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2-02-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香港

香港只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运用好“一国两制”这一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这一最大的舞台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香港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背靠祖国,香港的繁荣发展从来都与祖国内地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定支持香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强调必须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

新时代,中央辩证把握祖国内地和香港的关系,破除香港“内地化”“边缘化”等迷思;支持香港聚焦发展,把国家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内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香港本身优势相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新优势。

从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到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再到如今,短短数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从理念变成现实。

融入大湾区,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创举,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有利于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大湾区内地城市经济发展强劲,尤其创科和先进制造业充满活力,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自然会大。大湾区还为香港业界提供了一个人口比香港多数倍且正在快速富裕的市场。这些都将为香港金融服务业下一轮的发展提供支撑。

多位分析人士均强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香港只有融入大湾区建设,运用好“一国两制”这一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这一最大的舞台,才能创造新的辉煌,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建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要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这也是粤港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必须充分融合和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这方面,香港具有独特的优势。香港高等教育发达、科研实力雄厚,无论是高校排名还是专利申请数目都非常亮眼,特别在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纳米光催化技术、大脑神经信息传递,以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等方面均处于世界前沿。

此外,香港拥有一流的创新资源,在设计和创意方面也具有雄厚实力。大湾区建设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带来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使香港得以发挥在研发、国际化及现代服务方面的优势。如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商汤科技的最初创新始于香港中文大学,然后在深圳进行成果转化。执世界无人机牛耳的大疆创新科技公司又是一例,它开创了香港科研-深圳孵化的先行模式。

借助大湾区高教、科技的合作,香港高校入粤办学已形成基本态势,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打造正是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力证。目前几乎所有香港一流高校均入粤办学,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的联合国际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以及香港理工大学佛山校区。深度整合大湾区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资源,有效发挥香港大学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聚集大湾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创新资源,形成环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集群效应,共同推进创科研发及提升教育与科技的竞争力,为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外向型经济发展优良条件的大湾区,可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和重要支撑。这方面,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的服务业资源优势和文化开放优势,对接“一带一路”,为大湾区注入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海外优势。

香港多年来深耕金融、专业服务,项目谈判和管理、法律及解决争议等国际高增值服务,其现成的国际化优势的并入为大湾区对外发展提供强大的竞争力。香港扮演着“超级联系人”角色,在财经、投资、专业服务、文化、创新科技等方面,把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

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使香港由过去扮演的西方(国家)到内地的“桥头堡”,转变为当下“一带一路”建设中内地城市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特别是满足大湾区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求。比如,香港利用自身积累深厚的海洋法系的资源,为中国企业海外维权提供可靠的法律援助和服务,以避免海洋法系国家的竞争对手借用法律法规进行不正当竞争挤压。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大湾区的大力合作,香港可利用其雄厚的金融人力资源、完善的金融体系,发达的国际化网络,借助“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有力契机,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枢纽和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实验区,从而有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大湾区宜居建设再“升级”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升“湾区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重中之重。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港珠澳大桥开通,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也相继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布局正在形成。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各项便利举措不断颁布,逐步推动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实现与港澳的衔接。此后,粤港签署落实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57项措施,当中多项措施为港人在内地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如港人日后在广东买房可望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可参加养老保险,享受相应待遇和财政补贴,随迁子女教育保障等。这些措施让大湾区“软联通”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拓宽了港澳同胞的生活空间,为港澳同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其中,就宜居而言,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是要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旅休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打通互联。说得更通俗些,那就是大湾区是否宜居,它的客观标准由大湾区内居民的“三感”构成——他们获得感多不多、幸福感高不高、安全感够不够。

香港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陆颂雄表示,内地目前有庞大的发展机遇,大湾区为香港提供更多机会,让港人可以发挥所长,而中央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助港人更快适应大湾区生活。

2019年2月,香港规划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天往来香港和内地的跨界上班人士达42500人,其中98.5%居住在深圳,其中还包括许多在深圳买房、在香港上班的香港市民。“近1年来不少便利措施相继公布,涵盖购房、电子支付、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范畴,极大地解决了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朱家健表示。

在大湾区内,港澳居民出入证件可办理运输、金融、通讯、教育、医疗等30多项公共民生服务。《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公布的57项措施中,“共建优质生活圈”再度升级,重点包括:优化落实便利香港居民在粤购房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香港居民购房流程,完善香港居民购房贷款政策,推动落实与广东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动满足相关条件的在粤未就业香港居民,在居住证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相应待遇和财政补贴等。这些举措,增加了他们留在大湾区发展的信心。

在便利港人子女教育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完善香港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考试等政策,保障香港居民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

有不少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人认为,与内地居民相等的“市民待遇”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民生福利。

在大湾区的香港青年离梦想更近

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大部分市民都意识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认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能帮助香港建立新增长引擎。大部分香港青年均认同香港目前产业单一,经济过度依赖金融业及房地产行业。他们也认同香港需要支持及开拓新的支柱产业发展,令经济结构更趋于多元化。因此,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把创业目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

在工程建筑等领域,很多香港青年都能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介绍,全球前10座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7席。在机场、高铁站、桥梁隧道、体育场馆等工程建造领域,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四五”期间,中国建筑国际计划每年在香港招聘1000名员工,并特别面向香港青年人才实施“双百计划”,每年至少为香港大专院校毕业生提供100个大湾区就业岗位,每年至少为香港在校生提供100个大湾区实习及参观交流机会,并在招聘和实习参观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工作。

中国建筑国际副总裁罗海川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经济及就业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为了让香港青年实现职业抱负,找到参与祖国建设的路径与平台,集团在2021年初有针对性地推出“双百计划”,率先释放接收大量香港青年毕业生的信号。

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被深圳、大湾区的独特魅力吸引,他们跨过深圳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

据中国建筑国际行政总裁张海鹏介绍,“十四五”期间,集团计划派遣1000名香港员工跨过深圳河,到内地工作生活,促进香港专业人才与大湾区融合发展。他希望,这样可以为香港的美好明天提供动能。

罗海川表示,实施“千人过河”计划最初的考虑是为香港年轻人提供持续有吸引力的平台,让有潜质、有志向的香港专业人士和青年人才可以自愿申请前往大湾区工作3至5年或短期轮岗交流,然后回到香港。“他们将成为高素质、视野开阔、了解国家发展大局的爱国爱港建设人才,形成对香港建造业发展有影响力的中坚力量。”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将香港北部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这片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会是香港融入大湾区的最前沿。

“中国建造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肖绪文说。在他看来,未来中国建造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在工程减碳用碳、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新型装配体系开发等方面,加强科技研发与实践探索。对于香港青年而言,这都是机遇。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支持前海合作区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面积为原来的8倍,整合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实现了改革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的叠加、优化和提升。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港澳台及国际青年创业团队两百多家,其中香港创业团队占大多数。

如今,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圳河套等创新“支点”,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大湾区的“创新项链”,加速形成更广泛的合作创新热潮。

在港外商代表:大湾区商机无限,香港前景乐观

粤港澳大湾区近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无限商机吸引了不少外商前来发展业务。几位在港外商代表表示,大湾区建设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发展机遇,香港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优势独特。随着香港形势不断趋稳向好,将会有越来越多外资来港兴业,以香港为平台经略内地、开拓亚太。

2021年11月,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与香港特区政府、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了“对接新机遇,助力新征程”外国在港商界“云参访”大湾区活动,期望让外国在港商界看见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抓住大湾区投资兴业机遇,同时把握香港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有7000多万人口,2020年创造经济总量逾1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2%的GDP。当中商机源源不绝,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目共睹。

“在技术与创新、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方面,大湾区都为芬兰企业提供了许多商机。”香港芬兰商会粤港澳大湾区委员会主席何鸿宇认为,大湾区是中国的国家战略项目,旨在驱动经济改革、创新,加强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将其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

香港芬兰商会在香港有逾60家致力于大湾区建设的企业成员。商会于2015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委员会,旨在向成员介绍大湾区的信息和机遇,为在香港和内地的国际商界铺桥搭路。

放眼大湾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也是不少外企向内地拓展业务的最佳根据地。

由法国与比利时公司合资成立的新曦资产管理公司选择将总部设在香港,公司首席执行官卢俊义对香港及内地业务的发展充满期待。他认为,香港拥有巨大的潜力,并将继续发挥东西方桥梁的作用,对香港的未来感到乐观。

在港外商代表认为,香港作为通向内地的门户,同时与世界高度接轨,自由流动的资金、信息和大量的人才等优势明显,是外资外企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好地方。随着香港国安法落地,他们在香港以及其他大湾区城市制定长期投资计划时变得更加容易。

香港舆论指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迎来最佳机遇期,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有助于香港突破发展瓶颈,是化解香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钥匙。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发挥比较优势,搭上祖国发展的高速列车,提供广阔空间。

(责编/黄梦怡 责校/李志琛、李希萌 来源/《在大湾区 香港青年离梦想更近》,王林、刘芳/文,《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9日;《大湾区宜居建设再“升级”》,佚名/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12日;《放眼大湾区,再创新辉煌——香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逢其时》,周文其、朱宇軒/文,新华社2020年10月18日等)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香港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