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空间分异研究

2022-02-22李丽邵龙蔡依霖李库

世界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区划装饰

李丽,邵龙,蔡依霖,李库

中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物化载体,在生成、发展进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关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1]。建筑装饰是传达建筑功能,表现建筑的地域、民族、宗教、艺术等文化信息的形式语言,是建筑文化空间分异现象的外化表现与典型识别因素,同时也是共时状态下文化的地域性表征[2],针对此类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其一,区划方法研究。从文化区划研究的核心内容出发,强调区域划分从文化识别性与相关性开展[3-5],卢云提出历史时期文化区域划分的描述法、叠合法、主导因素法以及历史地理法[6],刘沛林在进行景观区系划分研究实践中对区划方法进行更新,提出主导因子法、多因子综合法等[7],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建筑文化区划相关研究,研究对象聚焦在聚落与民居方面,但其共性是将建筑装饰作为文化区划的重要参照因子[1,8],充分表明建筑装饰存在区域性差异特征,具有文化区划研究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

其二,从研究区域范围方面,形成以全国地域范围为背景[9],王会昌[10]、吴必虎[5]等学者提出的区域划分界限为基础,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区域划分为核心文化区与边缘文化区[11],在行政区域、方言语系、民族区系等特定区域范围下,进行建筑装饰文化的特征研究[12],以及建筑装饰文化特质及文化传播等相关研究[13]。

每一个区域都有它特别的景象[14],建筑装饰广泛而丰富地存在于环境景象中,在我国形成了诸如闽南建筑装饰文化区、赣南客家建筑装饰文化区、甘青建筑装饰文化区等区域范围,以及以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的区域性建筑装饰区。建筑装饰受物质、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的空间分异现象,表达出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积累与凝结在空间向度的结构形式[6]81,需要从建筑装饰文化特质入手,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析,进而找到影响建筑装饰区域间形式、内容差异的根本所在。

1 建筑装饰文化空间分异形成导因

1.1 显著而稳定的物质基础

装饰依附于载体,建筑本体的物质条件是建筑装饰文化区划形成的基础[15]。建筑受到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建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因气候环境影响下的多种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及建筑屋顶形式,受建造材料因素形成的木构建筑、砖瓦建筑、土筑以及石筑等建筑形式,这些都是建筑装饰形成的基础,且区域特征显著而稳定。

1.2 隐含而丰富的文化内核

文化是建筑装饰的精神内核。建筑装饰通过装饰色彩、装饰题材甚至材料,表达“人—地”“人—人”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也是解读建筑物质形式背后文化意义的重要影证。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样式、脊兽、瓦当滴水纹样题材等,是当时社会等级文化的表现,我国传统木构建筑表皮肌理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意境相吻合。此外,文化环境的区域性所指,赋予建筑装饰独特的文化印记。

1.3 包容而有别的艺术表征

建筑装饰是塑造文化“意境”的景观形式,这与装饰艺术文化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建筑装饰中包含装饰艺术题材、样式、构图3个方面内容,通过“应景”的装饰形式,将建筑美的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表达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和谐关系”,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的空间分异现象通常发生在边缘文化圈层中,这是因为文化核心圈的文化特质清晰,主体特征明确、稳定[16],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核心文化特质影响强度逐渐减弱,边缘文化圈更容易受到其他异质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多种文化的接触、融合、共生[17],为边缘文化圈产生文化分异现象提供了可能。内蒙古位于我国正北方,是我国西北牧业文化大区下的蒙古文化区[5],属于建筑装饰文化边缘区[11],而内蒙古地区东西向狭长型地理区域形态,自成单元的独立文化环境,历史上文化的传播、扩散与融合等造就的区域内文化环境,具备了形成文化空间分异的条件。

2 区划分析

2.1 区域概况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km,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由东向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以及甘肃毗邻,北部同蒙古和俄罗斯接壤。依据行政区域划分,内蒙古地区辖9个市、3个盟,下辖52个旗、17个县、11个市(盟)辖县级市,生活着除珞巴族外55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是占比最高的少数民族[18]。内蒙古地区东西向狭长形地理区域形态、丰富的近地域性文化接触以及以蒙古族为主体,众多少数民族共融的民族文化现象,是内蒙古地区的“大区域”环境特征,而区域范围内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历史上人口迁徙、族群流动、宗教传播、政权统治意图等文化活动,形成了“小区域”范围间建筑及装饰形式差异显著的文化特征。

2.2 研究范围与对象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现存典型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包括民居聚落、宗教建筑以及衙署府第建筑。笔者实地考察传统建筑161处(传统村落26个,宗教建筑[群]127个,衙署府第类建筑8个),其中包括国家级传统村落1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个,在分布区域、建筑类型、数量方面满足研究的代表性(图1)。重点对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宗教类建筑中的藏传佛教建筑以及衙署府第类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对建筑装饰进行详细测绘,对建筑接触者进行深度访谈,建立了本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

2.3 研究方法与过程

2.3.1 研究方法

以建筑装饰文化空间分异的物质性、文化性及艺术性导因为依据,选取能够反映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特征的文化因子,构建文化因子层次体系,进行文化因子权重分析;全域范围的实地调研,将调研数据录入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数据库,对装饰内容及形式进行数据比对;依据文化因子权重值,结合建筑装饰核心内容,确定主导文化因子,并对研究样本进行单因子聚类分析;将单因子聚类结果在GIS数据平台进行可视化呈现,结合其他因子内容,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进行区划划分,揭示空间分异特征。

1 样本分布

2.3.2 主导因子选择

(1)区划参考因子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人类的建造物,不仅有助于辨别它们的地理特征,还可以形象地表达其中的文化技艺、适用等级、气候条件与材料潜质之间的相互关系[19]。而这些相互关系反映在建筑装饰的具体形态方面,构成了建筑装饰的空间分异现象。以建筑装饰空间分异形成导因为基础,同时参考文化区划原则[20],确定基础性因子、限定性因子与促进性因子为建筑装饰文化区划参考因子。

(a)基础性因子

建筑装饰以建筑所处区域环境为基础,为突出内蒙古地区自然与文化环境特征,选定气候、地形环境与民族、宗教、历史等文化因子作为区划的基础性因子。内蒙古地区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型,横跨经度28。52'受经向地域分异影响,内蒙古地区东西向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且区域性特征明显。东部地区有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等地形分布,中间分布着丘陵地貌,冬季严寒,降水充沛;黄河流经内蒙古中部地区,沿岸冲积形成了“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和阴山山脉等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在中部地区交织分布;西部地区以沙漠地貌为主,包括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同时兼有山地分布,夏季炎热,降水量少(图2)。内蒙古地区以蒙古族为主体,主体民族文化特征凸显,此外,历史上人口迁徙、宗教文化传播而促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互融,为本地区建筑装饰文化的形成提供生境基础。

(b)限定性因子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首要特征,就是建筑实体元素与其装饰形式、内容的统一性,学界将此类建筑装饰称为建筑性装饰语言,建筑实体元素为装饰内容提供存在的场所及载体[21-22],也对装饰形态、尺度、构成及题材等方面产生限定。内蒙古地区有实例考证的传统建筑大都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主要涉及藏传佛教类、衙署府第类、民居类等建筑类型,建筑形式包括汉式木构建筑、藏式建筑及地方民居建筑等形式,建筑形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构件形态,衍生出相应的建筑装饰样式(表1)。

表1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样式(绘制:赵洪源)

(c)促进性因子

建筑装饰属于装饰艺术体系,装饰艺术体系自身“系统性”构成包括:装饰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内蒙古地区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蒙古族装饰图案,是本地区建筑装饰中重要的装饰元素,分为核心图案、衍生图案,装饰元素构成形式包括:单独、角隅、二方连续、四方连续[23]。内蒙古呼伦贝尔、通辽地区是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属于蒙古族文化核心区,区域范围内建筑装饰元素呈现出以核心图案装饰为主的区域特征。装饰色彩既体现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将地理环境色彩关系、建筑类型色彩寓意等因素囊括其中,因此,装饰色彩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影响,同时体现地域特征。装饰艺术体系中所囊括的内容,形成了建筑装饰文化空间差异的独特景观,也促成了装饰文化区域化的形成。

2 内蒙古地区区域性自然环境特征,引自地理国情检测云平台

(2)区划因子体系建构及权重

基于以上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区划因子讨论,为增加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文化区划因子进行层次划分,将基础性因子、限定性因子、促进性因子3个参考因子确定为准则层,对各参考因子依据研究区域范围及对象特征进行细分,形成6个标准层、17个指标层(表2)。

表2 内蒙古地区建筑装饰文化区划因子层次体系

其次,通过调查量表,对区划因子进行重要性比较问卷调查,借助Super Decisions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权重分析,形成主导文化因子的重要参考(表3)。

表3 文化因子权重

(3)主导文化因子确定

文化区的划分经常因为文化区组成因子的多样性和因子层面的多重性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区划标准[7],李旭旦提出“区域划分必须以可视的景象作为基础”[14]。建筑装饰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地貌与气候条件影响建筑布局形式,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屋顶样式,而地域、民族、宗教等文化内容又决定了建筑装饰的具体样式,但自然与文化因素隐藏在装饰现象背后,不满足区划因子特征性强、直观、可识别性特征。建筑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体量大、造型突出,而屋顶脊饰、瓦当滴水纹样既是屋顶装饰的主要方面,也是表现建筑等级、地域文化的显性内容;建筑屋面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柱以及门、窗装饰,梁、枋、柱上施绘的彩画集合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是建筑类型、等级、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现,而彩画色彩是相关文化信息的直接表达且识别度高;门、窗格栅样式受到地域气候环境、建筑材料、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出相应的样式。结合区划因子权重分析,回归到建筑装饰文化的生成根本与构成,最终遴选出建筑布局、屋顶脊兽样式、瓦当滴水纹样、窗格栅样式、梁枋彩画色彩5个特征性明显、代表性强的因子作为建筑装饰文化区划主导因子(表4)。

表4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区划主导因子

2.3.3 文化区划

(1)统计与聚类

文中确定的主导因子属于描述型因子,首先对各因子在研究区域内的取值进行统一编码处理;其次,根据因子编码的差异确定相似性量化值[24],完成对主导因子量化。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区划主导因子进行单因子聚类分析,避免以往建筑装饰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而造成的主观性和任意性,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应用SPSS 22软件对建筑布局、屋顶脊兽样式、瓦当滴水纹样、窗格栅样式、梁枋彩画色彩5个主导因子进行单因子聚类统计分析,得到本文主导文化因子聚类分析结果。

(2)叠合与分区

将单因子聚类统计结果进行GIS空间可视化(图3),并进行初步的区域划分(图4)。对主导因子文化区划进行叠合分析,可以发现5个主导因子呈现的不同区划结果具有重叠现象,重叠越明显代表其文化特征相似度越高,以此为依据得到初步文化分区结果(图5)。初步分区结果中出现了将地级市行政区域划分在不同范围的情况,此时,将划分界域下调为乡镇界域,结合研究对象所属区域范围,同时参考其他文化因素,进行了边界微调,最终形成3个文化区(图6):I–内蒙东部草原蒙汉装饰文化区、II–内蒙中部土默特平原多元装饰文化区、III–内蒙西部甘青文化影响(辐射)装饰文化区(表5)。

表5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分区

3 主导因子空间数据可视化分析示例

4 主导因子区划

3 建筑装饰文化空间分异特征

3.1 内蒙东部草原蒙汉装饰文化区

内蒙东部草原蒙汉装饰文化区,地理上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南向东南方向分别与辽宁、黑龙江、吉林紧邻,北向与俄罗斯接壤。大兴安岭山脉横贯境内,山脉东侧为松辽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形成了区域内草原与森林两大主要自然环境。人文上,呼伦贝尔、通辽地区是蒙古族发源地,蒙古族人口占比高,文化习俗保存完整,地理位置上呼伦贝尔盟与通辽市并未紧邻,而是交替于东部地区整体区域范围,进而将蒙古族文化辐射于整个东部区域,但也表现出文化核心区向边缘区特征渐弱的文化辐射规律。蒙古包是本区域典型的民居形式,布局形式以适宜的营盘为基地,遵照民族习俗类圆形布置,包体装饰以盖毡、围毡、包门部位为主,装饰题材包括反映草原游牧生活的动植物题材与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吉祥题材图案,装饰色彩为白、蓝色调,既是草原环境与人文化理解后的体现。受文化传播意图及路径的影响,区域范围内传统建筑以藏传佛教建筑为代表,以赤峰地区为核心并向北扩散、影响,直至北部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形式以中原“汉地”建筑形式为依据[25],“中轴对称式”群落布局,建筑装饰依据布局形式展开,形制等级较高的建筑置于中轴线上。屋顶正脊、鸱吻以中原“汉地”官式造型为蓝本进行装饰,瓦当滴水饰以寿字纹、植物纹、莲花纹等吉祥纹样;屋面梁、枋彩画形式以旋子彩画、类旋子彩画形式为主,彩画色彩为青、绿色调;门、窗格栅样式在汉式格栅样式的基础上点缀蒙古族图案样式。区域内奈曼王府、喀喇沁王府等衙署类建筑,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装饰形制依据“礼制”文化进行布置,但将民族、地域等文化内容通过具体装饰样式融入其中,在规制合一中带有在地性文化内容。区域内装饰文化在受到文化辐射以及文化传播路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蒙古族“源”文化特征与文化传播意图的装饰表达,并以双文化核心特征呈现。

3.2 内蒙中部土默特平原多元装饰文化区

内蒙中部土默特平原多元装饰文化区,地理上位于内蒙古中部,南向与山西、陕西地区紧邻,高平原地貌环境构成区域内主体环境基底。人文上,中部地区因近地域性文化及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山西后裔在本区域占比大,汉蒙文化交融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明显。受到明朝末年肇始,蒙古族土默特部在这一区域范围进行的历史活动影响,中部地区形成大量汉、藏、蒙文化相结合的藏传佛教召庙建筑,对本区域整体建筑文化内容与形式具有根本性影响。区域内召庙建筑布局形式包括中轴对称式、组团式以及混合式,是中原汉地文化与藏地佛教文化的在地性表现。汉式建筑屋顶正脊、鸱吻装饰不再拘泥于中原汉地传统建筑装饰形式,出现了大量地方及宗教题材样式,建筑彩画形式以地方彩画、藏式彩画居多,彩画色彩以青、绿、红色为主,红色调面积明显增多。门、窗格栅样式在汉式建筑门、窗格栅样式基础上增加了圆形、扇形图案,格栅样式更加灵活,而圆形也是蒙古族“尚圆”文化的体现。此外,历史上清朝政府与本区域的频繁往来,使得区域内召庙建筑装饰形制较高。自明朝中期,山西、陕西等地汉族人口大量迁入此地,汉蒙人民在生产技术、语言、习俗等方面不断交流、渗透,在建筑文化方面表现为今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形成大量的山西、陕西特色民居,民居建筑中砖雕、彩绘装饰精巧,尤其是富裕的商贾人家多采用青瓦板铺设屋顶,屋顶正脊两侧饰砖雕鸱吻,檐前缀滴水,飞子施彩绘,墀头用砖雕做装饰,木构垂花门,所刻绘纹样以中原“汉地”吉祥题材纹样为主,门窗饰以格栅装饰。区域内将军衙署、清代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典型四合院建筑群落,建筑形制与装饰形式规制整齐。区域内建筑装饰以地理、文化环境为基础,呈现出蒙、汉、藏文化共融,近地域文化整合的区域性特征。

6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区划及景观特征示意

3.3 内蒙西部甘青文化(辐射)影响装饰文化区

内蒙西部甘青文化 (辐射)影响装饰文化区,地理上位于内蒙古西部,与甘肃、宁夏、陕西相邻。区域地理环境以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为主,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内具有年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日照充足、寒暑变化剧烈等区域环境特征。文化方面,历史上多次区域行政归属变迁、人口迁移、宗教文化传播以及邻近地区文化的辐射性影响,共同构成本地区建筑装饰的文化基础。区域内民居建筑多为厚墙体、平屋顶、土坯材质,装饰形式朴素,装饰内容主要表现在门窗格栅样式方面。受甘、青藏地文化传播的影响,本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以藏式建筑形式居多,建筑布局形式在适应地形环境的基础上,呈“曼陀罗式”映射下的自由布局形式,建筑屋顶为平屋顶。建筑装饰主要位于屋面梁、枋、柱彩画上,彩画色彩红色占比高,彩画纹样题材以宗教题材为主,彩画构图不再拘泥于官式彩画构图范式,而是以建筑构件形状、尺度为依据,形式更为灵活;建筑屋面多为无窗或假窗形式。西部地区衙署类建筑以阿拉善王府、伊金霍洛旗郡王府为典型,王府布局虽为轴线布局,但建筑及装饰形式更为多元、自由。区域内装饰形式是对区域环境气候特征的回应,同时体现出文化边缘区文化渐弱性以及对邻近地域文化的易融合性特征。

4 结语

本文通过“文化因子—文化区划—文化特征”的研究路径,对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装饰进行文化区划研究,确定出建筑布局、屋顶脊兽样式、瓦当滴水纹样、梁枋彩画色彩、窗格栅样式5个区划主导因子,以主导因子区域化特征为依据,结合地理、人文环境以及行政边界等因素,形成内蒙东部草原蒙汉装饰文化区、内蒙中部土默特平原多元装饰文化区、内蒙西部甘青文化影响(辐射)装饰文化区3个区域。区域划分视角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区化结果,本文从建筑装饰视角进行文化区划,从文化区域空间位置、空间文化结构以及文化区内及文化区之间的文化辐射、文化传播方面明晰了建筑装饰的生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厘清了各区域建筑装饰文化特征,拓宽与增加了文化区化的标准,在理论与方法上是对文化地理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方法支撑。□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区划装饰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获奖名单
南充市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鲤鱼旗装饰坠
北极地区潜艇破冰上浮风险评估建模与区划仿真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Cataract in diabetes melli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