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命担当:从应然之义到实践归宿

2022-02-22刘凯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之国情教育的核心教育价值是培育青少年的使命担当。通过辨析式学习、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培育使命担当之知、情、意、行。

关键词:使命担当;国情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B-0034-05

“国情教育是使学生了解本国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而激发其爱国热情和报国使命感的教育。”[1]依托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国情教育,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向使命担当是《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的应然之义

国情教育是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大教育模块之一,其教学内容主要呈现于九年级上册。国情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四个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线。《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模块的教材编写渗透了大量“四史”教育内容。在整个大中小思政课程体系中,国情教育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布局。指向使命担当的国情教育在思政课育人目标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一)使命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引领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课程目标体系”中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外化程度:小学阶段要“知道”,初中阶段要“加深理解”,高中阶段要“积极践行”,大学阶段要“自觉践行”。由此可见: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围绕“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四个目标展开四个单元的文本编写。教材对我国基本国情概况的描述,具体包括“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中国”“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建设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培育青少年的使命担当,以此引领初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同和内化,并自觉践行。综上所述,使命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引领。

(二)使命担当是“四史”教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价值导向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部署“四史”宣传教育是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2016年起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在历次修改中都渗透、蕴含了“四史”教育的诸多内容。尤其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中宣部要求积极推动党史学习进教材,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修订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所以2021年秋季新版的《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增加了“脱贫攻坚成就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制定过程”“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四史”教育内容。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新版统编教材在“高扬民族精神”这一章节中凸显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补充了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教材还结合“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案例的叙述,锤炼精神品质,共同构筑起培育青少年使命担当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此激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使命担当是国情教育中渗透“四史”教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价值导向,有利于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三)使命担当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追求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开设的关键课程。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就是要根据其综合性德育课程的属性,有计划、有目標、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育人实践。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国情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视国情知识与学生实际认知有一定距离的客观现实,充分调动各种校本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跟学生讲清、讲明我国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让学生们理解我们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劳动成就了今天”,同时更要激发其“实干创造未来”的信念和意志,矢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由此可见,使命担当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责任意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之“公共参与”的有机结合,是初、高中思政课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追求。

以上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史”教育和课程育人三个价值维度,抽丝剥茧地探究了国情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意涵,分析了使命担当之于国情教育的意义。使命担当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一种价值导向、一种价值追求,是《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课程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国情教育的价值担当。从这个角度上说,指向使命担当是《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的应然之义,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的理论溯源,这也是国情教育的出发点。

二、指向使命担当是《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的实践归宿

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本质上是德育课程,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实践理所当然地可以借鉴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的基本理念:“知”解决认知问题,是基础;“情”解决情感问题,是关键;“意”解决意志问题,是保障;“行”解决行为问题,是归宿。知、情、意、行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在育人的实践中螺旋式上升,不断深化和升华,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标。

在九上《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的教学中,笔者依据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借助知、情、意、行的德育工作理念,聚焦培育初中生的使命担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和学习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

(一)辨析式学习:培育使命担当之“知”

辨析式学习是基于一定的情境与问题,借助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进行自主辨识、分析等思维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学习方式。开展辨析式学习,培育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认知,是培育青少年使命担当重要的教学方法。

九上“共筑生命家园”的授课中,笔者先给同学们呈现了一段材料。材料一为2021年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第16题素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说,即使路再近,不走也不会到达;即使事再小,不做也不会成功。《荀子·修身》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发扬实干精神。请同学们谈一谈对实干精神的理解。同学们结合中考真题,纷纷指出,实干精神就是爱国爱民、勇担重任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等等。随后,笔者又呈现了材料二:九上《道德与法治》第84页“探究与分享”中呈现了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于浙江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教师接着辨析式设问:“绿水青山”自然而然就会成为“金山银山”吗?鉴于这个科学论断属于全称判断,容易引起同学们错误的认知,于是笔者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在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绝不能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充分条件。近年来,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材料一所强调的“实干精神”是对材料二“科学论断”的必要补充,这体现了教材第117页观点——“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教师要强化青少年对发扬实干精神是创造美好生活必备条件的正确认知,与此同时,也要通过教学实践培育青少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担当。

(二)启发式教学:培育使命担当之“情”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前提,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开展的借助联想、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生发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培育青少年积极的道德情感,是培育青少年使命担当重要的教学手段。

在九上“维护祖国统一”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新闻视频:“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2021年11月5日明确表态:大陆方面将依法对极力煽动两岸对立、恶意攻击诬蔑大陆、谋‘独’言行恶劣、勾连外部势力分裂国家,严重破坏两岸关系,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严重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等‘台独’顽固分子追究刑事责任,且终身有效!”随后,笔者设置了问题:“大家如何看待政府的决定?”同学们义愤填膺,一致表示完全赞同政府的决定。之后,笔者针对教材上“两岸同胞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的文字表述继续追问:“惩戒‘台独’顽固分子是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和台湾同胞实现心灵契合,做出我们当代中学生的努力,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同学们认为“人不走不亲”,两岸的青少年要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和认同,大家都十分期待开展更多的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和“两岸一家亲”为主题的文化互动和人文交流活动。课堂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了自己作为炎黄子孙要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担当和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三)探究式学习:培育使命担当之“意”

探究式学习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设置,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学习方法。开展探究式学习,培育青少年坚定的道德信念,是培育青少年使命担当重要的教学策略。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人民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阔步前进!为此,在九上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的整合式教学中,笔者对教材第112页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做了探究式学习设计:请结合教材第105页“相关链接”关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描述和第110页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并结合2021年暑期南京人民齐心抗疫的时事,思考:为什么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经过自主探究,大家发现,“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所确立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变成了“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大家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早年预期,所以我们“更有信心”实现既定目标。这体现了教材第116页观点“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同时,作为南京市民,大家亲身感受了2021年暑期全市人民的齐心抗疫,各行各业面对疫情时立足岗位的使命担当,让我们赢得了抗疫的决定性胜利,这也让我们“更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对此案例的探究分析,大家进一步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使命担当,树立了实现“中国梦”的必胜信心。

(四)体验式学习:培育使命担当之“行”

最好的德育是体验。体验式学习是使学生在亲历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意义的学习形式。体验式学习是德育课程“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开展体验式学习,培育青少年自觉的道德行为,是培育青少年使命担当重要的教学路径。

在九上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的复习课中,针对教材第5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和第9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笔者问学生们:“引领全体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和“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一致认为是创造性的劳动!随后,笔者又追问:“你们从事过除了班级值日生以外的社会性劳动吗?”大家都沉默不语了。2020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肯定劳动价值、倡导劳动实践、颂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文化是重要的育人内容。新时代的青少年除了要有正确的劳动认知,更要有丰富的劳动体验。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思考,在学校2021年秋季于江苏省未成年人行知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笔者要求任教班级的全体同学带上各自的劳动工具参加学农劳动,践行德育课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笔者寄希望于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和积极的道德实践,通过教学和研学实践,培育学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担当。

以上四个案例,通过运用丰富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借助知、情、意、行的德育理念,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阐释了对青少年使命担当的培育策略。学校课程教育价值的最终指向是育人,《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价值的最终指向是培育有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这样的育人实践中,教师要秉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和持之以恒的德育规律。指向使命担当是《道德与法治》国情教育的实践归宿,是对“怎样培养人”根本性问题的实践探索,也是国情教育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30.

[2]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1-11-10].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项目构建与实践研究”(E-a/2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9-03

作者简介:刘凯,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以生活化思维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索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情境教学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运用
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