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刻造像的保护路径与数字化应用研究

2022-02-21郝俊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石刻文物数字化

郝俊琦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 大同 037000)

1 加强石刻造像保护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石刻造像具有重要的文物、艺术、建筑和科学价值。我国石刻造像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地域分布广泛,作为文物资源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我国旧石器时代开始,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在石材上进行加工和创作,赋予了天然石材以生命力和文化基因,石刻造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发展和民俗信息,是我们研究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刻造像是我国文物资源的重要类别,和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一样,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近年来组织开展的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我国各类石刻造像文物有上百万件,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古代工匠利用石质资源进行雕刻和加工,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文信息汇聚到石刻之上,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石刻造像都具有时代印记和文化特色,通过参观和欣赏石刻文物,就能够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因此,我国各级文博机构都十分重视石刻造像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很多博物馆也专门设立石刻造像艺术馆,如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大足石刻特展”(图1),展览包括“蜀道大足”“发现之旅”“承故焕新”“镌岩妙相”等单元,展示了数百件珍贵的石刻造像精品文物,让众多游客充分学习和了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让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播。

图1 “大足石刻特展”精品

又如,西安碑林博物馆发挥馆藏石刻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图2),推进科研和展览相得益彰,围绕展研一体的工作理念,组织策划了“明清石刻线画原创展”,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石刻线画拓片60多种,包括“济世安康”“人神共福”“崇德敬礼”“福寿康宁”等展览单元,题材有民间故事、名人字画、历史名人、古代先贤等内容,体现了劳动人民通过创作石刻线画图来祈福幸福生活、合家团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反映了陕西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对传承和保护明清石刻文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图2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石刻

此外,还有开封市博物馆联合泸州市博物馆、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图3)、合江县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联合举办了“泸州宋代石刻展”,展示了宋代时期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联系,展出了近50件泸州宋代时期的精美石刻,分为“人间饮食未须嫌”“天谴神物常守护”“窗下日长宜读书”“曲躬叉手前致言”等八个展览单元,通过文物展品和历史资料,展示了宋代时期泸州地区的宗教信仰、建筑特色、饮食起居等人文信息,对研究宋代时期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发展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图3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

2 石刻造像文物的种类、材质和形制特点

石刻造像与我国其他文化领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是我国建筑领域的先进代表,也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成果。石刻造像类文物具有鲜明的自身属性,从材质分类上有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等。不同的石刻造像艺术作品,工匠在选材时也充分考虑到石材的不同特点,会根据石材的硬度和美感进行创作和加工,从而发挥出石材的优势和效果。

我国石刻造像类文物的造型十分丰富,比如常见的有摩崖石刻、墓志、碑记、石柱、石像、造像等多种类型。不同的石刻功能也是不同的,比如石碑主要是用来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历史史料记述的功能。我国著名的五岳之尊泰山的石刻艺术非常丰富(图4),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各类碑刻600余通,各类摩崖石刻近1000处,是我国各地名山之中碑刻最多的,它们是中华石刻文化的宝库,涵盖了我国书画艺术和建筑发展史,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图4 泰山摩崖碑刻

以墓志铭石刻为例,一般墓志上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故事,因此,墓志石刻需要能够长久地保存,才能为后代世人所观瞻。工匠在雕刻墓志铭时,一般都会选择石质坚硬的材料,这样不容易风化和碎裂,且具有较高的硬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物理和化学作用,同时,石质的纹理和颜色要美观匀称、庄重朴实,便于开始墓志的雕刻,易于辨识,只有如此才算是墓志石料的上乘选择。

石刻造像的材质一般都较为坚硬,但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会遇到风化、雨蚀、雷电、地震、山火、低温、阳光照射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的生产生活影响,历经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会造成石刻造像的内部结构、成分等自身属性的逐步变化,特别是国宝级文物石刻造像,对其做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石刻造像能有效延长寿命,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石刻造像的预防性保护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石刻造像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石刻造像类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从专业技术层面上而言,主要是针对石刻造像文物如何维持文物属性和长久保存,目前,我国各级文博单位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石刻造像的保存和修复也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的日常维护起到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对石刻造像的技术保护,要坚持保护其自身属性和历史文化原貌的原则,采取最小干预性,不能人为地改变文物的自身形状,否则,就是破坏文物的非科学性行为。目前,石刻造像的专业防护技术,比较常见的有采用化学涂料、复合试剂、有机硅等多种试剂,在石刻造像表面喷涂保护性防腐剂,可以在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抗风化、水侵、温度变化等作用。此外,还有比较常见的在石刻造像表层涂上石蜡,起到防腐蚀、防湿的作用,石蜡法适用于室内精巧石刻作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文物保护技术也必然会与时俱进,为石刻造像的文物安全和持久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

3 石刻造像文物的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石刻造像文物根据产权和归属的不同,目前主要分为国有和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文物,石刻文物分布主要是我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造像以及现收藏于各级文博单位的石刻造像文物。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民间流散石刻造像类文物,存在产权不清晰和管理缺位等现实问题。

根据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民间流散石刻造像文物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流散文物往往处于较为偏僻的山岭和野外,产权不清晰,管理和保护的难度相对较高。此外,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旧村改造的加快,很多散落在民间的石刻造像文物逐渐流失,有的成为文物商贩倒卖的对象,还有很多珍贵的石刻文物被肆意损毁,形势十分严峻。民间流散石刻造像见证了历史发展和变迁,对研究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特别是对考证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一旦毁损丢失,将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由于石刻造像分布较为广泛和偏僻,有的是当地村委管理,有的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还有的存在产权不清晰等问题,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缺失,此外,还有管理机构人员力量不足和经费短缺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民间流散石刻文物的有效保护。

对于受到自然环境影响风化严重,已经脱离和残缺不全的石刻造像文物,各级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可以实施集中存放和抢救性保护,这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最佳的文物保护措施。从文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尽最大努力将流散的石刻文物回归文物本体和原始环境,通过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维护,组建业余文物保护管理巡逻队伍,安装各类监控设备,夯实各级文物保护责任,确保石刻造像文物不再受到不法分子的盗窃侵害,实现石刻造像文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保护。

石刻造像类文物一般都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脱离了地域环境也就失去了其独特性的一面。文物违法分子缺乏文物专业知识,为了获取非法经济利益,往往对石刻造像进行破坏性的拆解,因此,我们时常看到很多石刻造像残缺不全,这一般都是非正常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公安部门破案以后,对追回的流散石刻文物,除了难于重新复原在文物本体上的,应该尽可能地将其交付于文物管理部门,采取原址保护的办法,将流散的文物回归原貌。

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和公安部门在加强对流散石刻造像管理和保护的同时,也要利用各类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加强对石刻造像文物的展示,提升社会各界群众对石刻造像文物的知识普及和宣传,让参观者和青少年群体充分体会我国石刻造像文物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和建筑艺术。在城市化建设和旧村改造过程中,要加强对当地群众、村居、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文物知识和法律规定的宣传,切实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责任。

4 石刻造像文物的数字化应用实践与探索

石刻造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更全面科学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拓宽文物宣传的覆盖面和广度,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各级文博机构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石刻造像文物的保护技术还是比较落后,各级文博单位技术人员还使用传统的测绘工具,如卷尺、直尺、水平仪、铅锤、照相机等进行日常的文物测绘和信息采集,这些传统方法总体来说精度不高,且受制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环境因素影响,使用传统测绘工具对石刻造像进行测绘时,存在人为误差大、测绘效率不高等问题。

在当前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石刻造像类文物的保护,必须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的作用,提升石刻造像文物保护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比如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对石刻造像文物开展了三维数字化扫描信息采集,对石刻造像进行卫星定位和激光雷达测绘等,对馆藏石刻造像文物藏品进行3D扫描、全息摄影以及三维建模等手段,借助无人机进行航测和航拍全景图,全方位、多角度地采集文物信息,并建立数字化文物和藏品档案,对文物藏品实现了无外部干预性的安全保护,精准地将石刻造像的原始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数字化宣传,这些高科技手段都是传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我国各级文博机构的数字化应用步伐明显加快,这得益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成果,很多文博单位进行了诸多的创新和尝试,数字化应用水平也走在了国际前列。如甘肃敦煌研究院经过二三十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打造了“数字敦煌”数字化建设品牌,科学、完整、有效地建立起了敦煌石刻造像的数字化资源库,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等高精尖技术体系,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3D图像,将数字化的海量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有效存储,实现了敦煌莫高窟石刻造像文物的永久保存和信息共享。推出多元化的线上博物馆云体验,通过数字化云展览满足世界各地观众的学习和求知欲,使敦煌艺术宝库的石刻造像文物藏品实现了数字化的应用和深度传播,有效打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在疫情闭馆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石刻造像类数字化应用建设的典范。

又如,北京圆明园管理机构联合北京大学等考古专业力量,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应用手段,对园内的石刻文物进行3D扫描、摄影测绘和全景摄影(图5),制定了点面结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对远瀛观、大水法遗址的瀛观石柱、大水法喷泉拱门等重要的文物遗存进行了信息采集,通过数字化应用手段,使这些宝贵的石刻遗址真正“活起来”。同时,圆明园管理机构还设立了线上展览,展出了包括石刻、玉器、瓷器、青铜器等数百件珍贵文物,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化应用和宣传,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实现了网上的浏览和参观,线上展览已成为圆明园石刻艺术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图5 北京圆明园石刻文物

5 结语

石刻造像文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对石刻造像的保护和确保石刻造像的安全是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义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我们应积极借助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和数据库建设,提升石刻造像文物的数字化成果转化,加强石刻造像文物的知识宣传和法律宣传,提升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实现对石刻造像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推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石刻文物数字化
西狭颂摩崖石刻
文物的栖息之地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