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022-02-22梁洪霞
梁洪霞
摘要: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进步,需要在基础的知识教育和理论教学外,进行一些能力上的训练和教学,这些能力当中就包括思维能力。也因此,思维训练就成为了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教学内容和培养训练项目,也因此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加强了对这一内容的训练,也正因此本文就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具体的论述了相应的训练对策,希望本文研究分析的内容,能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比较简性化。如在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中,他们不能认真审读题目、找不全或找不准数学信息,不会精准理解题目设问的意图,实施有效的解决方法,很多是跟着感觉简单地进行计算,结果有一些小的思维转换就掉进问题陷阱中。这主要是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和培养不到位造成的。在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呢?
1.联系生活进行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数学认知兴趣,注重情感调动,多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联系生活,引发学生认识与思考,并多让他们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提升方法和思维运用的效果。如上学时间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几天上学途中所用时间的记录、分析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时间意识,获得一定的数学描述、整理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请家长帮助做上学时间记录,然后在收集数据之后,尝试完成教材表格。可以小组合作,小组内进行了解、分析和深入思考,探讨不同日期到校时间的差异以及为什么有差异、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得出一些统计思维和方法。
2.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开拓思维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出错,可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是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方法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在涉及一些思维方法培养的学习内容时,要加强基础知识、能力获得之后的训练与提升。如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割补。教师先通过典型题训练,如三角形与梯形的组合、三角形与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组合,三角形与圆或者与半圆的组合,让学生在训练中提升观察和分析能力,不断训练他们将组合图形切分成可以计算的常見图形的方法,并进行总结。如此,学生再遇到这样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运算中就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从而形成如何确定是哪些图形的组合,如何切分,如何确定边、高或者半径等,如何最简便地切分等思维顺序,在割与补的选择中找到捷径,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类型化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认知和掌握。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知识的丰富、题型的转化,力求让学生在解决一道题后,形成一类问题的解决思维,并不断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提高数学学习素养。另外,教师在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和培养中,还要注意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微课实施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对新学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指导。
3.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创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在一个座位上长时间安静地听数学老师讲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由于操作是一个依靠手、脑、眼多器官协调运动的实践,所以,学生通过实践,手使脑变得更聪明,脑使手变得更灵活。实践证实,爱动手的小朋友思维往往更活跃。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即可让学生将各种几何图形画在纸上,然后通过剪、折、叠、看、画寻找图形中的对称规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除了书上提供的图形,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悟天然的对称美。比如,蝴蝶的翅膀是对称的,蜻蜓的两翼是对称的。通过做书上的图形类习题和对生活中对称现象的观察,学生会对此部分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在将来从事与造型艺术相关的工作时,便会想到借助对称来表现美,这等于为学生的审美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培养探索行为
数学问题需要不断变换形式,升高难度,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面对难题,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见硬就回,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如果没有解题思路,就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有的学生则喜欢迎难而上,不求得答案决不肯罢休。教师应鼓励学生面对难题发扬探索精神,敢于挑战。学生在向难题挑战的过程中,思维会越来越活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出这样一道题:现有10斤豆油,盛在一个10斤的油桶内。此外,旁边还有一个能装7斤油的空瓶和一个能装3斤油的空杯。现在要求学生只凭借现有的三种容器,将10斤豆油平均分成两份。此题难度较高,所需知识却只限于10以内的加减法,思维活跃的一年级小朋友也有可能将问题解决。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寻找解题路径。当然,对于实在没有解题思路的学生,教师可以略作提示:10斤油平分之后每份是5斤,现有一个空杯,能装3斤油,那么,怎样能够获得2斤油呢?思维活跃的同学在教师的提示下,有可能求得正确答案。数学教育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需要科学系统的训练方能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典型实用的例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思维训练的更有效进行,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多方面的手段应用和工作落实,包括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培养探索行为、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开拓思维、联系生活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创造兴趣,只有将这些工作落实到位,才可以实际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雪萍.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132-133.
[2]李胜权.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思维训练[J].小学生(下旬刊),2021(05):110.
[3]罗红丽.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例谈[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