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立体式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22-02-21梁好
[摘 要]发展聋生语言,提高聋生语文综合素养,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切实促进聋校语文教育“质”的提升,就必须实施立体式语文教育改革,要坚持以生为本,倡导兼容并包,立足表达本位,注重立体设计,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聋生;立体式;语文教育改革;以生为本
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学效果一直饱受诟病,很多受过十几年聋教育的聋生,在进入大学甚至步入社会后仍然不能无障碍地阅读或与他人交流。虽然聋校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制约聋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也有很多方面,但聋校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发展聋生语言能力,提高聋生语文综合素养,需要实施立体式语文教育改革,促进聋校语文教育实现“质”的提升。
一、确立以生为本,明确教育方向
教育应当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教育”。聋校语文教学应正视聋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教学的复杂性,从根本上寻求语文教学的突破。
1.坚持语言发展
语言对个体的思维、社交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应当成为贯穿于整个聋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目标任务。教师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坚持发展语言这一中心任务不动摇,一切课程活动与教学设计都应当紧紧围绕发展语言这一中心目标。
2.注重因材施教
隨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质量也不断提升,聋生的数量急剧减少,聋教育随之进入“个性化辅导”时代。在聋校,班级学生数量几乎不足十人,教师平均分担学生人数较少,这为聋校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针对每位聋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语言发展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满足其特有的教学需要。
3.加强幸福体验
长期以来,聋校语言教育多为枯燥乏味的反复性训练、机械性练习,忽视了聋生的情感体验,使聋生的身心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恐惧,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与信心。特别是他们走出聋校后,可能由于严重的自卑而不敢与他人正常交流,选择封闭自己的人生。因此,聋校语文教育必须要摒弃非人性的强迫式、硬压式语言训练,要立足聋生的幸福人生,帮助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聋生正视自己的特殊性,积极乐观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享受教育生活。
二、倡导兼容并包,开放语言形式
台湾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林宝贵曾说过:“一部聋教育发展史,实质也是一部语言教育史。”聋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的特殊性。当下,对聋校语文教育依然存在语言形式的争论,甚至形成了派别之见,不仅影响了聋校语文教育的教研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笔者看来,关于聋校语言形式的争议,对聋生语言的发展毫无意义,理性的聋校语文教育应当兼容并包,承认不同语言形式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正确处理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1.认同聋人自然手语
手语被认为是听力障碍者的“母语”,是其第一语言。对于这种聋生通过自然渠道形成的语言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充分发挥其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育对聋人自然手语持排斥态度,认为其语法混乱,与汉语不相容,对聋生语文学习会产生负迁移效应。这种认识是基于“听人本位”的错误理解。事实上,在聋生获得了一套母语的语言符号后,就可以接收更多信息,不断加深对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推行聋人自然手语是发展聋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聋生学习第二语言也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合理使用手势汉语
手势汉语是当前聋校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语言,教师在阅读教材文本,指导聋生阅读、理解、记忆时,大多使用手势汉语[1]。这是一种将汉语用视觉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结构遵循汉语语法,是聋生学习汉语的桥梁。需要说明的是,在聋生理解的前提下,使用手势汉语对发展聋生的口语和书面语无疑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忽略聋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不恰当地运用手势汉语,亦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使用手势汉语时应当通过自然手语帮助聋生理解汉语词汇,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手势汉语其中的内涵与信息。
3.重视口语和书面语
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聋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因此,听人世界的主流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也是听力障碍者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所以,聋教育要重视聋生口语和书面语的培养,帮助其真正掌握社会的主流语言,实现正常阅读与书写,合理表达,能无障碍地与听人沟通。
三、立足表达本位,改革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确立表达本位,突出聋校语言教育的重要地位,符合聋生语言学习的规律,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聋校语文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1.加强教材重整
“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其基础应当是一定量的“输入”,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优质的表达[2]。聋生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自然习得语言,因而,对阅读的需求较普通学生更为强烈与紧迫。语文教材作为聋生阅读的范本,是聋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但当前,聋校教材只更新至五年级,未更新的二十年前的老版教材存在内容陈旧、篇目数量较少、文本质量不高、童真童趣不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与效率。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过于倾向普通教育、聋校特色不鲜明、学习难度较大等问题。立足“表达本位”的聋校语文教育,应当强化教材重整,加大课内“输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增加交流对话型文本素材,创设情境性语言空间,强化实践运用型语言实例,为聋生表达提供机会。
2.改革阅读教学
聋校语文教学还要从传统的“阅读本位”教学中解脱出来,指向表达运用而非死记硬背和应付考试,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词汇、习得语言、学会阅读、模仿表达。对此,聋校阅读教学设计应以“表达”为本位,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语言,自由表达,发展语言,提高素养[3]。同时,聋校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以表达为本位,重点考查聋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语言交往能力、书写表达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综合改革,为发展聋生语言服务。
3.强化作文教学
作文是检验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强化语言运用的重要形式,“表达本位”的聋校语文教育还应强化作文教学。但与正常作文教学不同,聋校作文教学的重点不应放在言词的优美和文学品位上,而应在于正确表达,培养聋生表达的兴趣,引导其掌握正确表达的方法,鼓励其尽可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对此,教师要重点培养聋生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要打破传统的命题作文模式,尽可能地为聋生创造表达的情境,让聋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在生活化的写作中激活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时,作文也要不拘于形式,可以通过绘写结合、说写结合等方式,降低写作难度,保护聋生表达的欲望与兴趣,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语言素养。
四、注重立体设计,深化语文实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聋校语文教育应当深化其開放性,为聋生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空间,让聋生走出课堂,走进书籍;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社会与生活的大舞台上体验习得语言的快乐,收获表达的幸福与乐趣。
1.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聋校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确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构建书香校园,营造全员阅读的氛围,让聋生在阅读中发展语言、增长见识。但课外阅读不是放手阅读,聋生语言能力发展滞后,语言理解能力较差,不顾学生实际的课外阅读只能徒具形式,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聋校语文教师要积极承担指导聋生课外阅读的职责,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科学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合理编排阅读书目,并开设语文阅读课,强化聋生课外阅读指导。
2.强化立体语言刺激
聋生因为听觉障碍或缺失,损失了学习语言的天然环境,导致了学习语言的压力与困难。聋校语文教育者要精心设计立体式的视觉语言情境,给聋生提供立体化的语言刺激,弥补聋生语言自然习得情境的缺失。如开设校园电视台,每天播放手语故事,讲述校园新闻;设置开放性电脑,供学生电子阅读;实施网络平台对话,通过即时性工具,强化师生交流等,通过立体化的语言刺激,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热衷表达的意识,提高聋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开放语文社会实践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4]。聋校语文教育肩负着聋生与社会沟通与联系的责任,更应体现开放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校外,强化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让聋生在丰富的语文社会实践中主动学习语文。如鼓励聋生走进商场,认识物品名称;走进乡村,认识动植物;走进工厂,增加生活体验;走进博物馆,了解城市历史等,通过立体开放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聋生语言,提高聋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发展聋生语言,提高聋生语文综合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育进行立体式的改革。聋校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5],在教育理念上尊重聋生,在教学语言上关注聋生,在教学活动上发展聋生,始终将发展聋生语言,提高聋生综合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全力推动聋校语文课程改革,努力使聋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会文,吕会华,吴玲.聋人大学生汉语课程开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梁好.表达本位――聋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J].现代特殊教育,2013(10):34-35.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梁好.聋校“大语言教育观”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2(23):32-3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