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2022-02-21李仕萍
李仕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有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必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好处,通过安排适合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锻炼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综合素质是判断人才大局的基本依据。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阶段,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享受锻炼的乐趣,提高个人素质。对此,笔者将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出发,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转变课程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教学模式中获得新的课程学习体验。当小学体育教学的重心始终能够聚焦于学生的发展时,他们的身体素质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也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下降的原因及分析
1.1 学校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有关研究显示,小学生每周体重增加0.3磅,进入学校后的3个月增重4磅。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小学生的体质。但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很大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学分和课时较少,限制了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体育活动较少。此外,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小规模体育活动或欣赏度不高的比赛,在校际、年级间、校际运动会、省校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中,都有极少的高水平参赛,其余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比赛。
1.2 小学生的生活是不规律的
偏食、不运动、不注意卫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严重危害健康。现代小学生的日常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也成为制约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其他阶段,小学的课时较少,特别是课余时间较多;另外,学校对小学生体育课的监管不够严格,小学生逃课现象较为普遍,这已成为学生生物钟紊乱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潜在原因。有关研究表明:当代小学生大多乱吃三餐、过度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造成运动时间受到很大限制,这是导致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1.3 家庭对小学生过度优待
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导致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孩子们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克服困难的意愿较低。它们沒有独立、依赖的行为。体育运动是一项需要坚强意志的活动。所以,独生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更无法坚持下去,更无法完成高强度、大范围的体育锻炼。有关研究显示,减少一对兄妹,肥胖率会增加14%,比三个或更多的兄弟姊妹高出60%。当今时代,由于家长的疏忽,导致小学生体育不当行为,在注重智力培养的同时,对儿童应参加的体育活动加以限制,降低了儿童在玩伴不足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它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是主流。父母过分关爱和保护,不愿让孩子吃苦,给小学生过多的物质财富,使小学生吃饱穿暖。造成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最主要的外在因素是家长不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客观上造成了小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天然盲目性。
2 影响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针对上述小学生体育素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分析:
2.1 学校因素
受考试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态度,甚至文化课也经常占用体育课。这不仅减少了小学生的体育机会和时间,而且潜移默化地削弱了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了小学生重学业、轻身体素质的错误观念。除体育之外,校园体育设施落后、体育氛围缺乏也是导致体育热情不足、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2.2 家庭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食物供应日益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高蛋白摄入大幅度增加,谷类食物减少,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目前,小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被家庭宠坏,导致他们任性节食。此外,家长对儿童安全的过度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校园体育教学的手脚,是导致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3 个人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小学生主要的娱乐工具,导致户外运动的减少。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不吃早餐、饮食结构不合理、用眼不科学等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导致体质和视力下降。此外,一些小学生通过不科学的手段减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素质。
3 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有效路径
3.1 优化体育学校教学形式
学校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对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学校首先要重视体育课程,把教师和小学生的体育态度放在首位。其次,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动作和运动技能,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体育特长,在体育课上尽量融入小学生兴趣因素,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以视频、动画的形式,一步一步地为学生讲解体育动作或规则,确保学生练习的安全性,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音乐和游戏元素,如在长跑中为学生播放活泼的流行音乐,在球类训练中结合传球游戏等,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调查学生兴趣的方向,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武术、健美操等内容适当整合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3.2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因为有兴趣可以很快乐地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体育也是如此。只要你对体育感兴趣,你就会喜欢上体育课。你会想在体育课上放松自己,找到你最喜欢的运动来做运动。运动就像玩游戏一样快乐。这就是体育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喜好,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学生们擅长的运动是不同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在体育课上,可以花几分钟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每一节体育课上,老师可以训练他们最喜欢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他们不仅可以学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而且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一种运动技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前都有足够放松的体育锻炼。在慢练的基础上,加强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只有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不断加强对学生体育项目的训练。在不断加强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运动强度和难度。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项目技能才能继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恰当的方法。
3.3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所谓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体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如:举办运动会;在校报上刊登体育新闻或体育福利;以海报、手册等形式宣传健康饮食、科学用眼、科学作息时间等。其次,学校要落实“课外体育”和“课外体育”的理念,即引导小学生在非体育时间和非学校时间坚持体育锻炼。树立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小学生体质质量。例如,为了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除了利用文字媒體进行宣传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趣味体育会,减少运动会中的竞技元素,增加游戏元素,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为了实施“课外体育”,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在早晨跑步。除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还可以督促学生早睡早起,正常吃饭。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日常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在校外坚持体育锻炼,即使没有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陪伴,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4 引导力量教学,增强学生耐力
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核心力量。提高学生的基本肌力,使学生获得更强的耐力和肌肉爆发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运动器材训练,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肌肉纤维,使其不断变得粗壮。在指导学生进行肌肉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训练规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力量,提高学生的爆发力和基础力量。例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无氧运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肌肉含量,使学生能充分锻炼自己的整体肌肉群,特别是上身的整个肌肉组织,以及腰大肌和腹肌的核心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积极锻炼。运用俯卧撑、平板支撑等基本动作锻炼学生整个肌肉组织,有效提高学生核心力量和肌肉耐久性。通过教师的集中训练和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可以有效提高自身肌肉核心力量,以及相应肌群的增厚和强化。学生在锻炼自身肌肉的过程中,可以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坚持提高自身的综合身体素质。
4 结语
素质教育是有效引导小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特长、自主、自主、创造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小学体育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要求、兴趣和爱好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教师应根据需要示范、指导、总结。当前,素质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诸多问题。
本文系甘肃省2020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074。
(作者单位: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