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2022-02-21潘子文
潘子文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传递着丰富的哲理内涵。英汉谚语中的许多动物词汇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必然存在差异。虽然目前关于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研究十分丰富,但仍存在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分类不全或分类混乱等问题。通过对比英汉谚语中不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发现地理环境和审美心理是影响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不同文化内涵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了解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人们的英汉语言、文化知识,增进人们对中英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英汉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相似)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中所存在的共性是由文化的共性决定的,不同文化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对动物具有相同的认知和联想。在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英汉谚语中同一个动物词具有相同(相似)文化内涵
“snake”和“蛇”
There is a snake in the grass. (口蜜腹剑)
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 (警惕隐藏的敌人)
从上述谚语中可以看到英汉两种语言对“snake”这一词的看法是一致的,在英语中,“snake”是恶毒的象征,常常用来指卑劣奸险之人。同样,在汉语中,“蛇”常表达贬义,如“佛口蛇心”就用来指那些外表仁慈,但内心狠毒之人。
(二)英汉谚语中不同动物词具有相同(相似)文化内涵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动物词汇表达相似的文化内涵,这种类型的动物词汇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认知方式,在英汉谚语中这种认知方式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组动物词中。
“horse” 和 “牛”
A nod is as good as a wink to a blind horse.(对牛弹琴)
Better be the head of an ass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虽然“牛”(cow)和“horse”(马)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在英语和汉语中他们都是勤劳能干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是农业大国,“牛”(cow)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与农民朝夕相处,因此,中国人自然而然对牛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西方古人与马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此外,由于汉语中“牛”和英语中“horse”的意象都是高大强壮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中的“牛”和英语中的“horse”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lion”和“老虎”
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
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 (来若雄狮,去若羔羊)
在西方文化中,“lion”在西方童话故事中被称为“the king of the animals”,它勇敢、威严、有气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因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而在汉语中,老虎取代了“lion”的地位,在中国人心中,老虎威武、健壮,许多与虎有关的成语如“藏龙卧虎”“如虎添翼”等都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二、英汉谚语中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
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个动物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是褒义还是贬义。具体来说,英汉谚语中,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 同一个动物词汇在英语谚语里是贬义,在汉语谚语里是褒义
“peacock”和“孔雀”
The peacock has fair feathers but foul feet. (孔雀羽毛漂亮,但也有臭腳丫)
孔雀爱惜羽毛,好人珍惜知己。
从上述谚语中可以看到,孔雀在英语中是贬义,而在汉语中是褒义。在西方,peacock因其昂首阔步展现出来的傲慢举止象征着骄傲,所以在英语中peacock常常被用作贬义来描述一个人十分傲慢,所以就有“as proud as a peacock”这一习语。而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爱情与好运,如果能够看到孔雀开屏,就意味着会有满满的幸福。
“dragon”和“龙”
Dragon and tiger battles, turtles and turtles affected. (龙虎交战,龟鳖受灾)
鲤鱼跃龙门。
从上述谚语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龙在英语里是邪恶的象征。在英国文学中,英雄史诗《贝奥武夫》讲述的是公元6世纪贝奥武夫杀死了残害民众的火龙的故事。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不受欢迎的邪恶动物。与此相反,在汉语里,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如谚语“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二) 同一个动物词汇在英语谚语里是褒义,在汉语谚语里是贬义
“dog”和“狗”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上述谚语中可以看到,英汉两个民族对狗的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人由于狗聪明诚实,常常把狗当作忠实的朋友。从上述所举出的谚语中可以看到,在西方文化中,许多人养狗,爱狗,以狗为友。而在中国人心中,狗的形象往往是肮脏卑微的,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往往带有贬义,比如“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等。
“owl”和“猫头鹰”
He is a wise old owl. (他是个智叟)
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
在古希腊与罗马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常常栖息在她身边,因此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就有了像谚语“He is a wise owl.”这样的表达,而在汉民族文化中,因猫头鹰外貌怪异丑陋,两个眼睛在夜晚发出的光让人毛骨悚然,因此,人们将它称为“不祥之鸟”。从上述谚语中可以看出,猫头鹰在中国人的心中常常扮演着丑陋阴暗的角色。
三、只存在英汉谚语一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所以英汉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存在文化内涵空缺现象,具体来说,某些动物词汇只在英语谚语中才有文化内涵,而另外一些动物词汇只在汉语谚语中才有文化内涵。
(一)某些动物词汇只在英语谚语中有文化内涵
“cat”和“猫”
At night, all cats are grey. (猫在夜晚皆灰色)
Flatters are cats that lick before and scratch behind. (谄媚者是猫,对前面的舔,对后面的骚)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谈到猫的谚语。在西方文化中,“cat”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神,所以被看作是魔鬼的化身,多用于贬义,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的意思是知人知面不知心。“cat”这个动物词汇也常用来指狡猾之人,如上述谚语通过把谄媚者比喻成猫,把其卑微、狡猾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只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人们并不会对它产生可怕的联想。
“Turkey”和“火鸡”
Has to be cold turkey. (必须完全戒掉)
Talking Turkey is talking seriously. (谈一些严肃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Turkey”是复活节的必备食材,一提到火鸡,我们就会想到西方人每次在感恩节或圣诞节吃火鸡,除此之外,它们还赋予了复活节许多联想意义。比如在上述谚语中,“cold turkey”不是指“冷火鸡”,而是指某事“骤停、松懈”,谚语中的“talking Turkey”拥有了一层隐含意义即“直截了当地”,但在中国,火鸡只是一种動物而已,它并不具有某些特别的文化内涵。
(二)某些动物词汇只在汉语谚语中有文化内涵
“silkworm”和“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达,人们经常种植桑树、养蚕纺织。蚕从出生到死亡吐露的蚕丝一直供人们纺织,因此,在汉语中,蚕常常象征着奉献精神。中国人常常用春蚕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如上述谚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用来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但在英语中蚕只是一种昆虫,并不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
四、影响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不同文化内涵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反映了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不同文化内涵,即地理环境和审美心理。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影响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重要因素。大多数英国人靠渔业和航海为生,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有许多与海洋有关的动物词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西方国家,“fish”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常常有“All is fish that come to his net.”(到了网里都是鱼) 以及“Fish and guests smell at three days old.”(鱼放三日腐,客住三日嫌)这样的英语谚语表达。而在中国,鱼作为一种食物,它并不等同于“fish”(鱼)在英语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或文化内涵。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与牛朝夕相处,所以与牛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西方不同,这种差异可在汉语谚语中的“牛”与英语谚语中的“horse”这对动物词体现出来。
(二) 审美心理
由于不同的习俗和社会经验,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通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事物的不同方面。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人通常把自身的某种品性投射到自然万物上,从而使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狗”在英语中是一个褒义词,英国人因它诚实可靠把它当作好朋友。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狗的丑陋外表而对狗产生不好的印象,因此动物词汇“狗”常带有贬义,在汉语里也有像“狗腿子”这样的表达。
五、结语
通过对英汉谚语中动词词汇的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存在相似性与差异,具体表现为:英汉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相似)的文化内涵;英汉谚语中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只存在英汉谚语一种语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这反映了各民族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方面的共性与个性。总之,了解动物词汇在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增进对英汉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准确地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促进跨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向世界传递开封名片——开封传统特色小吃外宣英译研究”(编号:20211007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Fade,W. & Z,Minglan.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Relev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7(7): 1085-1090.
[2]Su, C. P. Ying, H. Shuman & C. Yijiang. A Metaphor Comprehension Method Based on Culture-Related Hierarchical Semantic Model. [J]. 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2020(51): 2807-282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与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廖光蓉,尹铂淳.汉英“狗”与“其他动物”同现词语概念界面研究[J].外国语文,2017(5):75-82.
[5]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4):59-63.
[6]王永亮.中国“和谐”文化海外传播的契机与价值:从西方“黑天鹅”事件谈起[J].传媒,2018(12):73-74.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