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浪漫交响曲坚守者
2022-02-21柳依童
柳依童
发福的体态,普通的着装,甚至连鞠躬的姿势都与常人并无二致。尽管他的外貌与人们心中作曲家的形象相去甚远,但他仍被评价为“德意志命运的塑造者”——安东·布鲁克纳。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他四十岁后才开始交响曲领域的创作,但他用音符谱写出上帝的赞歌与浪漫的音乐语言,“俘获”了一向挑剔严谨的指挥家乔治·丁特纳。2007年,乔治·丁特纳在对布鲁克纳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后,率领皇家苏格兰国立交响乐团录制了全新的Naxos唱片。布鲁克纳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图腾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亦为后人留下了独特的精神财富。
布鲁克纳前半生的生活重心在文化相对封闭落后的奥地利圣弗洛里安教堂和林茨大教堂,他接触到的主要是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宗教音乐以及有限的交响曲,因此那时的布鲁克纳主要集中于创作宗教音乐。直到快四十岁时,布鲁克纳才接触了柏辽兹、李斯特与瓦格纳的管弦乐作品,他被这种展示宏大叙事的大型管弦乐体裁及其壮丽的音响效果深深吸引,对交响曲的创作深怀敬意。虽然布鲁克纳算是作曲家中接触交响曲体裁较晚的,但他依然决定做出新的尝试。布鲁克纳以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等德奥体系作曲家的音乐传统为楷模,尤其崇拜瓦格纳。他的主题陈述令人想起贝多芬,他的抒情乐句与和弦转调令人想起舒伯特,他的半音转换、铜管的使用、大规模的和声发展特别让人想起瓦格纳……缜密的结构、和声的语汇、严肃的风格、深刻的哲理、宽广的旋律、作品的史诗规模、庞大的乐队配置等诸多方面都可看到前人的痕迹。
1863年,布鲁克纳在林茨大教堂乐队指挥奥拓·基茨勒(Otto Kitzler)的帮助下完成了和声与配器技法的学习,并创作了《F小调交响曲》等三首作品。布鲁克纳一生共创作了九部有编号的交响曲,另外还有几首被他视为学习时期的作品,不属于有正式编号的作品,故命名为“零号学习交响曲”。本期唱片中收录的曲目之一便是布鲁克纳“零号学习交响曲”中的《F小调交响曲》。
作品开始于第一小提琴舒缓、柔和的综合主题,曲调如同温柔的舞蹈一般,由乐队响亮的合奏与之应答。第二段的大调主旋律是抒情的,接着以一段相当英勇的陈述伴随着柔和的长笛旋律结束。布鲁克纳将音调与和声并置,力求复调思维与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完美融合。
第二乐章是“很快的行板”,其结构犹如细胞一般被组合在一起,使听众产生了一种模糊、迷惘的感觉,并在之后的两个乐章中加以弥补。乐章开始于弦乐恳求般的曲调,点状的节奏引出了双簧管柔和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交替使用半音演奏,这显然是受到了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第二乐章的影响。乐章结束于圆号和定音鼓的二重奏之中。
第三乐章“谐谑曲”在单簧管和巴松的节奏主题中展开,与弦乐中均匀停顿的音符交替出现。木管乐器与小提琴、低音乐器开始了温和的三重奏,并以喇叭和第一小提琴收尾。
第四乐章的终曲旋律优美,尤其是轻柔的切分音音型组成的第二旋律。三重奏主导了乐曲的部分结尾,一支轻柔的圆号旋律伴隨着动机的发展不断转调,逐渐转为F大调,节奏逐渐加快。最终,全曲在热烈的音乐氛围中结束。
从这首作品中不难看出,布鲁克纳对交响曲体裁的涉猎才刚刚开始。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古典主义时期的巴洛克奏鸣曲等为例研习作曲法、配器法。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用的音乐语言是十九世纪的,但音乐的结构却是“巴洛克”式的,有些音乐篇章听上去甚至像是中世纪的音乐。正是这些前辈提供的创作源泉,促使布鲁克纳写出了既有传统语言,又有时代感的交响音乐作品。
布鲁克纳是音乐界孜孜以求、辛勤劳作的“匠人”。他的创作相当出色,这得益于他多年的刻苦学习与钻研,尤其是对和声理论与传统对位法等内容的深耕与精进。但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批评家的负面评论甚至朋友对他的批判都加剧了他的自我怀疑,他的创作热情与不自信导致这种忧虑感始终并存。所以他一直纠结于自己作品的“完善度”,反复修改甚至部分重写成为其作曲实践的常态。这种境况致使他的大部分交响曲作品都存有多个版本,长期以来令学界和演奏者十分困惑。
从时代氛围的大环境看,实际上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在写交响曲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贝多芬标杆似的九部交响曲,每一位作曲家都在压力与纠结中寻找着突破口。布鲁克纳期望能用一种尽可能完美的音乐文本来呈现自己的艺术内涵,即他对宗教和艺术的双重虔诚和坚守。
1874年,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的第一版创作完成,它可以说是布鲁克纳交响曲中唯一一部带有标题的作品——被赋予了“浪漫”的标题。无论这个标题是否是作曲家的意思,它都理所当然地为听众提供了聆听与想象的路径,与浪漫相关的大自然成了想象的对象。作曲家曾这样描述:“清晨,在中世纪的一个小镇上,塔上的号角声响起。不一会儿,小镇就开始忙碌起来。”布鲁克纳在作品中层层递进,以音乐描绘了这般情景:在中世纪的小镇中——黎明破晓——在小镇的城堡上响起了清晨集合的号角音——城门打开——骑士们骑在健马上冲出城门——他们身处森林富有魔力的神秘气氛中——森林在低吟——鸟儿在歌唱——呈现出浪漫的景象。这部作品显露出了布鲁克纳对生命的肯定、对浪漫的向往与追求。
《第四交响曲》是布鲁克纳第一部用大调写成的交响曲,也是其创作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的作品。如今,《第四交响曲》最有名的版本还是1874年第一版和1878年第二版,本期唱片收录的是1878年第二版的终乐章,又名为“人民的节日”。两个版本的主题材料密切相关,但第二版更加短小精炼。
乐章始于一个漫长的引子,在弦乐安静的背景下,圆号和单簧管以很弱的力度奏出了引子动机。这一动机非常有特点,是八度加二度(或者三度)的下行音调构成的三音动机,紧张不安的情绪充斥其中。随后力度逐渐加强,木管及其他乐器乃至整个乐队都参与进来,将音乐推向小高潮。在高潮中,庄严恢宏的齐奏式主部主题脱颖而出,副部主题也是一段明朗的旋律,由木管以弱力度奏出。展开部逐一展开了呈示部中的主题动机,不安的情绪持续存在,但又时而伴随着温柔抒情的旋律,使得情绪得以缓冲。再现部之后,音乐以辉煌的全奏进入尾声,随之结束全曲。
纵观交响曲体裁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在音乐样态与音响效果上的辨识度极强。由于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在音乐主题上的构建与变化、音乐技法上的运用及音色修辞的呈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风格,有人就戏称布鲁克纳是把一部交响曲写了九遍。例如,他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几乎是“模板”化音乐材料的衍生:以弦乐震音的“低语”引出乐队旋律明畅、节奏舒展的“庄重言说”。然而,这种戏称却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我们严肃思考布鲁克纳交响曲“创作思维”的内涵以及艺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