国企和一些龙头上市公司,但对那些中小型企业的绿色信贷产品的需求常常难以满足。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全民参与,多管齐下,必须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30·60”双碳目标,加快企业发展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而这一过程都需要绿色信贷的全面支持。与实现“30·60”双碳目标相比,现有绿色信贷产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绿色信贷项目定价缺乏精准的成本收益核算机制
绿色信贷政策意味着商业银行要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企业提供贷款额度支持和利率优惠,同时对从事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和惩罚性高利率。因此,商业银行在审批绿色信贷项目时,需要进行精准全面的成本收益核算,如果成本收益核算不科学,就无法进行合理定价,导致绿色信贷资产资本占用不合理,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风险,而且也无法评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对环境效益的贡献。
目前国内还缺乏能够对绿色信贷项目进行精准全面成本收益核算的机制,商业银行也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难以对绿色信贷项目进行有效识别和精准评估;同时,贷款减排量测算体系也不健全,目前仅有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少数银行披露了绿色信贷折合减排数据,导致商业银行的账面收益和绿色信贷收益率中难以体现绿色信贷的实际环境效益,使得绿色信贷项目的直接收益与其它信贷项目相比没有相对优势,严重限制了绿色信贷项目的大力发展和“30·60”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
(四)绿色信贷主要由政府驱动,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内驱力不足
早在2012年,银监会就推出了针对环境保护的信贷政策,之后,又相继颁布了包括《绿色信贷指引》《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信贷文件,将绿色信贷业务正式纳入商业银行考核评价范围。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银行业开始对绿色信贷业务积极响应。
但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而言,从事绿色信贷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政策目标,而不是在控制风险条件下的逐利行为。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绿色信贷业务通常有一定的门槛,商业银行在从事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需要对绿色项目进行环保技术检测、贷前环境认证和贷后监管,而评价和识别企业或项目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绿色项目通常建设周期长、盈利水平较低,可能面临较大的政策波动风险,甚至还有很多企业存在“漂绿”现象,这些都导致开展绿色信贷的银行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利润。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源以低利率投向绿色产业,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获得信贷额度,这可能会导致开展绿色信贷的银行损失更多的高利率客户,利润受损,进而削弱市场竞争力。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内驱力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直接影响“30·60”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结合“30·60”双碳目标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绿色信贷统一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积聚
目前我国制定绿色项目标准的部门较多,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且每个部门界定的绿色项目技术标准都不统一,甚至互相冲突,增加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难度和执行力度,不利于绿色信贷统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现“30·60”双碳目标相比,现有绿色信贷的定义过于局限于纯绿色项目,也不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因此,应该结合“30·60”双碳目标,尽快构建统一的绿色信贷服务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且具有操作性的绿色企业的定义和绿色项目的范围,减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难度,促进信贷资源加快向绿色低碳领域积聚,顺利实现“30·60”双碳目标。
(二)继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构建公开统一的强制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环境信息披露是完善绿色信贷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和完整是提升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虽然我国目前已基本完成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制保障和制度建设,但《中国的ESG数据披露》报告显示,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披露率仍然只有25.3%,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已经披露的ESG数据还普遍存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差、内容分散、不易获取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难以从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全面准确评估其环境风险敞口,无法对绿色信贷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进行准确估算。而构建公开统一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项目的审批成本,提高其对绿色信贷项目的定价能力,降低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项目的风险,提升其投放绿色信贷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建议结合“30·60”双碳目标,从国家层面继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环境治理企业的责任体系和信用体系,构建公开统一的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为提升绿色信贷规模和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保障“30·60”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三)鼓励各商业银行创新绿色信贷服务理念,形成鲜明的业务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银行开始逐渐形成独特的绿色信贷业务特色。例如,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的兴业银行,将自身定位于全市场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以“30·60”双碳目标为核心,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围绕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不断扩展绿色信贷场景。作为绿色信贷投入最高的工商银行,以“低碳化”为核心,在绿色信贷的制定标准、业务流程、业务考核和前瞻性研究中纳入低碳要素,全面推进绿色信贷工作,持续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一些小型银行,也在探索独特的绿色信贷发展模式,例如苏农银行不断结合自身优势,在绿色贷款余额管理中创新,形成了“补绿、增绿、护绿、映绿”的工作机制。因此,结合“30·60”双碳目标,各商业银行应该继续创新绿色信贷服务理念,结合自身信贷业务发展特点和优势,在绿色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自身鲜明的服务特色,持续扩大绿色信贷的规模和质量,为“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
(四)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持续盈利模式,提升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内在驱动力
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绿色信贷项目,监管部门应该结合“30·60”双碳目标,进一步健全绿色信贷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机制,助力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项目能够精准定价,同时研究建立相对成熟的碳定价机制,使得贷款收益率和银行账面收益上能够反映绿色信贷的减排量,同时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大对商业银行从事绿色信贷业务的激励,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持续盈利模式,例如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的贡献大小,进行绿色贡献等级的划分,给予不同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助推“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