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种植模式及其褐斑病的防治策略分析
2022-02-21严春丽
严春丽
摘要: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园林中常见的草本花卉,在世界上有广泛分布。作为药用植物,其花和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解毒消肿之功能。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的严重发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特别是万寿菊褐斑病的发生,可导致万寿菊叶片早枯,花蕾凋萎,短时间内即可蔓延至全田,普遍发生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种植色素型万寿菊,科学的病害防治配套技术的应用是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万寿菊;种植模式;褐斑病;防治策略
引言
万寿菊又名万寿灯、蜂窝菊、蝎子菊、金菊花等别名,是一种菊科万寿菊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地区,现在在全球范围被广泛种植。万寿菊生命力旺盛,花型大,花期长,常常被用作花坛布景。近年来,其鲜花又成为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的一种工业原料,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植物天然色素需求量的增长,万寿菊叶黄素产品作为天然着色剂,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应用前景广阔。
1万寿菊种植模式
万寿菊喜欢温暖的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在15℃到25℃之间,冬季最低可以耐受5℃的低温,温度低于10℃时候生长缓慢。选择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万寿菊,避免在荒地或贫瘠土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培育壮苗。一般盆栽的万寿菊在秋末就要及时移到室内,防止被冻伤。夏季温度超过30℃以上时,万寿菊会出现徒长的情况,茎节变长,花朵数量和质量均下降。万寿菊是喜光性植物,对光照要求较高,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株矮壮、花朵多而大,花色艳丽。光照不足的时候茎叶细长,茎的硬℃不够,易倒伏,开花数量少,花型小,花朵颜色差,植株孱弱,抗病性差。万寿菊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地栽的万寿菊在道路边也能正常生长,一般是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透气的土壤作为切花的培养土。盆栽的时候宜使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作为盆土。可将种植多肉的沙土和园土混合,也可将园土,粗砂,腐殖土混合作为盆土,因为园土容易板结,忌单纯使用园土作为盆土。万寿菊喜肥,除了要施足底肥之外,在生长早期应该使用氮磷钾复合肥促进植株生长,花期到来之前增施磷钾肥,促进花蕾孕育。切花基地的实践证明,水肥光照充足的条件下万寿菊的花朵产量比无人管理的地栽条件下多百分之五十以上。万寿菊的繁殖方法以籽播和扦插为主,籽播分为春播和夏播,当温度超过15℃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花期要求播种。播种后覆土1cm左右,浇足水,大约一周到十天时间就可以发芽出苗,苗高到5cm时候进行移栽即可。万寿菊扦插一般在夏季进行,从母株剪取8-12cm嫩枝作插穗,去掉下部叶片,插入盆土中,插后浇足水,略加遮荫,2周后可生根。然后,逐渐移至有阳光处进行日常管理,约1个月后可开花。万寿菊生性强健,野生种很少有病虫害发生,规模种植时候容易因为种植密℃大,通风不畅产生黑斑病、白粉病、叶枯病等菌类感染。合理确定种植密℃,增强环境通风,定期喷洒波尔多液可以有效预防这些菌类感染,一旦发病可以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常见杀菌剂治疗。虫害主要有刺蛾类的幼虫、介殼虫、蚜虫、叶螨等,可以使用常见的氧化乐果、吡虫休、护花神、辛硫磷乳油等杀虫剂杀灭。
2万寿菊褐斑病的发生与为害
万寿菊褐斑病在云南省万寿菊栽培区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病菌主要为害叶、茎、花。苗期发病,叶片正面产生针尖大小褐色或红褐色圆形、近圆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或黄白色,边缘黑褐色,叶片背面的病斑边缘不规则。温湿℃适宜时,病叶上密布褐色小点,并可愈合成片,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导致死苗。成株期叶片发病,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蔓延,从叶片缘处或从叶片中部开始发生。初期病斑如针尖大小,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中央灰白或黄白色,边缘黑褐色坏死,叶背面的病斑呈黄褐色。病斑一般直径大小为0.50mm,最大直径可达7mm。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造成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多从叶腋处先发生,并向新生枝及主茎扩展,造成病部变褐变紫,病斑多为圆形或长椭圆形。严重时,病斑可以布满茎表,使茎的表皮呈紫褐色,造成植株生长衰弱。摘花后常从摘口处向下变黑干枯。花部受害,多从花萼开始,初为褐色小点,中央灰白色,边缘有紫褐色坏死线,以后逐渐扩展,并引起花瓣染病,导致花瓣凋萎,严重时整朵花密布病斑,花瓣变褐枯死,苞片变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万寿菊褐斑病的为害情况根据2005-2006两年的调查,万寿菊褐斑病在罗平县板桥镇、腊山街道和大水井乡万寿菊栽培基地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在23%~95%,但发病的严重程℃各地差异较大,病情指数低的只有5.75,病情指数最高的地块可达48.50。从各地的发病情况来看,罗平县腊山街道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发病率平均为86.20%,病情指数为32.20;板桥镇麦原种场次之,发病率平均为58.80%,病情指数为16.80;大水井乡发病相对较轻,发病率平均为60.80%,病情指数为16.80。从不同前茬作物与发病的关系看,前茬为胡麻发病严重,荒地或贫瘠土地发病也较重,前茬种植大麦、小麦和玉米发病次之,前茬为百号(一种药用植物)发病较轻。另外不同品种之间褐斑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发病早,受害重,杂交品种发病晚,受害轻,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9月以后常规品种100%发病,病情指数达到55.90,杂交品种发病率为73.50%,病情指数为23.20。2万寿菊褐斑病的病原根据云南农业大学在室内对植株不同发病部位(叶、茎、花)进行常规分离培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在PDA和PC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1周后的菌落形态是:菌落墨绿色或橄榄色,后期黑褐色,气生菌丝丰富,棉絮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向一侧弯曲,浅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8.30~25.40)μm×(8.80~12)μm,平均为21.60μm×10.60μm;倒棍棒形、长卵圆形、梭形等;初色浅,后呈黄褐色、深褐色;有2~4个横隔,0~3个纵隔,分隔处有缢缩;喙较短,柱状,大小为(2.74~4.50)×(2.40~4.16μm),无分隔。分离到的2个菌株,尽管菌落颜色有一些差异,但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认为属于同一种,确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该菌与万寿菊链格孢(Alternaria taget)的形态明显不同,与侵染菊科植物的链格孢(Alternaria s)类似,但有关其它链格孢为害万寿菊的报道还未见诸于文。有关种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万寿菊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在万寿菊种植区逐步推广种植杂交品种,减少常规品种的种植面积。实行种子处理,经云南农业大学室内对种子不同部位带菌率测定,种子外表皮带菌率达到36%,其中链格孢属32%,镰刀菌属6%,种子内表皮带菌2%~4%,胚及胚乳不带菌。因此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减轻病害的发生。采用0.10%AgNO3对于不同品种万寿菊种子均具有100%消毒效果,可以杀死种子内外表皮的病原菌。以种子带菌率较高的2005年F1代杂交种为例,55℃和50℃温汤浸种具有非常好的消毒作用,消毒效果分别为90%和85%。在药物浸种中,50%扑海因wp750倍液具有较高的消毒作用,消毒效果达到90%,63%多菌清wp500倍液消毒效果为85%。另外还可以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田间化学药剂防治根据室内及大田防治试验,田间褐斑病可用,下列药剂在发病初期(7月中旬左右)喷药防治,7~10d喷1次,连续2~3次,可以控制病害的流行。①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②63%多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结语
通过本文对万寿菊种植模式以及褐斑病的防治进行详细介绍,能够为广大农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提高万寿菊的生长品质,保证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贵州万寿菊种植模式及其褐斑病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1-56.
[2]杨瑞霞.彭阳县万寿菊褐斑病发生概况及防控策略[J].农家致富顾问.2021,(2).71.
[3]孟晓平.西宁地区色素万寿菊新种质筛[D].青海大学,2013.50.
[4]邓成飞.沾益县菱角乡万寿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