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家校社共育视域下的解决策略

2022-02-21杨庆华邵建华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解决策略

杨庆华 邵建华

[摘   要]当前,校园欺凌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置于家校社共育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家校社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校园欺凌;家校社共育;解决策略

一、引言

联合国关于暴力侵害儿童问题的研究报告认为,欺凌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在美国不同的年级有 40-80% 的学生遭受过某种程度的欺凌[1]。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英国校园欺凌调查显示,高达 80%的学生有过被欺凌的经历[2]。在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者1881 人;而 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3788 人,同比增长了50.3%[3]。可见,校园欺凌已经成为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很多受过欺凌的学生,不但身体受到伤害,心理也受到了创伤,表现为情绪消极、胆怯、不自信、睡眠质量差等,进而导致学业成绩直线下降。有些学生因为害怕再受到欺负而不敢上学(可能瞒着家长),甚至辍学,更严重的是被欺凌者在长期的压力和惊恐下可能会自残或自杀。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九大部委颁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要求各级部门按照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的原则,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4]。

为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小学生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同时探索家校社共育视域下消除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者以北京朝阳区某小学2500名3至6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问卷调查。

二、校园欺凌与家校社共育的内涵

1.校园欺凌的内涵

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蓄意或恶意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在本研究中,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种发生在学生间的,由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的有意、持久、反复的攻击行为。

2.家校社共育的内涵

家校社共育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基础上能够联动配合,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信念和教育行动,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5]。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要素,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家校社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也会增加校园欺凌发生的风险。

三、家校社共育视域下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层面

(1)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对子女缺乏关爱和陪伴,会导致亲子关系不良,孩子不能从父母身上学会良好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进而直接影响其与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发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越好,其与同伴的关系也越好;子女对父母的不满越多,对同伴的不满和疏离感也越多,从而变得敏感和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在处理人际冲突时就会表现出攻击或忍受攻击,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6]。

(2)教养方式不当。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欺凌和受害行为有较大影响。如有的父母很专制,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大人,若孩子行为不当,不问缘由即施以打骂,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攻击性较强。过分溺爱也会让孩子产生攻击倾向。如家長对犯错的孩子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冲动、任性、霸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反过来,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过度批判,则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与同伴交流困难或不自信,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调查发现,对于“你认为经常被欺负的同学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42%的学生认为是“胆小懦弱的”。

(3)父母行为失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可通过观察或模仿习得。首先,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常辱骂,孩子也会以语言辱骂同学;父母常攻击,孩子也会对同学进行攻击;父母常暴力,孩子也会以暴力对待同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欺凌始于家庭”,即儿童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行为,学会了攻击,而这种攻击行为不仅表现为肢体上的攻击行为,还包括言语、关系和人格上的攻击。

2.学校教育层面

(1)教师预防意识不足。小学生喜欢在一起玩闹,由于不善于把握“度”,容易出现玩闹过分的情况,如果教师缺乏预防意识,把过分的玩闹视作普通的玩闹,不能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就可能导致班级中出现欺凌现象。此外,教师对班内弱势学生的态度也会成为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在访谈中问学生“为什么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不会被欺负”时,他们的回答多为:老师重视他们,经常表扬他们,所以不敢。这一回答侧面说明,教师对弱势学生不恰当的批评或偏见也会让他们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2)学校内部缺乏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和制度。如果学校对校园欺凌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就会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容易产生校园欺凌问题,甚至导致校园欺凌问题的升级。此外,学校环境中的监控盲区也为欺凌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调查发现,小学校园容易发生欺凌的场所主要是厕所、走廊和操场,多是教师不易监控到之处,其中卫生间、更衣室等不能安装监控的地方成为欺凌行为的多发场所。

3.社会环境方面

(1)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只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也有浮躁的社会风气和不健康的文化环境,小学生可能会模仿现实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暴力事件、社会闲散恶霸人员的作风,由此学会恃强凌弱,造成校园欺凌事件。

(2)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随着通讯设备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浏览到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这对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小学生将产生恶劣的影响。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喜欢看网络直播,崇拜所谓的“暴力网红”。

(3)社会各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治理校园欺凌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联合。但这一联动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多仍处于各管一段、互不联系的水平。尤其在预防方面,学校、社区和周边公检法机构之间缺少健全的联合预防体系,预防只在学校进行,社会的预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家校社共育视域下消除校园欺凌的策略

调研发现,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比较容易发现和制止。小学生的行为比较直接和外显,很少会像中学生那样经过周密的思考、策划后实施欺凌,通常不会是蓄谋已久的恶意的集体欺凌,而是多出现在日常玩闹中。因此,只要提高预防意识,多关注学生的打闹行为,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干预,就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1.提高师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辨别能力

师生都要能够区分玩闹过分和真正的欺凌。小学生的欺凌行为更多的是玩闹过分,很少构成“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欺负,造成另一方体身体或精神受到损害的事件”,只是处在玩闹过分的“未萌阶段”或“萌芽阶段”。师生需要提高辨别这些行为的能力。一方面,不要把过分玩闹当成欺凌,避免过分紧张引起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普通的玩闹而忽视,避免其发展成真正的欺凌行为。教师要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制止未萌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警惕意识,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欺凌事件,鼓励学生打破沉默,挺身而出,捍卫自己和被欺凌者的权益。

2.建设文明校园,形成和谐文明的校风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宣扬文明风尚,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同时组织教师开发礼仪礼貌礼节等校本课程,把文明行为的宣传和教育落在实处。让文明观念和文明行为扎根每个师生心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設文明校园,消除校园欺凌行为[7]。

3.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关爱和教育引导

在欺凌事件中,无论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甚至旁观者,在心理上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学校要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加强心理关爱和教育引导,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和疏导工作。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积极关注特殊学生,对其加强心理辅导,以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要通过调查全面掌握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情况,尤其关注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学生,由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专业评估,建立心理档案,制定辅导措施,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等,改善这些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4.提供物质设备保障和人员技术保障

为了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监控要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监控室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24小时监控,保障摄像头正常运行。对于卫生间等隐蔽空间,应安排专人巡视,从时间和空间上阻断校园欺凌的产生。

5.建立学校内部的预防和治理欺凌的联动机制

(1)学校建立制度保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校园欺凌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制度为保障,使各项预防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校长作为领导小组的负责人,要统领学校各部门制定校园欺凌预防、处置和应对、善后与追踪辅导各阶段的管理制度;制定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措施及欺凌事件的处理流程,包括报告与判定、处置与救助、善后与追踪、报告与通报、总结与改进等环节,确保预防和干预的顺利实施。

(2)学校建立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防治校园欺凌,学校责无旁贷。各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是预防的基础。学校要充分重视此项工作,校长作为主要负责人,要带动德育部门、督导部门、卫生部门、心理咨询室等,建立联动机制,提前预防,及时干预。要组织各部门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明确职责和工作流程,培养并不断增强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打造安全校园,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6.建立家校社共育的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身上都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社区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欺凌事件都是在社区发生的。学校辖区派出所、法院等职能部门是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支持。因此,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共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8]。

(1)依托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建设。调查发现,许多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不重视学习和思考,溺爱型家庭、放任型家庭、丧偶式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北京市各学校都建有家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作为开展家校共育活动的平台。可由本校德育干部、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或校外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开展定期培训,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会良好的亲子沟通方法。同时也要加强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题培训,让家长了解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掌握预防策略和干预方法。通过家校共育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避免校园欺凌的产生。

(2)建立与社区、基层法院和派出所联合的机制。社区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和社区联合,共同防治校园欺凌演变或延伸至校外。学校还应当和属地法院和派出所联合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聘请法制工作人员作为法制副校长,定期走进学校为全体师生及家长开展校园欺凌相关专题培训,了解校园欺凌的情况并指导学校开展防治工作,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协作局面。

五、结语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危害,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其严重性,牢固树立预防重于干预的信念,做好预防措施。防治校园欺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各社会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局面,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友善、文明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校园霸凌现状报告[EB/OL].https://news.un.org/zh/story/2017/01/269362.

[2]贺江群,胡中锋.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小学德育,2016(4):64-67.

[3]李盈盈.2017年校园涉欺凌犯罪人数同比增长超50%的背后[EB/OL].http://news.youth.cn/gn/201803/t20180306_11474476.htm.

[4]罗娜.国内近5年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8.

[5]张添铭.家校社协同共育视角下校园欺凌成因与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 2020,9(47):73-74+99

[6]阳斌,杨化通,杨柳.德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J].山海经,2018(13):89-90.

[7]马亚琴,王丽.防范欺凌问题 建设和谐校园[J].教育现代化,2018,5(39):303-304+309.

[8]韦婷婷.回顾与反思: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8(7):145-151.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作者简介:杨庆华,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教师,E-mail:yqhoffice@126.com(北京,100013)

邵建华(通信作者),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E-mail:492162034@qq.com(北京,100013)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解决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