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022-02-21李勇李理
李勇 李理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虽然全面脱贫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将长期存在,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需要通过“三农”高质量发展来实现。文章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农村 共同富裕
一、全面脱贫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从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之路。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向贫困宣战。1994年实施“八七”攻坚计划,致力于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农村扶贫开发进入快车道。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得到彻底改善。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4亿人,降低到2010年的1.25亿人,2012年的9899万人,2015年的5575万人,2019年的551万人,2020年11月降至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是强国目标的题中之义。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将对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也不是少数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自然包括农民农村,而且农民和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过3年多时间努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收入上看,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民人均收入17131元,相对于2017年分别增长了20.44%和27.54%,虽然农村居民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但城乡收入差比仍维持在2.56的相对高位。从农业发展来看,虽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但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仍是现实国情。全面脱贫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距离共同富裕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中央一直重视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党的十八大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高度,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工农互促。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工业的支撑。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现代工业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绿色农产品作为优质原材料投入工业领域,有力促进了现代工业高质量发展。
2.城乡互补。城市和乡村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资源需要实现互通互补,通过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互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比如,绿色生态的原材料、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由乡村向城市提供,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而现代化家电产品、农业投入品等可以由城市向乡村提供,提升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准。
3.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放宽了落户条件,农村居民落户城镇门槛显著降低,为农民自由进城务工、居住提供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目前这一重大改革已完成顶层设计,必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共同繁荣。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國向农业强国转变。为此,要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同步推进。富口袋,就是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富脑袋,就是要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1.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围绕农业投入保障、农业补贴补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效率,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二是实施“两藏”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实现“藏粮于地”。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藏粮于技”。三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产业兴旺”而不是农业兴旺,旨在通过“三产”融合,将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依托县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养殖业、设施农业等产业园区和乡村居民居住社区,实现产居创新融合;要依托全国153个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实现以点带面,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打造;要总结推广各地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通过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旅结合等形式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3.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基层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村农民增收。国家层面,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围绕种子、农业装备、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农业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工作,建立差别化评价制度,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省级层面,要强化与国家部委的会商与联动,推动国家与省级科技园区建设,做好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县级层面,要依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一批农村版众创空间,总结提炼县域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和有效模式。乡镇层面,党委和政府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实施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积极落实科技兴农规划,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各地要在巩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基础上,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着力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以点带面提升发挥其对周边乡村辐射带动效应;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借助乡村建设契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依托基层党政领导班子、机关干部、村居干部、全体党员“四支队伍”,推动乡村人才建设;充分发挥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传承农耕文化和乡村文明;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总结经验教训,下大力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五)深化农村改革,拉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1.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2021年夏季河南、湖北特大暴雨给我国粮食主产区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警醒我们,亟需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切实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总体产能稳定的前提下,调优粮食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二是总结黑龙江、广东及江苏等地推进巨灾保险的成功经验,在水患较重的华东、华南、华中等区域推进洪水巨灾保险,在地震频发的西南、西北等区域推进地震巨灾保险;积极稳妥推进巨灾保险证券化,试点发行巨灾保险债券,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防灾减灾,提升保险对自然灾害的减震器功效。
2.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化村民公共服务能力。实践证明,“三变”改革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资源变资产”是通过对农村闲置的土地、劳力、资金、房屋、网络等资源,综合利用创造更多的财富。“资金变股金”是将财政支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资金,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按股比获得收益。“农民变股东”是指农民将生产要素、生活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三变”改革能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赢”。浙江总结出壮大集体经济的10种模式是“三变”改革的成功应用,值得推广。
(六)接续帮扶支援,联动受援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横向转移支付形式,在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的发展阶段,要将脱贫攻坚中好的经验做法复制和平移过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东西部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局面。一是做好政策銜接工作。认真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和投入力度总体稳定;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动态管理,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保证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金融、土地、财政等方面差别化扶持政策,集中支持西部160个重点帮扶县和西藏、新疆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二是做好领导体制的衔接工作。由“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转变,实现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三是围绕“五大振兴”做好发展衔接工作。促进扶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振兴;补齐农村人才短板,实现人才振兴;发挥文化减贫作用,实现文化振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振兴;强化组织动员能力,实现组织振兴。四是做好支援帮扶接续工作。东部省市应将脱贫攻坚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复制和平移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中去,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强化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增强帮扶地区内生动力;创新教育、医疗帮扶方式,着力增加帮扶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