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2-02-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闽宁塞罕坝大湾

在波澜壮阔的减贫史诗中,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等先进集体,用苦干实干加创新精神,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战贫打法与脱贫模式,带领家乡群众走上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在这场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向世界传递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2021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大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他们的攻坚答卷与生动实践。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造就“绿色银行”

2022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厂60年。60年来,三代务林人在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建起了百万亩林海。

1962年,赵振宇和白文娟等第一代务林人是吃着黑莜面就雪水、住在窝棚里,在荒漠种树的。“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窝棚里,两眼发干头发胀,嘴唇干裂,脸上已经脱了一层皮。”是第一代务林人造林的场景。

白文娟回忆:“那时8人挤在一间小屋子,睡觉翻身就喊一二,大家向一个方向翻,要不然翻不过来。”为了完成厂子分配下的牵牛的任务,赵振宇从早上8时出发,不顾风雨天气,一走就是12个小时,就算是这样遭罪,当时年轻的赵振宇也一直以“人在牛在”为信念。

林子逐渐建起来,防火成为重中之重。2006年,本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林场当护林员的刘军和齐淑艳夫妇调任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望火楼的瞭望员。作为“林二代”,守护林场,他们责无旁贷。瞭望百万余亩林海,看一天是看美景,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但他们已经守护林海十几年。

1天98次,每15分钟报1次平安,这样1天24小时的瞭望记录刘军和齐艳淑有500多本。

刘军说,枯燥和孤单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事,对儿子成长的疏于照顾和长期两地分居是他们最挂怀的。有时候想儿子想得没法,齐淑艳会跟丈夫吵架,但更多的时候是选择到林子哭喊一顿发泄出来。他们的儿子渐渐理解了父母的选择与付出,并以父母为骄傲,中专毕业后也选择进入林场,成为一名扑火队员。

于士涛和付立华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三代守望者,他们都是有着高学历的年轻知识分子,放弃了在城市的美好生活和发展机会,选择坚守塞罕坝。2005年秋,从河北农大林学院毕业的于士涛被分到了基层营林区当施工员,他说:“那时候每天的饭菜就是榨菜、凉水和馒头,最幸福的就是晚上7时到8时回到住所泡一碗方便面。”但第二年春天,看到自己头一年栽下的林子一片绿油油时,于士涛一下子感到再也离不开这里了。他的妻子付立华2008年从中国林科院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在北京的发展机会,也来到这里,成为塞罕坝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60年來,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如今的塞罕坝已经成为4万人受益的“绿色银行”。在塞罕坝,“绿”就是脱贫攻坚的资源和底气。

2017年8月,习近平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同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2021年2月25日,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习近平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安徽省金寨县是红色热土,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十多万金寨儿女献身革命。

金寨县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曾是个贫穷闭塞的“落后村”,偶尔来辆汽车,都会被村民被当成新鲜事围观半天。如果说集老区、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金寨,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那大湾村就是金寨县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4年,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经济落后、劳动力流失,当时的大湾村是年轻人离开就不想再回来的地方。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视察安徽脱贫攻坚的首站就选在大湾村,他一连走入5户村民的家中,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脱贫,还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开了一场座谈会。他叮嘱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同年,大湾村争取到扶贫基金,在村里建起4524平方米的大湾茶厂。

易地扶贫搬迁让大湾村面貌一新。从前,村民们大多住的是土坯茅草房,年久失修,半数以上成了危房。当地政府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地质灾害救助政策,鼓励和引导群众有偿退出宅基地。很多贫困户搬迁时,不需要掏一分钱,有的还有资金结余。

2018年,大湾村正式脱贫出列。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湾村引进企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设26栋精品民宿群。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万多人次,真正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2021年2月25日,大湾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中共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委员会:福建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生态旅游小镇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是下党乡脱贫前的真实写照。下党乡建乡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曾是福建全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至20世纪80年代末,下党乡没有一条路。

多年来,在下党乡这片土地上,发生着“滴水穿石”般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这个昔日的“五无”乡镇,如今全乡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开通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使寿宁县至下党乡的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到45分钟。

脱贫攻坚战以来,下党乡逐渐从闭塞落后的穷乡僻壤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生态旅游小镇,全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8年,下党乡脱贫“摘帽”。2019年7月,受乡亲们委托,下党乡六位党员干部群众给习近平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8月4日,习近平给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89元,1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下党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民宿等旅游业态56家,2020年接待游客和学员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00多万元。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的“百口食堂”,乡亲们守在电视机旁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下党乡委员会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乡亲们看到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作为代表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在欢欣的氛围中,也有不少人默默红了眼眶。

大会刚结束,项忠红就迫不及待地通过视频通话向乡亲们分享喜悦:“乡村振兴现在是我们的战场,我们更要加油干!”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创下在全国影响广泛的“叶坪模式”

瑞金市叶坪乡素有“共和国摇篮第一乡”之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开国定都,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建国的伟大预演。2021年,叶坪乡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勇当模范,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叶坪乡2000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且创下了在全国影响广泛的“叶坪模式”。

“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是叶坪乡在苏区时期的真实写照,叶坪的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与红色故事,“共和国第一军嫂”“17棵松”的故事至今仍被传唱,成为了叶坪乡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脱贫攻坚战期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08户、8908人的叶坪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我们要牢记党恩,感恩奋进”“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我们,我们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一场又一场主题活动在叶坪乡各个角落点燃起了新时代“革命”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投身脱贫攻坚战。

叶坪乡乡长朱胜江素有“拼命三郎”和“钢铁战士”之称。脱贫攻坚以来,他便开启了“永动机”工作模式,把精力都放在了脱贫工作上,白天下村走访,晚上研究相关政策、上级精神,调度工作。他患有脑垂体瘤,先后做过4次手术。面对家人的担心,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是乡长,必须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叶坪乡人大主席邹建敏在一次驻村工作时急性胸膜炎发作,胸腔积液达2000ml,依然带病坚持工作。葉坪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薛华建,在驻村工作时接到医生的电话,才知道怀孕的妻子已经生了。时任叶坪乡人大副主席钟阅群在贫困户土坯房改造现场突发心肌梗塞,后经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仰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北庆在带领村民脱贫攻坚时,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以及受伤住院的妻子……

“我不要租金,我把这个地捐出来,我还要发动大家一起捐款。”在修筑叶坪乡“四好农村路”征收土地时,一位老党员主动把自己的土地捐了出来,并且发动群众募捐了近50万元用来修路。这样的老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叶坪乡积极将党员发展成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带领全村致富,一手抓管理,一手抓产业。

叶坪的干部经常说:“叶坪的工作,没有取得先进便是落后。”

2017年,叶坪乡与瑞金市一道,以零错退、零漏评、群众满意度100%的优异成绩在赣南革命老区率先脱贫“摘帽”。

面对好成绩,叶坪乡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聚焦“持续增收、不返贫”等核心问题,着力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为决胜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

十八洞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作为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是中国脱贫攻坚史上具有地标意义的地方。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虽距州府只有38公里,但深藏武陵山脉腹地,如同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姑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十八洞村,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那时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136户533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56.76%,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少数民族聚居村。

习近平曾到村民石拔三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还察看了她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村民施成富回忆习近平当时的嘱托:“他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6年,在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特地问道:“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已经增加到3580元。”时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回答。

2016年,十八洞村彻底脱贫。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长至2020年的18369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0”到突破200万元。十八洞村成为全国的脱贫攻坚样板。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身着崭新苗服的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走上领奖台,代表全村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组团式、微田园,大聚居、小杂居”

三河村脱贫前,全村总人口355户16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816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贫困犹如一条生锈的铁索,紧紧捆缚着这片偏远的土地,村子的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6.7%。

自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三河村按照“组团式、微田园,大聚居、小杂居”的思路,规划了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至2020年5月,9个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

此外,三河村通过大力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实现脱贫致富。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这是三河村近年来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一组数据。2021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7个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其中就包括三河村所在的昭觉县。

2021年,三河村贫困率降至0%。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座大凉山深处的彝家村寨,成为脱贫攻坚典范村。

國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作部:建成“电力天路”

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上,一座座巍峨的铁塔架起条条银线,国网西藏电力农电工作部在世界屋脊织起了一张坚强可靠的“民生网”“幸福网”和“光明网”——先后建成青藏、川藏、藏中3条“电力天路”,特别是阿里联网工程的投运,彻底结束了阿里地区孤网运行历史,标志着西藏迈入统一电网新时代。

阿里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会聚处,有“万山之祖”“百川之源”之称,地理环境崎岖险峻。

“阿里联网的建设,过程确实非常艰难。”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何龙寿说,在施工地区,常常出现暴雪天气,每当暴雪来临,项目负责人都很难决定是否要呆在项目中心。“留下意味着人员生命安全存在风险,走了再折回需要一周多时间,会耽误工期,但是大家为了保障如期完工都留了下来。”

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距最远、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

“十三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先后完成833个易地搬迁扶贫点、4807个扶贫产业项目配套电网建设任务,保障搬迁群众1.98万人安全稳定用电。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189支1222人赴41个贫困村开展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100万元,大幅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带动4383名群众脱贫。

2021年2月25日,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作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荣誉称号。

“十四五”时期,国家电网公司在西藏计划投资466亿元,进一步加强西藏与西南电网联网,积极推进青藏直流二期等工程前期工作,全面补强县域电网、中心城镇和产业园区电网。同时,还要大力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助力西藏乡村振兴。

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通过“一红一绿”产业走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郝家桥村红色历史悠久,1927年,郝家桥村便成立了村党支部,是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最早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党的组织、进行革命斗争的革命村之一。许多革命先烈先辈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绥德地委在郝家桥村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蹲点调查,发现郝家桥村各行各业都有劳动英雄。在典型经验的引领下,绥德分区一年基本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吃饭问题,对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起到推动作用。

1944年,郝家桥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2014年,作为吕梁山区重点贫困村,郝家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36户、548人,贫困发生率30.7%。为了早日实现脱贫摘帽,这个在革命年代留下深深红色印记的陕北山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一红一绿”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至2020年底,郝家桥村集体收入120余万元,向村民分红8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建成了集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于一体的村服务体系,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到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实地调研,他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郝家桥人始终勤劳奋进、开拓创新。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想再请总书记来班彦村看看”

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但脱贫攻坚战略启动前,班彦村是一座藏在半山腰的贫困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2014年底,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24元,村集体经济为零。

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说:“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吃不饱、穿不暖,村里5社、6社129户484人一直生活在大山沟里,住的是土坯房,黑咕隆咚,没啥家具,村民生活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务工难、娶妻难。”

2016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专程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入户察看房型布局,询问施工进展,同村民亲切交谈。余七十三回忆,那天下着雨,新村的路面还没硬化,总书记是踩着泥泞进村的。

同年,青海省将老班彦村5社、6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农历十月初八,5社、6社484名村民一同从山上搬了下来,乔迁班彦新村,“拎包入住”。村民吕有金说,那一天村民们都很兴奋,山上山下都是鞭炮声。

搬迁以来,班彦村发展了村上将近大小10项产业,包括八眉猪养殖、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盘绣园、综合养殖场、光伏扶贫、酩馏酒酿造、旅游产业等。2017年,班彦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9元,是2015年底的4倍多;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6.9万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余七十三从习近平手中接过了奖牌。“上台领奖时,我一心想着再请总书记来班彦村看看。”“我们的村子不算大,但我们是高原大地脱贫攻坚的一个‘地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亲自命名建设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闽宁镇是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亲自命名建设的,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深入西海固地区,提议闽宁两省区共同建设一个生态移民示范点,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闽宁村奠基之日他发来贺信:“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从此,相隔数千公里的扶贫协作跨越山海、昂扬向前。闽宁两省区创造了携手共进奔小康的骄人业绩,书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篇章。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183名援宁挂职干部,派遣科技、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69亿元,支持建设闽宁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2001年12月,闽宁镇正式成立。此后,这里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6.6万余名移民。

20多年来,在闽宁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闽宁镇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7月,习近平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至2020年,这个从最初8000人发展起来的移民示范镇,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5万元;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633户7046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2022年,闽宁镇将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在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闽宁实践经验。

(责编/张超 责校/李志琛、李希萌 来源/《“红军村”——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变美了》,兰红光/文,人民网2019年5月18日;《总书记惦记的家常事 十八洞村里的十八般变化》,李芳森/文,人民网2020年2月2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名单(10个集体)》,佚名/文,《新京报》2021年2月26日等)

猜你喜欢

闽宁塞罕坝大湾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对口扶贫协作“闽宁经验”的样板闽宁镇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讲述脱贫攻坚战中的“闽宁模式”
融入大湾区
大湾区提速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