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2-02-21刘志宏
刘志宏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文化软实力的硬核,现代与传统融合创造了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体现出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精神滋养。自2006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计划实施以来,乡村古村落的空间新建、扩建与改造建设等,基本上都是在城市的规划模式上进行借鉴,而忽视了乡村本土的固有传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民族古村落记忆和村民的归属感慢慢在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推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系列图解之总揽”提出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策略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指引。
我国乡村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乡村古村落的空间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体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空间与村落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空间的文化特色可以反映村民们的文化素养、审美价值、生活情趣和劳作过程,古村落传统文化空间中有村民们的农耕生活和传统手工艺体验,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空间即保护了乡村的“乡愁”。
因此,本文借助社会学理论深化对优秀文化传承的理解,并结合文化学、民族学理论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古村落空间保护方法体系的构建。致力于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中国古村落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古村落的乡愁故事。意在为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为古村落的空间保护与传承开拓新的视角与新的思维。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基本的方向。Rogers(1988)提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理论方法,主张合理开发与控制的策略。Tyler(1989)提出了遗产文化的旅游发展理念,对遗产文化和社会元素等产生的影响,并解决了对文化遗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等的问题。Nichols(2005)提出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体系,主张在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基础上根据保护与发展方向的设定来建构其方法体系。韩国学者李柱玉、韩毕元(2011)建立了传统文化保护制度与方法理论,主张通过文化传承来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一步实施,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不断在增多。我国学者王颖(2012)、段超(2012)、柏贵喜(2017)分别从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出发,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方法与策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习近平,2017);通过掌握古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数据信息,对古村落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黄学军,2020);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发展,并针对优秀的传承人才缺失和减少、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足以及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不科学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王娟,2021)。我国学者还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保护与更新发展(单德启,2014);卢贵子等(2017)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提出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来发展古村落和科学性保护文化遗产,并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刘志宏,2019)。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方面,具有借鉴作用,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营造意义。
1.2 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再生”理论提出了对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需求。近几年,保护与利用和传承与再生成为古村落发展过程的重要途经。保护与利用是古村落的基本原则,传承与再生是古村落发展的提升标准。如:早在1841年,德国地理学家Johann Georg Kohl就已经开始分析不同地形对村落空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Na VehZ(1995)分析了文化对村落空间演变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韩国学者金洪禧、金东衡(Heung Sik Kim、Do Hyung Kim,2010)和姜妍珠(Yeon Joo Kang,2017)分别通过古村落绿色文化项目来对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最新设计方法与路径。“文化空间体系”应用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中,无论从保护与利用上还是传承与再生上,在古村落建设中均有相关的应用实践案例。澳大利亚Xin Hu(2020)等学者在注重构建古村落与环境保护与融合发展的框架下,通过提升自然审美意趣等方面的研究来满足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建立符合我国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再生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意义。将地域传统文化和绿色技术融入到空间保护与传承方法中,成为古村落空间保护与传承体系的核心理论。解决了传统方法造成的标准缺失或重复的问题,建立了古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系(苏义坤、刘培珍,2015);运用绿色评价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其综合评价函数(杨立国、刘沛林,2017);提出了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王韬,2014);传统村落村落空间形态特色研究(高茜,2015);传统村落村落空间格局规划保护与应用研究(李紫薇,2017);传统村落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曾卫、朱雯雯,2018);古村落村落院落空间复原及其保护策略研究(赵晓峰,2019);基于参与式设计的乡村营建实践探究和乡村空间规划提升(周丽彬,2020);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利用探索(吴琳、余建忠,2021)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研究成果,给古村落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古村落文化传承的量化评价很难做到精确化。因此,通过古村落空间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来促进对文化传承问题的解决起到有效措施,使其成为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利用和传承与再生研究的前沿领域。
2 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现状
2.1 古村落保护背景与现状分析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环境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以建村[2014]61号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加强古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接着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文件确定了空间发展策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等一系列实际性的重大举措。实际意义上,为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需要更科学的、体系化的应对策略。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绿色评价来完善我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的空间保护与建设体系。
1962年文物保护法的制定,正式开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初期将重点放在了保护个别文化遗产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急速发展,乡村的急剧变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了对古村落等历史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古村落的传统民俗资料并不是个别按项目指定,而是将自然和古村落的整体,即人文、自然环境全面指定为保护对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保护构想。截至2021年12月29日,通过世界遗产中心检索,以Village(村)为检索词进行数据统计,发现我国古村落有5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西南地区古村落有3项,占据全国的60%左右。我国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入选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详(表1)。
表1 中国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入选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37-38]
2.2 古村落空间保护的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丁村和党家村、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和藏羌碉楼与村寨为例,对这五项预备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的空间保护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利用传统智慧的方法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古村落空间保护模式,其模式体现出3种空间保护布局形态:多点式网络结构、向心式结构和曲线式结构(表2)。
表2 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古村落空间保护的结构特征分析[39-41]
根据中国古村落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等的不同,把中国古村落的空间保护类型分为:中心辐射型、方圆网格型和链接块状型3种。古村落在保护利用中需要挖掘出村落传统文化价值,针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征来进行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分析,总结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方法。
3 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
3.1 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策略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指定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对象的范围,提出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和古村落空间保护的提升策略。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是指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民俗民风、风俗习惯、生态技术等原因而形成的独有特征。
首先,建立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村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进行全面修订,使其体现村落文化遗产价值。确认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保护要素:如亭子、钟楼、碉楼、碑楼、风雨桥和亭子等个别保护元素,把特别的单体传统民居集中起来进行保护,将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融入保护对象之中。
其次,通过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来扩大更大的保护视角和对象,文化遗产不集中但可以利用古村落固有的财产保护来进行多样化存在的保护视角,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按照先策划后保护的原则,综合考虑古村落传统文化传承、古村落整体发展规划、古村落生态保护、古村落人居环境原貌、古村落原始选址和古村落传统民居平面布局,根据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古村落保护方案,指导古村落的修缮、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古村落地域特色、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等特色文化资源,科学引导古村落村民自发式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科学指导村民们对古村落进行完整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最后,对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宏观和微观的空间保护与发展思维模式,根据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规则,挖掘出古村落地域性传统文化特色,突显古村落个性化特征。揭示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地域性宏观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特征,同时区分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微观保护与发展的次要特征。遵循古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原真性以及活化性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路径。最终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古村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策略方法体系(表 3)。
表3 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古村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方法体系[43]
3.2 村民参与古村落保护和活动计划
由于村民的老龄化和流失等原因,民俗保护、民间事件和原始生活文化的传统模式正在加剧丧失,古村落的保护基础正在削弱,其活力也在慢慢消失。因此,村民参与古村落保护和活用计划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古村落可以让游客参观和体验传统生活空间,为应对体验型旅游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来设定体验节日,需要作详细的计划。首先,不仅要考虑在古村落展示村民生活使用的农耕用具及生活小物件,而且还要考虑在室内制作和展示古村落历代传承人的事迹,或者根据数字化以各种方式更现实地展示西南少数民族人们的原始生活场景。
由于古村落被用作旅游资源,大多数村民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调整古村落的开放时间和范围,并且应该有可能通过以模型或网络方式查看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此外,在古村落中使用公共场所的院子和公共设施作为小型场所来执行非物质文化财产的展示,例如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山歌和族舞等活动,来给古村落营造生气蓬勃的生活场景。还可以通过举办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来进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性大型活动。让村民和游客真正认识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3.3 历史数据的复原与保护策略
基于修复古村落及传统民居建筑被破坏的旧貌,有必要通过古代文献,进行指标调查和深入调查确定遗址的确切位置和规模大小等。在修复之前,通过指标调查确定具有清晰位置和清晰区域特征的建筑物。如果要修复的建筑物的功能不符古村落的特征和整体保护政策,则应将其排除在修复和保护范围之外。此外,在设计维修和修复时,必须根据透彻的实地调查数据,反映出平面组成、高程、结构等,并可以找到的详细的技术特征。使用CAD和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进行绘图,使其修复的文化遗产能反映该区域的历史特征。
为了将传统民居以其原始形式保存,将古村落的指定区域设置为绝对保存区,并对受损的传统民居和修复后的建筑物恢复原状。为了有效保护,古村落中的各种建筑物必须按等级进行分类,并制定等级保护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反映古村落特点的标准设计方案来修缮建筑物,以防事前发生变化和破坏。所有在古村落中随意分布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餐馆应移至古村落的郊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搬迁后用作商店和饭店的民居应该强制进行恢复原始形状,以复原古村落的原始风景。为了提高古村落的形象并为游客提供便利,有必要简化旅游通道,以便游客可以从一个方向观看和体验。此外,考虑到古村落村民的使用程度和居住条件,应在不损害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范围内,安装农用机械仓库、农用仓库和传统谷仓等乡村通用设施。古村落的公共设施应建在不会破坏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地方,并应事先进行审查和实施,以免因用缓冲的绿荫掩护古村落的景观而损害古村落的原始风貌。
3.4 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策略
对古村落进行分类,运用形态类型学提取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通过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对村落空间形态的破坏程度进行分类统计,达到减少对古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解决古村落空间形态被破坏的严重问题,提升大家对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意识。如何解决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建议将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形态特征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中,做到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协同一致。
4 结论
文章旨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建设的方法,基于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5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古村落案例为研究基础,提出了利用传统智慧的方法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模式。整理和实现模式化空间保护与发展目标和方法路径。文章具体的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中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结构特征来进行古村落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方法体系。
其次,提出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古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展策略,针对乡村的营造理论、技术和方法,构建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下古村落的自然生态保护与发展方法体系。
最后,从优秀文化传承与营造等方面提出对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应对策略,并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体系提供新的方法。因此,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古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以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发给发体系,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战略中,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