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亮工《印人传》见明清篆刻流派的嬗变
2022-02-21李露媛
李露媛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印学理论家,其代表作《印人传》记载了此间数十位印人生平事迹及作者本身的交游活动和印学思想,是研究明清之际印章发展状况绕不开的一部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艺术文献。黄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对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进行了研究,提醒我们应特别注意到周亮工文中所及“风格特征对流派形成的意义”。朱天曙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中更是对“清代初期的文化环境和《印人传》的成书、流传、印学思想、批评方法及其影响”等进行了全面地研究。笔者将透过周亮工《印人传》所及内容来窥探明清篆刻流派的嬗变过程,以此来分析明清之际的印学理论在流派嬗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一、从“摹古”到追求“己意”
篆刻流派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明代文人篆刻家朱简在其印学论著《印经》中提出来的,他将明代篆刻流派总结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文彭为首的“三桥派”、何震的“雪渔派”、苏宣的“泗水派”,至此正式开启了篆刻流派之说,后人又将以朱简为代表的“修能派”和以汪关为代表的“娄东派”与之并称为五大篆刻流派。纵观明清篆刻流派的发展,其中无论是明代五大篆刻流派还是清代的“徽派”和“浙派”,各代表印人都经历了从“摹古”到追求“己意”的转变,这也是篆刻流派得以发展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周亮工作为明代和清代篆刻艺术互通的桥梁人物,其《印人传》中也多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印人治印之高浅。
其中周亮工对文人篆刻流派开山鼻祖文彭评价颇高,如在《书沈石民印章前》一文中有言之: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由此言可见文彭对于明代篆刻影响之深远,周公瑾《印说》中对文彭作印有所记载:“子博士彭,克绍箕裘,间篆印,兴到或手镌之,却多白文。 惟‘寿承’朱文印(如图1),是其亲笔,不衫不履,自尔非常。”其中“兴到”和“自尔非常”言明了文彭作印时对自我兴致的表达即对“己意”的追求。沈野在其《印谈》中又云:“我朝至文国博,始取汉晋古章步趋之。”此言是说文彭在治印之初,也是以摹“汉晋古章”为基本功的,这也侧面反映出印人治印同现如今我们学习篆刻艺术一样,也经历从“摹古”到追求“己意”的过程。而明清之际的文人篆刻家又多以文彭为“正灯”,其学印经历自然也为后人所效仿。
图1 文彭 文寿承氏
明代篆刻界能与文彭并称者当属“雪渔派”何震。正如朱天曙先生在其文中总结那般,“文彭之印能求古,何震之印能振兴”。文彭有“开派”之功且谓之“正灯”,何震初为印工,后得文彭教诲方能有所作为,由“印工”成长为“印人”。时人皆以文彭为榜,纷纷效仿之,何震虽以文彭为师,却不泥于此,如图2 印章“听鹂深处”其能考《顾氏集古印谱》,参汉急就章之猛利以抒“己意”,当得自立门户之表率,为当时的“文氏”印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机,此乃为“振兴”之意。至此,能够以“摹古”为基础后又能表“己意”似乎成了开宗立派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成为文人篆刻的显著特征。
图2 何震 听鹂深处
如何震的追随者程原,周亮工在《书程孟长印章前》一文中提到:予见摹主臣者数十家,而独推程孟长父子。孟长负篆籀癖,而尤醉心于主臣......予得而览之,喟然叹曰,孟长父子之于主臣,可称毫发无余憾矣......余于二程,喜其得主臣之体,而复得其意,盖予惟见其合矣......吾不及见主臣,得程氏父子,当绥山一桃,足自豪矣。周亮工之言本是褒义,在于赞美程孟长父子临摹何震印能够“以假乱真”,不仅得何震之体,又能得其意。如图3、4 所示程原之子程朴摹何震“俞安期印”,故其虽不常见何震真迹,但览程孟长所辑其子“摹何震印普”便如同观何震之印,虽是褒奖赞美之言,但笔者却认为如此以来更加体现出程原父子只得“其意”而不见“己意”的尴尬境地,毕竟后人之所以学其印章多是为了观何震印之妙,而程原父子二人的贡献在于较好地还原了何震印章原貌,让后人能有所参照,但其本身对印章的理解和创造也因此被埋没。其中又如梁裘,他治印虽以何主臣为宗,但周亮工在其《书梁千秋谱前》一文中对其评价尤低,他认为梁千秋在“追踪古人”时即学习何震印章时没有去其鄙恶,多以时人用语甚至自己的语言入印,如图5“痛饮读离骚”印,称其有背秦、汉古印之宗。笔者认为周亮工此番话的价值在于为我们篆刻“摹古”之学敲响警钟,空有“己意”而不懂“摹古”所“摹”之要,便很容易使印章落入俗套,难免被人所诟病。作为清明篆刻流派的代表人物,如明代文彭、何震、朱简,清代程邃、丁敬、邓石如等人,他们均能够从“摹古”的过程中提取并掌握不同的艺术要素加之其本身的印学思想即“己意”,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开宗立派的关键人物。
图3 何震 俞安期印
图4 程朴 俞安期印
图5 梁裘 痛饮读离骚
综上,我们学印宗法秦汉,也当遵循时代特征,而非能与古印全然一致便为美。文人艺术讲究借物抒怀,明清印人处于时代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印章于他们而言也是其情感的承载体。笔者以为“摹古”只是学印之基础,若如徐上达《印法参同》所言:“篆刻之道,譬之其犹大匠造屋者也。”那么“摹古”于此道便如同造屋之前需要打好“地基”,即学印须先学古人治印的规律性经验和法则,以此为本而后再加之个人志趣方为正道,而既寄情于此道又当以表现“己意”为最终追求。
二、从“地域”之别到“印章风格”之别
明代朱简《印经》中对于篆刻流派的划分多是以地域、师承为依据,还未提及篆刻流派中“印章风格”一说。黄惇先生在其文章中强调周亮工对篆刻流派的划分是以风格类型作为依据的,符合艺术流派的发展规律,这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认为文人篆刻在明清时期发展虽在鼎盛时期,但同时也面临艺术流派转型的问题。通过周亮工《印人传》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彼时文人篆刻家交往密集,相互之间影响较为严重,虽也多“别有营垒”者,但绝非主流者。笔者将以“徽派”的发展为例,来说明篆刻流派划分依据嬗变的过程。
关于徽派源流的问题,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话题。翟屯建先生在其文《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一文中称何震为徽派之祖,黄惇先生在其《篆刻教程》一书中却将程邃定位为徽派之宗。笔者则认为这其实并不矛盾,何震活动于晚明时期,影响了大批徽籍篆刻家,为徽派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之徽派之祖。而到了清初程邃时,徽派得以确立,故言其开“徽派”之印宗也不为过矣。周亮工在《书程穆倩印章前》一文中说道:印章一道,初见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予交穆倩垂三十年,得其印不满三十方......图章一线,不绝如缕,嗟乎,后之癖此者,将索之谁何氏之手乎?从文中可以看出印章艺术于当时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据周亮工所言程氏力变旧习,世人皆称之,由此可见程邃的贡献在于为当时的印章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拯救了当时的颓靡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章艺术的发展。同时由于周亮工与程邃交往甚密,二人感情深厚,在印学思想上往往也能达成一致。如周亮工提出的“印章风格”与艺术流派形成之间的联系,即雪渔派何震印风之“猛利”(如图6 所示)。在程邃的印章中也体现出对“印章风格”的关注,能明显看出与彼时盛行的“文何”印风有所不同。
图6 何震 云中白鹤
黄惇先生强调:“徽宗盖指程邃而下,歙四家,邓石如及其弟子。这一脉一直持续到晚清。安徽又称‘皖’,故所谓皖宗、皖派与徽宗、徽派实为一个概念。”归根结底还是以地域为界来划分印人的派别,虽然朱简在其《印经》中曾以流派代表人物的字号作为流派名称如“雪渔派”,但事实上还并未提到“印章风格”与流派之间的关系。笔者也由此衍生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为何同为徽籍印人,篆刻流派却有很多别称而不是统称为“徽派”呢?据此疑虑下面笔者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于徽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重要印人一一进行分析,其中主要以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为例。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以其为首的篆刻流派被后人称之为“邓派”,而非根据印人活动地域或者师承直接将其归属于徽派,笔者以为其原因就在于邓石如是凭借其“印从书出”的治印理念,(如图7 所示)将其篆书引入印文中,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类型,对徽派传统印风产生了很大冲击,故有“邓派”之称。这很明显并非按照以往的流派划分类别方法,以师承、地域作为依据,而是与印人本身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在“徽派”发展的后期阶段,赵之谦提出将当时印坛的两大篆刻流派“徽派”与“浙派”合为一派之说。据黄惇先生所言那般,赵之谦身体力行,学印初从浙派入手,后又取法于“徽派”印宗如巴慰祖、邓石如,(如图8 所示)主要是秉持其“印外求印”的重要印学思想,而后方能自成一家。至此以后,篆刻流派的划分多以印人本身的艺术风格作为参考,而非单一的以师承和地域区分。以晚清印人吴昌硕为代表的“吴派”印风也名噪一时,从其印章中可以看出他深谙邓石如和赵之谦印学理念,将“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完美融合,又取法徽、浙两宗,其印不仅饶有笔墨之趣还具浓厚的金石之气,为世人学印之典范。以上三位篆刻大家皆能自成一派,虽后人多承前人之意但也未曾泥于其中。“邓派”、“赵派”、“吴派”观其派别名称,显然是以印人为中心,篆刻流派也以其代表人物的治印理念和印章风格为发展延续的线索,无关乎其活动地域,这也是文人篆刻艺术流派发展趋于成熟的必然结果。
图7 邓石如 灵石山
图8 赵之谦 餐经养年
综上,周亮工《印人传》作为承接明清印章艺术发展的重要文献,对篆刻流派的发展和嬗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暗含的艺术理念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印章艺术较诗、书、画艺术相比兴起较晚,在印章上升为一种艺术门类之时,其他文学艺术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因此,正如周亮工《书黄济叔印谱前》中所言那般:“尝谓此道与声诗同”,印证了明代周公瑾《印说》所言诗、书、画、印一体论之说的印章艺术特征。如若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文字演变进程结束之后书法便进入到了以书家为中心,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特征的书法艺术发展阶段,且一直持续至今。反映到篆刻艺术当中,也是一样。印用文字经历了先秦古玺文字体系、秦“摹印篆”和汉“缪篆”这一演变过程,与文字的演变过程是保持一致的。然而由于明以前,印章还未上升到艺术层面,故印章风格多以时代为据,如秦印、汉印、唐宋印、元朱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明清之际,文人亲自参与印章的刻制,篆刻艺术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更是上升到能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提并论的地位。从明清篆刻流派的嬗变不难看出,印章艺术已经步入以印人为中心的“风格印”发展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