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意识主导下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2022-02-21李颖

中国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关联要素习作

李颖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推进,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推动学生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教师进一步从课堂教学整体入手,而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树立目标意识、关联意识和整体意识。

一、目标意识

首先,以始为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要清晰,先确定单元目标,而单元目标的确定源于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基于目标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对要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教什么和弱化教什么等,做出合理判断,在整合与提炼中确定单元核心目标。

其次,分解目标。结合本课训练点及课后题,将单元核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同时各教学环节也要指向教学目标。

再次,目标先行。学生也要有目标意识。学生带着目标意识自主建构,对学习结果做主体性评价,会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在一致的目标引导下,师生共同协作创生共生共长的课堂。

二、关联意识

关联意识,要实现外在形式上的关联,包括承接前面课文、后面园地、交流平台(前置)、读书吧、习作等,以及内在逻辑上的关联,即单元内从对内容的解读到对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再到课堂实践,始终关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习体验的整体。

1. 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明确单元教学定位

语文要素是构建教材体系的基础。教材每个单元都用简洁的语言明确了语文要素。在解决单元目标时,既要勾连上下册语文要素,了解本单元要素与上下册教材相关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要“左顾右盼”,明确这个要素与本册教材中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好这两点就能明确单元教学定位,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

(1)不同册次语文要素的关联

如叙事类文体的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见表1,这些语言要素的递升的实质是学生对语言的品鉴能力的提升。

(2)同一册教材语文要素的关联

不同册教材间及同一册教材之间都表现为螺旋式上升。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为:“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在三年级学完预测单元之后的第二个策略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但学生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灵活地掌握运用提问的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在此先学习提问(提问的角度,提问的用处),接着在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在练习批注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这是在迁移运用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引发批注的内容,既是迁移运用提问的方法,又是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是提问角度难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关注同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也是明确单元教学定位的重要因素。

(3)单元内部语文要素的关联

单元内部的语文要素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教材是读写分编,同时兼顾读写结合。这样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以及写作技巧,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获得审美及优秀品质的熏陶,同时习得一些阅读策略,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所以要关注单元内部语文要素的关联,有分有合。例如,四年级单元内读写可以有三个维度的结合。

第一,写作能力上的结合。第四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习作命题是《我和××过一天》,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完成习作。这个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感受,这属于再造性想象,而不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写景单元(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再造性想象不尽相同,单元内的故事的创造性想象成分大一些,所以阅读这些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完成习作。

第二,寫作内容上的结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的小练笔,要求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由周恩来从小立志想到自己,写一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后的小练笔则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这些都是与单元文章内容结合后的表达。

第三,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各册次习作单元的编排上。习作单元的构成与其他单元不同。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方法,对字词、内容理解方面不做过高要求。而学习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后,与习作例文比对,最后以单元习作形式呈现学习效果,这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

2. 学习内容和活动关联

教学方式由“教的活动”走向“学的活动”。核心素养的课堂要以学的活动为起点,以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落实为抓手,目标直指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教师备课的重点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行为不是配合教师的提问,而是要以学习目标替代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要逐渐成为课堂主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海上日出》一文时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迁移变化顺序,练习分解变化过程。设计如下。

春去秋来,潮涨潮落,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如果想按照景物的变化顺序来描写它们,首先要按照变化的顺序分解它们变化的过程,将这些变化分成几个不同的场景、阶段。下面几种情景,你将怎样分解呢?

(1)出示几种有变化的情景:建造大楼、种子发芽、冬日下雪。

(2)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情景,练习分解。

(3)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建造大楼:可以选取打地基、建框架、盖屋顶、装幕墙、做装修等环节,描写工程的变化情况。

种子发芽:可以选取冒出地面、慢慢长大、抽出嫩芽、长出叶片等,描写变化情况。

冬日下雪:可以选取开始飘雪、逐渐积雪、大雪覆盖等,描写雪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

评价标准:①按照顺序写变化;②运用连词写变化;③适当运用修辞手法;④抓住印象深刻的景象。

3. 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课后第二题:“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如果只就题面问题引导,学生就会只就文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不深入思考。如果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呢?”“想想怎么介绍才能让同学也和你一样,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呢?”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从文中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信息。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而且也为本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走出第一步:想象画面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进入语言,可以由“此”—眼前的景物—及“彼”—日常生活,将体验联系起来画面才会在脑中浮现。教学中,可以通过追问,为学生搭建由浅入深思维的跳板。学生认知错误时,有效的追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学生表达过于简单时,有效的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生矛盾分歧时,有效的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生成意外时,有效的评价和追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效追问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多次追问中学生的思维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整体意识

要落实语文要素,一定要对课堂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形成立体化的思维,建立多元组合,如单元组合、课内外学习组合、跨学科组合等,或主题统领,或内容重组,或课后延伸,让语文教学更丰富、更多彩,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学习。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和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口语交际等加以整合优化,最终达到最大效益。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要勾连起每个板块的教学价值,要弄懂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单元整体教学不能顾此失彼,要关注全局。实现三个一体化,即通过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将单元的單篇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教学内容一体化;阅读与写作或阅读与表达形成一体化;课程、课堂、评价形成一体化,相互促进。

在有效落实精准的教学目标同时,恰当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课堂由单一走向整合,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进而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关联要素习作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