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植区活动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2022-02-21周琳
周琳
幼儿园的种植区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探索、观察、实践的有利场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本文以苏州某幼儿园为例,对种植区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审视、反思和梳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种植区活动存在盲目随意性较大、为摆设而摆设、不分年龄季节、幼儿的活动停滞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实践,提出了种植区活动的优化路径。
一、种植区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幼儿参与度低
为了解幼儿参与种植区活动的频次及活动内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种植区定点观察记录,记录一周内的进区人数、持续时间及主要的活动内容。观察发现:幼儿一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0分钟左右,而活动的内容集中在看一看、浇一浇水,活动的目的性较低。种植区中较大一部分的观赏性植物幼儿并不认识,且变化小、种类单一,幼儿对其没有探究的兴趣。在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幼儿表现出走马观花的现象,观察的目的性不强。由此可见,幼儿在种植区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尚不足以支撑其学习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融合度低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对种植区缺乏统一规划,种植内容以及种植相关活动显现随意、零散的特点;教师对种植活动的指导也缺乏目的性,幼儿的活动也只有简单的浇水、观察;种植活动的价值没有与幼儿的活动以及经验进行联结,缺少立足于幼儿发展的思考,与幼儿园开展的课程缺少关联。
(三)区域联动度低
许多班级将种植区设置在班级的外面,幼儿在种植区的活动多集中在早晨入园、自由活动、中午吃完饭这几个时间段内,而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种植区仿佛是一个割裂开来的地方,没有与其他区域进行交互联通,其教育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二、种植区活动优化路径探析
(一)赋权幼儿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放手并赋权幼儿。在种植活动前,幼儿可以参与区域的规划设计,让他们交流商讨,最后确定方案并实施调整。幼儿感兴趣的才是他们愿意与之互动的,因此在选择种植植物类别的时候也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幼儿一开始天马行空地设想,经过交流分享、采访资深园丁、网上查阅等途径,不仅了解到不同季节适宜种植的植物,还知道了不同地域适宜种植的植物。因为种植的植物是幼儿感兴趣和自主选择的,所以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到种植区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都增加了。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自主讨论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工具,调查了解各种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种植、养护的过程中,幼儿对工具更加了解,使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参与植物管理的频率也提高了。在活动后,还应给予幼儿更多分享、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分享种植经验及感受。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协作、经验分享,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经验水平大幅提升了。
(二)整合课程
1.基于课程内容规划种植类别
幼儿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开展相关的种植活动,如在进行“找春天”的主题活动时,可以筛选一些春天有代表性的植物开展种植活动,如迎春花、水仙、雏菊等,让幼儿在观察植物变化的过程中感知了解春天的特点。在规划种植种类时要考虑植物的不同类群和不同生长速度,如:小班投放的欣赏类植物不宜太多,应选择根茎叶其中的一个点,特征要直观、明显、典型,果实类多以水果蔬菜为主,种植类宜选择生长变化快、易观察的;而中大班种植类植物,可以选择生长周期稍长的,如丝瓜、牵牛花等植物。
在明确种植种类后,教师和幼儿还应一起对种植区中的各种植物进行价值判断:现有的种植内容哪些是需要保留的,而哪些是需要更替的。根据讨论结果、幼儿现下的兴趣及课程的需要,可将一些变化小的观赏性植物移除,增加新选择的植物。
2.基于关键经验组织种植活动
在开展种植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使其教育价值最大化。我园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三条目标对小、中、大班幼儿种植区的发展指标进行梳理,进而开展与幼儿发展阶段相符的活动。在小班“豆豆成长记”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筛选出贴近他们生活的、易观察和收获的黄豆作为内容,在幼儿原有的土培经验基础上加入水培养植。幼儿分为水培队和土培队进行种植,教师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和好奇点,给他们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豆子成熟后,又引导幼儿探究豆苗要怎么剪、剪到哪里合适,鼓励他们讨论剩下的豆苗要怎么处理。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共情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3.基于种植问题开展生成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追随幼儿兴趣生发探究活动。因此,除了教师的预设活动,我们还要关注种植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的问题,从而生成相关的活动。比如在大班种植大蒜的活动中,幼儿发现同种植物朝阳的明显比背阴的长得快。于是产生了对植物生长条件的探究问题。教师适时开展了大蒜生长要素的科学实验活动,控制变量,设置了五种实验条件,引导幼儿观察其变化和区别,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又如在中班开展的“蒲公英日记”活动中,幼儿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发现了蒲公英,并产生了对蒲公英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教育契机,并结合种植区开展了相关探索活动。教师先对幼儿有关蒲公英的已有经验进行了解,展开头脑风暴关注幼儿的需求。然后组织幼儿进行第二次寻找蒲公英的活动,在寻找的过程中,幼儿对于蒲公英生存条件的相关经验自然地得以丰富。教师还组织开展认识蒲公英的活动,在幼儿观察蒲公英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幼儿的持续性探索,鼓励幼儿用拍照、手工自制、图画表征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问题。教师又根据幼儿的这些问题继续组织活动,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幼儿在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而教师看到幼儿的表现更加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三)建立联系
1.种植活动要有时间的持续性
植物从播种、育苗、发芽、开花、结果、萎缩到死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灵活调整自然角活动安排,保证幼儿的参与时间、参与频次,保证种植活动的持续性。比如:花生播种的时候让幼儿记录下时间,并引导他们根据时间频次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总结其生长规律;在花生生长实验中引导幼儿发现花生发芽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形态变化并用观察展板的形式记录。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种植区活动过程的可视化,帮助幼儿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花生生长历程。在收获花生的阶段,教师组织幼儿观察认识花生的内外部结构特征,讨论花生的食用方式并制作品尝。最后,还可以筛选出一部分花生再次作为种子进行播种,让幼儿在一个持续的种植过程中感知生态循環。
2.种植活动要有空间的拓展性
种植区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要关注它与班级中其他区域的关联。自然角观赏类的植物是美工区幼儿写生的好素材;种植区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吸引幼儿观察、测量、记录,他们可以选择科学区放大镜来观察,用多种测量工具测量植物的生长变化;幼儿可以到语言区把青菜的生长变化表征记录,做一本青菜成长日记。当种植区与班级其他区域融合相通,产生的效应是加倍的。
3.种植活动要有活动的整合性
种植活动应与其他活动内容相融合,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在开展艺术活动时,可以进行手工制作花盆和以“植物”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废旧容器,在美工活动时发放给幼儿,引导幼儿用轻黏土及其他低结构材料塑造、拼贴个性标识和瓶身。在绘画活动中,将自然角的植物作为标本让幼儿观察并写生,引导幼儿发现大自然中的形态美、色彩美,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愫。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测量植物的高度,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并记录,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语言活动中投放植物生长图卡,鼓励幼儿摆图讲述,拓展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组织幼儿在种植区铺设障碍小路,幼儿在小路上进行走、跳、平衡活动,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种植区活动还在继续,对于种植区活动的优化我们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中。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深刻地认识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从幼儿的发展出发,才能真正让种植区成为幼儿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