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及其实践探究
2022-02-21王焯明黄少辉符真瑄
王焯明 黄少辉 符真瑄
为了深化改革技工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党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教学政策,以及切合实际教学,也是目前新时代思想建设的重要课程形式,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及其实践:一是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二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条件;三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为深化改革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制度,响应党十八大以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和各个领域。尤其是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个体系的人才培养之中,提高各个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是各个学校必修的课程,是关乎国家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运动、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等是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也是新时代教育中的主要潮流,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目前体育课程虽然越来越多元化,但存在课程多数集中于对体育技术的重视,以及学生体能测试的检测,没有侧重传递富有奥运精神的体育文化和体育内涵,而这些都是当代育人教育理念之重。技工院校体育课程应要注重“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精神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以及更重视德育和弘扬具有民族优秀文化的体育精神,并且有利于弘扬、发展当代体育文化。技工院校的体育课程并不只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量以及身体上的舒展活动,更是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思政课程与体育结合更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大多数在校学生仍处于心智未成熟的阶段,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教育除了授予一定的知识和方法论外,更应该倾入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便是在提高学生体能之外,还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进行引导,这是更具有前瞻性的“双向”教育。
除此之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体育课程需要同当前的思想文化结合,并且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要将传统的优秀文化与当代文化协调、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达到双向共赢的效果。
2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条件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并不是将思想政治建设和体育课程简单相加的过程,而是将两者紧密结合、互相贯通,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将思政教育理念中的“真善美”,以及价值观导向等元素融入体育课程之中。强调体育教学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等结合,并且是在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之上,融入思政教育,要做到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
此外,关于体育“思政课程”的建设条件,首先要解决如何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接受主体,如果不能让其接受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便不能从根本上实行体育“思政”建设。笔者认为,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成长的阶段,需要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体育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目前所需要的价值导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从根本上真正地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目标的追求,再因材施教,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体育思政课程并非“空中阁楼”,而是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个人内需的课程。由此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与“学”的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对体育思政课程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其次,体育思政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对体育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的熟练掌握。笔者认为体育思政课程不需要额外增加课时量,而是将思想和体育技能融汇教学即可,如此便可减少老师教学的工作量,达到高效的教學效果,也减少了学生的学业量。此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不能长篇理论化、概念化,而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中的事件、生活等联系,通过实例和视频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使用跨栏架、海绵垫等器材设置障碍跨越练习,用雪糕桶、立杆等器材设置为绕杆躲避障碍等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红军在行军中遇到的阻碍。同时将练习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以此拉近学生对课程思想内容的理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避免课程内容的“假、大、空”。
最后,在技工院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的全力支持和协作。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涉及到规范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导向等方面,毋庸置疑能增强对学生思想建设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应要对此类课程进行建设性指导和重视。笔者认为此类课程还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历史、教育理念等方面,探索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我党体育课程思想建设的体系。
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应要将思想价值导向融入具体的案例,并结合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本文将结合红军攻占敌方阵地为背景的投掷,以武术、太极拳为例,展开具体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3.1 投掷
投掷项目是我国曾在奥运会上多次获奖的田径项目,并且这个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爆发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技工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而肌肉的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能,达到健康发育的作用,并且结合红军攻占敌方阵地为训练背景,模拟一个演练场景不仅是增强了体能训练上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在扮演的角色中体验红军行军时的艰辛,有利于弘扬红军顽强抗战的精神,由此让学生自主的融入体育思政课之中,达到更有效率的教学效果。
投掷类运动项目包括多项内容,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主要为铅球和实心球项目。若使用难度较大的投掷项目来进行教学,会增加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危险。笔者认为在实施此类体育项目时,可以减少投掷的难度,以及可以减少铁饼、铅球等工具的重量。如教师带领学生训练铅球的投掷项目,可以将铅球的重量减轻,并且将训练要求降低,课程的技能训练只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即可,不能以运动员训练的标准衡量。此外,教师可以将投掷和穿越障碍结合起来,模拟当年红军战士在突破敌军的重重障碍后攻占敌军阵地的场面,通过场景的模拟和学生的实践,宣传红军艰苦抗战、保家卫国的精神。此项目还可以训练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发展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协作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反应能力。
3.2 武术
武术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目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阶段。我们需要对本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主动认识、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需要弘扬、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而武术便是集合了这些特有的中国元素,是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如霍元甲曾经举办过精武体育会,霍元甲是清末时期著名的爱国人士,他提倡爱国精神,并努力通过武术来弘扬中国精神。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其内涵是“崇和谐、守阴阳、尚会通;德为本、忠为国、善为人;形写神、象尽意、怡养性”,它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和“实现个人之修身、促进社会之和谐、推动国家之兴旺”的功能。若将武术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项目,可以在学习传统武术技能的同时,对本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并且可以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拉近自身与“中国梦”之间的距离,更具有自我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3.3 太极拳
太极拳蕴含了极其深厚的文化精神,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练习太极拳能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练习太极拳需要配合拳法的练习外,还需要注意精、气、神和呼吸等等方面的结合。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关注自身的内在精神,以及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两者之间“天人合一”的和谐。此外,学会打拳可以减缓身体上负担,以此緩解学业所带来压力,可以减少许多学生长期低头玩手机造成身体上的负重。
将太极拳运用于体育思政课中,无疑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感,文化自信也是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是知识普及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手段,学校承担着教育的责任,中华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无疑要从学校教育肇始。体育课思政建设的独特性在于要加强培养人才自我内省、内外兼修的思想道德素养。太极拳蕴含了对天、地、人三者的思考,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也能培养人刚柔并济的韧性,增强对生活困难的抗压能力,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
4 结语
体育课程是各大院校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其切实的了解到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学生将自身的未来发展与国家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育课程与思政建设结合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体育思政课程的建设、实施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但基于目前各个学校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现状,并且课程建设过程遇到教学效果不佳,或难以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等情况。笔者认为当下体育思政课程的建设是响应时代的要求,但面对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困境时,应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思想需要,并将其和思政建设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也要优化体育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师应要利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等来提高教学质量,突破传统教学中过于理论化、概念化的授课方式,应要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将思政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授课内容可以拓展到各个层面,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了解,以及拓宽学生对国家、国际事态的了解,引起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有关的新闻信息,将思政理念自然的融入于学生的生活中。
(作者单位:佛山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