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大学英语深层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2-02-22徐静静焦云彬
徐静静 焦云彬
摘要: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不言而喻。本文以“语言理论阅读法”为基础,探索培养中国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阐述了阅读的概念和方法,回顾了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针对阅读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英语有效方法;教学;大学
前言
阅读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加强了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研究。阅读理解理论和语言知识是提高阅读的基础。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即:注重语言点和语法分析,而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英文单词为 “competence”,最早出现在 OECD和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中。其主要内涵是:作为个体的人应主动采取有效行动,运用合理的方法,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等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总体而言,大学英语学科基本素养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四种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想素质和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即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指学习者在大学里学习英语的过程。思想素质主要是指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判断、反思和创新的能力;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英美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融入大学英语课堂
1.言语技能训练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语言技能教学,能改变以往“笨拙英语”的现象,改变了以往学习者对语言的认识和认知,会进一步加强和加强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准备好课后难教的关键字和词汇。课堂上,首先,解释一些有难度的单词,然后用10到15分钟回答每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利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词汇。通过造句练习,结合文字内容,进一步巩固造词流畅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学识文化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寻找合适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英语知识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利用课堂平台,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定期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材料。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它提高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以往教师“牵鼻子”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判断、反思和创新能力。上课前,以学习组为单位,讨论话题,统计学生的发言,整理各种意见和类型。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两组讨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组织大家进行主题演讲,这类课堂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传统模式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在“网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很多老师仍旧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解读文本过于关注文本表层信息和语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设计的阅读任务浅层、低效;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和阅读素养培养等。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法-翻译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逐句讲解阅读方式,主要对词汇和语法进行阐述,忽视了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没有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讲解,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零散,学生难以有效把握阅读文章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在语言交际中,很难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这种课堂教学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2.提问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自主思考和拓展阅读的机会比较少,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比较狭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紧密,教学方案难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影响了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的不高。3.此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缺少科学与合理的点评,评价过于注重英语阅读的结果,忽视了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评价中,没有结合英语学科素养的相关内容,导致学生对学科素养的内涵不够了解,忽视了在英语阅读中强化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四、深层阅读的定义和方法
深度阅读也称为深层阅读(deep reading)。它是指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从阅读与精神发展维度看,深层阅读是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积极的生命建构;深层阅读以某种方式体现阅读者的阅读品味;深层阅读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了阅读者的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的视域融合,从而建构了一个更加多彩的意义视界。2009年,华盛顿大学动态意识实验室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者用大脑扫描来检测阅读过程中大脑的反应。研究发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模仿所描述的新情景,并将其部分行为和感知细节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所以,他认为深层阅读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读者是阅讀内容的一部分。深读不只是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它迫使读者慢慢地阅读、思考,并且和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深读是一系列复杂的理解过程,包括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批判性分析、反省和表达观点。这需要长期的训练,有经验的读者能在瞬间完成整个过程。深入阅读需要读者运用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整合、解决问题、元认知等。深读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发现,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怎样与周围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1.培养深度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必须符合教学目标
长期依赖于教师逐字讲解,这种教学是无效效率低下。高效的课堂教学会让每位学生受益与发展。要有目标,内容要有方法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总结等高级思维,如整理、求新求异、完成“发现”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采取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等教学模式。其教学活动更加多元化,要不局限于文字、句子、语点的讲解,还包括课文结构图、提纲、课文复述、批判性阅读、对比阅读、应用学习等。
2. 阅读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忌直贵曲
要有效提高学生对英语文本的深度阅读能力,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趣味性,更要关注其深度阅读能力。如果老师设计的题目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出现答案,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流于表面,就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让学生持续默读文本、理解文本、自我建构知识,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提高深层阅读教学模式的建议
深层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升方法之一。针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扩充词汇量,加强语感。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提高英语水平不仅是课程的教学,更是英语的测试。词汇是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学习中加强词汇积累。他们可以阅读短新闻、看美剧、电影、看报纸来提高词汇量,也可以加强自己的语法技能,提高语感。
2.了解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就很难真正掌握其语言,因为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的过程其实也是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往往就无法从文章的源头入手。所以,教师在阅读教材时应该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学生更好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背后的意思。
3.推断隐含意义。 推理判断是指对已知的事实进行分析评判,从而得出文章的深层含义及隐含意义的过程。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语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细节的潜在含义等方面去推断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它要求学生透过文章的表面文字信息推断出文章的内在含义,又要求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及文章的细节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推断。
4.提高分析能力。文章分析能力是英语教育中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重点。因此,在课文的选择上,由于主题较为丰富,选择不同类型的文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知识。不同类型的文本在写作技巧或写作主题上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在广泛阅读中,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5.提升欣赏能力。要提高分析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通读过程中,为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等,要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文章,反复阅读不同的文章,以此提醒学生深入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6.参与阅读训练。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技巧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不管形式如何,阅读能力的测试最终还是体现在书面形式上,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深层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先分析问题的取向,以一定的阅读目的为指导阅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缺乏问题导向和问题导向意识,既不具备整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又不具备归纳知识的意识。
结语
阅读理解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浅层阅读只能使学生获得零散的信息,无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脉络,而深层阅读则是阅读的高级阶段,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因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陳银华英语专业精读课与泛读课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刘继红.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策略使用的调查[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顾丽红.英语阅读策略研究[M].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2006.
[4]黄丽华.从阅读理解过程谈大学英语课文阅读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0):63-66.
[5]王石径,顾肃.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6):66-67.
[6]肖燕.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思维的作用及外语思维的形成[J].山东外语教学,2003(3):98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