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2022-02-21陈栋梁黄丽娴
陈栋梁 黄丽娴
【摘要】体育运动项目多样,运动效果呈现形式也多样化。但体育运动各项目间又存在很多相通点。而学校体育教育未必能做到面面俱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把握好这些相通点,有针对性地对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在运动项目和运动效果上触类旁通,知一而十”是学校体育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把握好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契机,在适时的运动节点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教育,可以达到运动项目和运动效果触类旁通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体育;发散思维;培养契机
于素梅教授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方面,进而细化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意味着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设置、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以及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育运动技能或单项运动就能解决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了。那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在时间、教师资源、器材受限的情况下,来完成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多样性需求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这一需求,需要学生在体育学习练习过程中能够有辐射、放射、扩散、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发散性思维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多更新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契机,将会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新时代学生体育教育的需求。那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哪些契机呢?
一、促进需求,抓住学生技能提升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态度的对象针对学习活动时,这种态度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1.积极强化,抓住学生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外因培养契机
如果你希望学生表现某种行为,那么就要对這种行为进行强化。在学生体育课堂练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外在动力,构建学生在运动时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外在动机。例如,在田径训练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绳梯”训练。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其能够熟练进行“绳梯”训练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的运动方式可以达到这种训练效果吗?绳梯练习训练的目的是脚步灵活,而“替代绳梯”问题的提出就起到了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外在动机作用。那么,这种外在动机的刺激节点,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契机。
2.建立联系,抓住学生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内因培养契机
内在动机是建立在学习任务本身基础上的动力。体育运动技能的养成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类比,在提高各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将两者联系在一起,通过类比建立各项运动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一个运动项目的提升思考另外一个运动项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在动机。例如,在定向越野训练中,有很多学生持续奔跑的能力很强,但在百米赛和山地赛中的成绩差强人意。归根结底在于定向越野运动项目的特殊性是要求学生有持续奔跑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快速启动的能力,也就是爆发力。这方面的需求,往往是学生不能意识到的。爆发力的提高是基础任务,定向越野运动是载体,而定向越野比赛成绩的提高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内在动机。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说明,让学生明白能够从结果中找到影响结果的本质,这一放射性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在契机。
二、紧扣重点,抓住运动迁移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的健康,在这个原则下,要求安全、技能、特长、趣味的把握。总体而言,虽然运动项目不同,但是各个运动项目对身心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是不变的,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健康。如何抓住这些重点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需要学校体育在运动项目之间形成“迁移”。
1.点面放射,抓住基础训练迁移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在技能学习的初期,练习者的神经处于泛化阶段。在此阶段,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较多地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教师在此阶段应抓住学生对项目好奇心理的契机,进行发散性思维教育,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扩散到提高练习甚至运用练习。例如,在体育训练中少不了力量练习。一个静止的腰部力量练习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提高。但腰部力量如何运用到摔跤实战中?这是一个运动“点到面”的过程,教师抓住这个“点到面”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在不同项目“发力技巧”上能做到融会贯通。
2.巧设扩散,抓住技能训练迁移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当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技能基础之后,重复的动作训练已经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需求。因此,教师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转变技能训练的模式,或提高技能训练的难度等让训练进行“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迁移”前训练和“迁移”后的训练两者对技能需求的区别,从而巩固提高先前的技能训练。比如,在篮球训练中,学生在熟练掌握三步上篮动作之后,如何将三步上篮迁移成三步传球?将投篮迁移成传球,是一个技能的迁移。那么,类比运球是否可以迁移成传球?教师应抓住这种技能训练的“迁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教育,从而让不同技能训练之间达成共鸣,融会贯通。
三、创新存异,找准学生运动技能个性化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创新求异,是学生在运动技能自动化阶段的延展,是学生能够对某项技能的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做到无意识完成后,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或个性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将不同的运动项目类比、升华、拓展、创新,从而形成自我的运动技巧风格。教师应抓住学生运动技能个性化的过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一专多长的教学效果。
1.举一反三,把握学生创新拓展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具有抓住不同项目之间共同点的能力,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跳高”和“跳远”都有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动作,跳高比跳远多了一个过竿环节,但其本质特征并不是过竿,而是起跳速度和垂直向上的距离。那么,“联通”到投掷类的项目,投掷的初始速度、出手角度、助跑距离和跳远跳高又有什么联系?教师应抓住项目之间的类比与创新,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多种运动项目融会贯通的目的。
2.个性异存,把握学生个性化发展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
在体育课堂中,每位学生对各项运动的感知、行为和态度不同。因此,在学习中,每位学生对各项运动训练学习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最终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高手打板上篮,有的学生喜欢低手挑球上篮。因此,在一定的练习项目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异存化发展,鼓励学生思维的“异存”性。这种个性的“异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个性异存化发展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从而达到同一运动效果不同呈现过程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应该抓住技能提升、项目迁移、个性化发展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契机。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练习过程中运用辐射、放射、扩散、创新、求异的发散性思维,将不同训练学习阶段的运动项目、运动技巧、运动效果等相互融合、迁移、类比、创新、个性化,从而达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多项运动融会贯通的效果。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