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2022-02-22李怜娇
李怜娇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娱乐性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6-
将游戏教学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从幼儿老师的角度来看,游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不断的调整游戏的难度和氛围,让学生都可以激发自身的潜力,可以顺利地完成游戏中的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一、引入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游戏教学中,老师要突显出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中要先找自己的定位,扮演好保护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加强规则的执行,让学生可以得到公平的待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入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情境中得到锻炼,帮助幼儿提升思维逻辑和动手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促进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特点等设计游戏,将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游戏中,将二者相结合,通过趣味化的游戏将难点和重点一一化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简单轻松,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在游戏教学中不断的完善知识体系,构建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游戏化的教育情境
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学的空间,在室内或室外设计游戏化教学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给幼儿带来形象且简单的刺激,让幼儿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保持心情的愉悦,让幼儿可以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游戏環境可以让幼儿主动的学习知识,让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幼儿可以顺利解决重难和难点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达到教育幼儿的最佳效果。在环境设计中,老师要保证教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丰富性,建立健全的环境是开展游戏教学的基础,老师要在课前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教育阶段运用游戏教学,老师要通过进行设计游戏氛围,构建轻松的游戏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学习的环境,可以主动的进行学习。在游戏教学中,不仅可以获取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加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让幼儿的情感更加的丰富,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良好的游戏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幼儿的性格活泼,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和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游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让幼儿参与游戏活动,而是将知识理论引入到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游戏掌握知识。老师要将游戏的规则介绍清楚,让幼儿加深对规则的认知,并且可以延伸至对社会的规则产生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游戏多元化,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注重游戏的多元化,老师要兼顾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习惯,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设计多元化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注重综合教育,将多领域的知识向融合,引导学生快速的接受新知识,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课堂上与幼儿聊一聊动画作品,或者让幼儿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提升学习的乐趣。综合化的教育涵盖着多种领域的教育,老师要明确其中的主体,开发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能够顺利地接受新事物。
五、运用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幼儿园老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入手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够手脑并用,从而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玩“翻花绳”的游戏中,需要学生用特定的动作摆出造型,这样的游戏需要幼儿具有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由于编花绳是多人游戏,所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幼儿园的学生比较活泼,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积极地运用简单的道具摆出相应的造型,让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老师要重视游戏化教学,优化教学的环境,掌握教学的精度,把握游戏的目的,让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并且老师要丰富教学的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的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让幼儿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的任务,使得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可以边玩边学习,实现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共同提升,从而推进现代学前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群.关于游戏教学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思考[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0):246.
[2] 张东方.关于游戏教学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思考[J].魅力中国,2020,(26):117-118.
[3] 周银笑.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