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终于站稳了
2022-02-21陈梦瑶
陈梦瑶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皮亚杰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华爱华教授认为:“游戏才是儿童的正业,是幼儿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教师能否正确看待游戏、能否组织适宜的游戏活动、能否科学解读幼儿的游戏活动等事关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质量与水平。本文结合游戏案例“独木桥终于站稳了”,来谈幼儿教师如何具体分析与反思游戏案例,真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身体、语言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初探独木桥和滑梯
强强、凯凯和乐乐用高度不同的梯子和两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搭建了独木桥、滑梯和跷跷板。他们正尝试用正着走、侧身走等不同姿势走过滑梯,强强和乐乐还发明了新玩法——趴着滑下去。二人的成功经验鼓舞了采取常规方式玩滑梯的凯凯。其间,热心的果果多次帮忙检查滑梯是否稳定。我推测这和果果之前玩滑梯时木板掉下来导致她屁股摔痛的经验有关,事后果果的回答“我担心他们掉下来”,印证了我的猜想。
对幼儿来说,滑梯和独木桥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在自主游戏中,热爱挑战的幼儿发现新玩法,更新原有经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有助于幼儿新旧经验的组织和内化。安全问题是游戏中的首要关注点,教师经常会忍不住想去扶一把、拉一下。但从果果的表现来看,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和保护同伴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对情境的判断,表现出良好的自助和互助行为。因此,在确保所有幼儿都在安全视线范围内的情况下,教师要学会放手,给予幼儿学习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机会。
二、独木桥变长了
多次尝试后,独木桥和滑梯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挑战欲。乐乐和强强搬来一块长木板放在独木桥的上面。此时,乐乐突发奇想,从积木区取来圆柱体积木,把它们两两堆积,做成支架,并顺势将木板拉出来。晃晃悠悠的支架让强强不禁担心起来:“这个要倒,我们再加一个支架,它可以帮我们撑得稳定一点。”(见图1)乐乐摸着两个支架,若有所思:“我觉得不够。”强强以为他指的是支架不够,指着悬空的木板说:“那我们再拿四个圆柱体积木把这里也撑起来吧!加四个放在这里就更稳定了。”乐乐一边说着“不对,是这样的”,一边将木板继续延长(见图2)。在强强和凯凯取来更多圆柱体积木时,乐乐把上面的木板完全抽出,直至木板一端与独木桥一端连在一起。与此同時,游戏场地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从青青草地扩展至不在同一水平面的木板地。
“我们还需要梯子,但是已经没有了。”强强对抬着木板的乐乐说。“我们用这个吧!”当他们决定用积木代替双梯时,有关如何使独木桥稳固的探索之旅正逐渐步入深处。
当已有材料和游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幼儿会尝试改变材料、增加材料或变换材料,来挑战自我潜能。长木板使独木桥变得不稳固,我并没有上前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给幼儿留出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多次尝试用圆柱体积木搭建支架,想使独木桥稳固起来。但随着场地的变化,原本已稳固的独木桥又变得不稳,甚至由于独木桥的底座发生了变化,搭建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但考虑到幼儿应“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幼儿潜在的安全隐患,而是将此次充满冒险性的活动作为教育契机,以发展幼儿对危险情境和危险行为后果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提升幼儿躲避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要读懂孩子这本书”,教师需要客观地、准确地观察儿童,分析和了解儿童,从而精准地通过教育去追随儿童;要在仔细观察、分析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理性地支持与引导幼儿,要学会放手和“退后”,要有静待花开的大智慧。
三、独木桥站稳了
当三个小男孩完成了两个支架时,强强眉头紧锁:“怎么爬上去?”说完试探着从双梯一端爬了上去,探出脚、伸出手,确保其稳定性。此时凯凯发现了木板和双梯连接处的缝隙,大声喊道:“这里不稳!”乐乐打算搭建更多支架解决问题。但是,增加的支架并没有让木板更加稳定。当乐乐准备移动独木桥时,支架和木板全部倒塌!三人继续恢复刚才的工程,此时,跪在地上的乐乐也发现了地面上的缝隙(见图3)。
“你看这里,这是缝隙。”“如果你用手压到这里,它就会下去。”强强回答。乐乐想用长木板解决缝隙问题,强强提议用两块木板把缝隙填起来,他走到双梯处打算调整独木桥,结果又倒塌了。乐乐对强强说:“我们再来想办法。”他奔向积木区,搬来两块圆饼积木,一边小跑一边对凯凯和强强说:“这些有用。”与圆柱体积木相比,圆饼积木的直径更大,高度更矮,足够数量的圆饼积木可以作为完美的桥墩,不会留下缝隙。他们取来更多圆饼积木,成功地将独木桥架了起来,而且非常稳固(见图4)。最后,他们用垫子当搬运车把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
如何使延长的独木桥稳定是整个游戏过程的高潮,也是激发和展现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遇到了木桥和双梯连接处不稳、木桥和作为桥墩的圆柱体积木间有缝隙以及木桥倒塌等问题,这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幼儿尝试了增加支架、用窄木板填补缝隙等方式解决有关问题,最终使用圆饼积木做支撑,成功地让独木桥站稳了。这说明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复尝试、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肯定。他们能够持续解决问题长达20多分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问题是属于自己的,方法是自己探索的,难度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即主人翁意识和“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
四、教师反思
1.时间充足,环境自由,激发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游戏活动前三名幼儿并没有做完备的游戏计划,我也没有给他们设置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是宽松的环境和充分的自主权,这种畅所欲“玩”的环境和心境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索与深度学习。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我基本没有干涉和支招。幼儿与材料不断地进行对话,与同伴持续地进行交流,游戏中生发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碰撞都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当木板与双梯连接处有缝隙时,他们便想办法消除缝隙;当木板掉下来时,他们选择降低木板的高度;当强强发现还缺一块长木板时,凯凯主动拿来所需的材料……问题的逐一暴露使幼儿生成新的思考,他们带着清晰的建构目标,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行动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独木桥的延长和站稳见证了幼儿思维的碰撞以及协商、合作、创新、互助与成功。其实,无论幼儿最终能否成功地将独木桥架起来,他们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游戏精神、学习品质都值得赞赏和学习。比如:当滑梯初建时,同伴不停地检查其稳定性以确保伙伴的安全,这是关爱;当对滑梯和独木桥已经足够熟悉时,他们试图将独木桥变得更长,这是创造;当独木桥不稳定时,他们大胆思考、不断试误、反复调整,采取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探究;他们接连失败,却毫不放弃地继续尝试,这是坚持;他们不停地变换角色,解决眼前的困境时,这是合作……幼儿在游戏中所养成的良好学习品质,是他们能力发展的必备元素,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催化剂。
2.聚焦问题,及时解决,幼儿获得的经验更加深刻和持久
游戏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进行了集体讨论和思考。一方面是希望其他幼儿能够从照片和视频中感受到三个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的观察学习提供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照片和視频,帮助幼儿及时发现和思考关键性问题,如木板和双梯连接处为什么会有缝隙,以及如何消除或者填补这个缝隙,从而借助集体的力量探讨出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但是,如此细微的关键点仅通过眼睛看、脑袋想并不足以解释清楚。于是,我采取了经验巩固“两部曲”的方法:第一,还原游戏现场,让他们真正地看得见、看得清、摸得到,进而想得清、想得通。第二,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活学活用已获得的经验,真正内化经验,以供日后活动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3.有效观察,适宜支架,支持幼儿多方面思考和探索
在游戏过程中,强强曾四次发问:“独木桥怎么上去?”幼儿多次问到同一个问题,说明他已经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了。此时,教师应为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和学习提供适宜的支架,如问题支架:“除了梯子还可以用什么爬上独木桥?”或许,一个支持性的问题就能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并将以往的经验迁移到当下的类似情境中,如借助垫子爬上去。至于教师什么时候提供支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现场,把握好提供支架的度和时机。比如:青草地和木板地导致的水平面差异就引发了幼儿一次别样的探究,其间我在支持与不支持之间犹豫不决,一方面害怕他们会因独木桥不稳而摔跤,另一方面担心他们发现不了缝隙这个小秘密,或者发现后不知如何应对而放弃探究。但是幼儿用他们的智慧告诉我:有时教师无须多言,做一个耐心的观察者即可,恰到好处的不支持反而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因为幼儿拥有敏锐的眼睛、机智的脑袋和灵活的小手。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面对幼儿的问题应更加谨慎,多一些思考和判断,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牵动着幼儿的一举一动,不恰当的回应可能会导致幼儿游戏的低效甚至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