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2-02-21薛珊珊邹成东
张 泉,薛珊珊,邹成东
引言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翌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这一重大战略步入新阶段。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够率先开展区域一体化的实践与发展,不仅因其具有领先全国的区位优势,还与长三角地区存在的多元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其背后是覆盖沪苏浙皖四地,融汇了吴越、海派、徽州等地域文化的江南文化。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贸易、产业和技术联系密切,交通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也已具备,为深入推进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除了物质基础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以外,离不开三省一市的整体主体意识与区域内部的文化认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多次强调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的重要性,提出安徽应当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因此,要促进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流互鉴、融通认同,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
1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的内在逻辑
1.1 江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组成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中,“江南”一直被视为涵盖地理、政治、文化范畴的重要区域概念,其没有具体的行政界限,一般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江南地区是在南北互动中形成的区域,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南迁运动为其带来了大量人口,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优良的自然条件、通达江海的水乡环境、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则为文明祥和的江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在夏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吴、越两地互为邻国、语言相近、习俗相通,在不断的征战中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在交融、激荡和转化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吴越文化。到了南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徽商在江南地区的活跃使得徽州文化逐渐深入到江南人的衣食住行中。这一时期,徽州文化以简约朴素的平民风度、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念影响着江南文化的发展,使其文学、史学、戏剧、工艺等领域异彩纷呈,留下了大量文艺精品。近代以后,上海地区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继承吴越文化的宽容和细腻,吸纳西方新鲜的文化因子,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善于吸收并融汇异质文化元素的江南文化,在历史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体系和风范,从近现代文明中吸收营养,在名山秀水中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表1)。由此可见,广义的江南文化应当是涵盖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等众多文化分支的综合性概念。
表1 历史变迁中的江南文化基础
1.2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文化关联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江南文化的盛行离不开明清时期徽州人和徽商作出的巨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已向长江流域转移,这大大促进了江南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交流,江南的版图也进一步得以扩张。彼时,位于中国东南部腹地、地处江南边缘的徽州地区,也不断地加强与江南地区的互动交流。徽州村落大多散布于皖南重山之间,耕地资源稀有而竹子、木材等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徽民为谋生计寄命于商,跨越崇山峻岭,将加工后的物品转运至江南的商业中心——苏州。随着越来越多的徽民到江南地区乃至海内外经商,江南逐渐发展为江南地区最强大的商帮之一,并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徽州地区为苏州、杭州、扬州等地输入了大批的人才和财富,为江南地区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动力。明中叶以来,徽商在江南各地斥巨资收集古董、字画,凭借较高的鉴赏能力,引导着整个江南社会审美旨趣风向。此外,徽商还热衷于在苏州等地畜养戏班,其创造性的融合徽剧唱腔和昆山腔,吸收秦腔的众多元素,最终推动了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这是徽州文化在江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浓重一笔。从交流互动来看,徽商们把徽州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带到江南,将多元活力融入细腻保守的吴越文化中,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徽商也将苏杭等大都市的精英文化引入徽州,使江南文化呈现出吴越文化和徽州文化同生共荣的奇特景观。总而言之,以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为江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在千百年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了文化的杂糅、创新和发展,而这也为如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2.1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自身发展需要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虽都源于中原文化,具有一定共通性,但由于地域民俗风情、宗教观念、思想价值和文化主张的不同,其文化发展的模式、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崇尚“海派文化”的上海强调国际胸襟和时代精神,深受“吴文化”影响的江苏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关怀,而浙江更加重视实业传统,其工商精神和市场意识更为明显。在区域文化交流、选择、融合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过度强调同一性将导致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而减少区域多样化,则可能会导致单一化。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虽已起步,但各省市可能会过分追求自身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将区域文化封锁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并逐渐形成分而治之的局面,导致区域内文化的保守、僵化、停滞,甚至走向衰败。因此,徽州文化、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需要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地融合创新,并最终实现其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
2.2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助推文化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是推进我国实现高起点深化改革、深层次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能够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目前,与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一体化相比,文化作为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其一体化进程相对较慢。随着公共交通、信息产业、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资源流通越来越顺畅,产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接近,这为沪苏浙皖的文化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长三角地区作为文化产业集聚度、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集聚了海内外数百家文化企业,涵盖文艺表演、广播影视、网络视听、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然而,总体来看,这为文化产业与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关联性不足、与江南文化分支的融合也不够深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精神纽带,能够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提供良好助力。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相关政策的论证逐步开展的情况下,文化政策导向的强力助推加上区域内的各项优势资源的充分调配,能够促使徽州地区与江南文化的其他文化分支加速融合,并逐渐深入到与文化相关的各个领域,最终实现了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策略
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接纳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或文化积累,其最终目标应是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文化融合既要保持徽州与江南其他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渊源,也要促进各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使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转变为实际生产力,最终推动区域贸易合作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应该在产品、产业、市场、政策等方面予以重视。
3.1 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与创意表达
国家政策性文件多次指出,要强化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合作,推动文旅一体化发展进程。长三角地区地域文化之间的共通性、文化资源类型的丰富性、市场的开放性以及信息网络的通达性,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运用文化体验引领旅游,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观光性旅游形式,为旅游增添活力;通过商业经济和旅游的融合,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高速增长的文旅产业是未来长三角地区最富活力和动能的产业。
目前,长三角的文旅产业虽具有良好的发展现状,但仍存在着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旅游资源集聚程度低、缺乏整体的旅游规划、传统文化关联性不够等问题逐渐显现。为了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区域间文化旅游的协作至关重要。首先,安徽各省市应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强化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旅游联系,构建形成地跨长三角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体系。同时,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特性,以江南文化为基础,打造统一化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品牌。例如,可以统筹规划长江、淮河、新安江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强化跨地域的合作保护与开发。可以将环太湖、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分散经营的“古镇游”“园林游”整合到统一的山水游线中,用“文化”将这些资源点串联线,实现长三角文化旅游形象的重塑与统一。其次,旅游协作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决定了旅游协作方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多边多级关系。协作各方会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现实利益,并站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这无疑提高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构建合理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是有效规避冲突的方法与策略。各省市在进行旅游协作时要建立起旅游信息交流机制和旅游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共享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带来的收益,消除旅游壁垒,从而推动长三角文化旅游业从松散合作向深度合作转变。
“文化旅游”中“文化”是关键,“旅游”只是文化资源营销的模式,二者连接起来能否创造新动能在于是否具有“创意”。近年来创意经济及创意型旅游的兴起,意味着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应当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集成和创造性转化,以此实现文化体验、商业旅游的深度融合。首先,江南地区各类文化遗产较多,应在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达形式创新上下功夫,除对江南古镇、苏州园林、吴越文化遗址、徽州古村落等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外,还应将现代元素、当代价值融入文化遗产中,最终达到传统文化创造性开发和转化的效果。其次,安徽应以江南文化为基础,依托安徽省创意文化艺术研究平台,加强徽州传统村落、徽派建筑、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化文化遗产创意研发及品牌培育,扩大徽州三雕、徽州茶叶、徽菜、徽剧、新安理学、新安医药等非遗品牌的效应,将徽州传统文化嵌入到长三角的创意经济发展中,打造具有徽州特色的江南文化产业集群。第三,通过在长三角地区举办与徽州文化相关的展会和活动,建立一批能够彰显徽州文化气质的标识性项目,立足徽州文化品牌,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同时,以协同发展为目的、统筹规划为手段,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融合与对接。
3.2 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在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社会的形成下,文化已然成为经济、生活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部分之间表现出了日益融合的趋势。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在政治宣传和政策引导等方面有所裨益,而且文化产业为大众提供精神文化等无形的商品服务,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能够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以其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协调区域群体间的关系,维护长三角文化对话和交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整合和润滑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经济要素是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互动,为长三角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托举作用逐渐得以重视,长三角各省市在影视、演艺、出版、音像、会展、文化旅游等门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区域整体来看,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瓶颈——产业分散化管理,缺少跨辖区合作,产业链无法整合等。三省一市的文化投资水平不同,各地的文化资源特色也不同。强调文化“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发展,也不是同质化发展,而是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未来,沪苏浙皖四地要从产业分工的角度制定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地方文化产业规划与区域性综合文化市场规划联系起来,加强区域间文化产业的整合与联动发展,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仍较低,且缺少竞争力强的企业,内生力量不足,难以充分吸纳、开发创新与文化相关的先进要素。因此,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安徽还应在文化产业的合作合办方面继续努力。首先,要积极引进沪苏浙有潜力、有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形式加快实现其跨地区兼并重组,并形成优势企业的文化资源要素集聚区,使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可持续的经营模式,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产业兼并重组过程中,通过建立跨平台、多层次的管理、交流和协调机制,简化重组行政许可、消除重组可能的障碍,实现城市之间利益输入、输出的相对均衡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次,在文化领域中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徽要加强地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转换,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科技、旅游优势,以此提高徽州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旅游文化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并促进其区域整体性发展。安徽要借鉴沪苏浙文化产品开发的经验,在吸收海派文化的现代性以及吴越文化的创造性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组织开展多个品种的艺术创作、多个门类的学术研究以及多个系列的产品开发。在产品构思阶段,应将徽州文化、海派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特质融会贯通,最终设计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产品。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要重视数字媒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信息的传播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然积累了规模庞大且稳定的用户基础。因此,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借助新媒体技术,合理使用宣传片、纪录片、动画漫游等多样化的形式将江南文化与徽州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可以借助AR和VR技术虚拟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景、非遗场景;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及渠道,深化文化产业信息及文化产品的推广,提高文化产业在江南市场的占有率。
3.3 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和制度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与市场管理共同决定了安徽与江南其他区域的文化产业分工与合作,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激发文化主体活力,而且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增长。沪苏浙皖各地应当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在不同层级上建立起全方位的文化要素市场,借此扩大长三角的文化空间市场的有效供给。同时,在制度框架的合理范畴内,探索文化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积极促进区域间文化资源的流动,实现技术、金融和人才等领域内文化资源的长效发展。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安徽既要把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文化市场当作自身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要积极推动自身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并在政府管制和政策约束下,适当降低文化市场准入标准,提高自身对外开放程度,通过跨区域的文化贸易实现文化成果的共享与发展,激发文化发展创新活力。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与制度规范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高效制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进而引领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当加快制定文化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兼并重组和跨领域合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协调。同时,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区域文化与用地、税收、投资等政策间的协调配合,使文化市场体系能够有效运行。黄山、上海、南京、苏州等中心文化城市要共同建设区域文化市场的规则,构建形成区域公平、公正、高效、透明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在信息互通方面,搭建长三角市场监管领域资源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和城市协调联动的文化机制建设,打破安徽与江南其他城市的行政分割和壁垒。统一的长三角文化市场的监管应由三省一市的政府共同领导,各部门参与负责,定期对监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使得文化市场能够实现全面的管理。
4 结语
文化既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又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长三角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合作与协同发展,为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未来,安徽应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带来的机遇,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兼并重组促进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建立规范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跨区域交流合作的市场体系,搭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在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