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价值
2022-02-21李林津
李林津
(湖北省华一寄宿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00)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大纲、教学标准中已经反复强调需在开展教学阶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专业知识、思想观念上引导学生,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感悟语文知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然而,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学重点设定在习题解答、知识点背诵等方面,制约了学生主观意愿的表达。为避免初中语文出现“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教师需要适当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更加生动、新颖的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实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既定目标。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指对于语文学科,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学习与系统性的教学,延伸课堂教学内容,集中体现语文学科的拓展性。此种设计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启蒙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基于全新的课程环境,需要重点关注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从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达到塑造学生情感的目的[1]。通过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思考能力,从判断、分析以及总结等多个思维能力方面实现学生的综合提升。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多元化教学特点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是多元化教学的首要特征。想要体现不同教学手段的多面性,就必须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才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灵活掌握,保证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系统性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且,从文本教学出发,树立并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懂得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制定详细有效的教学规划。
其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对于语文学习非常消极。基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集中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系统性特点,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翻转课堂以及微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建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的语文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重新建立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再次塑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直观感受,从而让语文知识的传播更加理想。
三、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裁了非常多的经典名著,集中显示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高。不仅培养学生这些常规的能力,语文教师还必须从课程教学出发,以此为依托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想象力,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出发,对文本内容实现更加深入的理解[3]。在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开展多元课外活动,寓教于乐
想要扭转传统陈旧的语文教学思维,教师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摒弃灌输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多设计并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课程中的知识与内容延伸至课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建立相关情境,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连接,让学生亲身感悟文本中的情感。以此,学生才可以在日常的写作与语言交流中充分应用语文知识,同时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逐渐内化,成为个人的修养。例如:关于写景散文《春》《紫藤萝瀑布》《昆明的雨》等文章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用心体会与细心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美好风景,让学生的户外体验感更加强烈[4],予以学生充分的视觉感受。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后,将所见到的情景融入于文字,同时渗透关于生活的真实感悟,这样才能更深切体悟文字之美。
2.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记叙文教学
思维导图是逻辑思维的一种发散,是一种以图像为基础,整合文字和逻辑关系,具有层次的连接。思维导图并未融合具体项目,而是将一定的提示词、记忆点结合在一起。如同树干、树枝和果实一般,通过一定的线路进行连接,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主动去碰触记忆点,从而加深记忆,锻炼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相互连接的过程中,强化这些知识点,就如同在神经学中的神经纤维和突触一样形成一定的关联,只有不断的碰触知识点才能够加深记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学生被动的聆听和吸收。往往效果并不好,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并且由于语文学科难度较大,较为抽象,学生往往不具备一定的能力理解,需要课后更多的投入、反复巩固才能够做好解题作业,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思维导图这一全新产物能够通过学生主动设计一定的思维体系和逻辑关系,进行启发性教学。教师在讲授内容的同时,学生能够自主的思考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来加深学习质量。
在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对记叙文知识进行一定的串联,这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预案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汲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自身的传统经验,在对教材的钻研中整合了一套思维导图,同样也是在课堂的创新,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引导学生的理解,运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同时,在梳理过程中加深记叙文的思维,使得学生对记叙文概念产生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回顾的过程中及时修正,自然而然的解决了一些疑问,同时对课堂没有理解的内容做到一定的完善。由于记叙文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所以串联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知识点之间就像树干和树枝一样,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助于相关的理解。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将课堂教学融入到课后的认知和理解,根据已有的条件对记叙文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和推理解答。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记叙文问题具有自信心,从多角度解答记叙文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和灵活思维。
例如,在《藤野先生》教学中,也可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由于全篇文章的结构较为繁琐,且段落划分较多,传统教学中使用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不免会造成学生的倦怠,认为“长篇大论讲解的文章一定不容易理解”进而影响教师后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借助思维导图教学能够清晰明了的认识到文章发展节奏,掌握作者描述的事件起承转合,了解不同时间阶段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3.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的辅助,初中语文也不例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课本中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具体,积极采用影像与图片等多种形式,从听觉与视觉等多个感官层面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强,从而带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由于记叙文在结构、描写、表达中会强调时间节点、人物变化、事件进程,具有极强的“故事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适当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记叙文中表达的内容通过电影、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单一化讲授教学的枯燥、死板,营造灵动、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7]。并且,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众多脍炙人口、经典隽永的文学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的文章不胜枚举,教师可将其作为教学导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社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浙江乡村上世纪社戏以及北京京戏的表演视频,作为教学活动的“预热”环节。由于当下学生与以上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之间距离较远,必然会产生极强的好奇心,便于教师开展后续教学工作。由于《社戏》的记叙分为两个时间脉络,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将两个时间轴画出,以提问的形式补充时间轴中的关键事件,将文中提及的人物详细描述,逐步构成记叙文的讲解框架。
4.重视自主学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是基础性环节,教师往往会一再强调“记叙文三要素(六要素)”“总结主人公形象的方式”“文章结构划分标准”等基础分析系方式,学生在课堂中缺少探究、总结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大量初中阶段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记叙文教学中需要设置自主学习环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组织其自行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总结主人公形象。这样一来,扁平化的知识内容在学生的阅读和分析中逐渐形成了“记叙文知识框架”,也可帮助学生构建记叙文知识系统。
例如,在《老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初期仅需要对重难点字词简要解读,而后将学生划分为3—4人一组的讨论小组,布置讨论任务:①按照“记叙文三要素”划分文章结构;②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③找到文章中心句,并理解其内涵。由于记叙文的整体结构十分明朗,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已经反复强调,课堂讲授阶段可适当放宽理论知识强调环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其自行分析和感悟文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分析,学生可基本了解文章脉络、大致含义,教师可提问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结合具体内容讲解学生理解不到位、感悟不深刻的部分。这样一来,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同探究能力,还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记叙文解读水平,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结语:关于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课堂教学,落实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意义重大,以此才可以保证理想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