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背景下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2022-02-20陈明霞王丽吴奇杨嘉嵋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纪念馆四川红色

陈明霞 王丽 吴奇 杨嘉嵋

四川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区域,在长期的革命历程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独特、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据调查显示,长久以来公众对四川红色文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在及时性、广泛性、深刻性、高端性等维度还存在不足。随着新兴数字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四川红色文化传播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用好数字技术、讲好红色故事,对其有效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一、四川省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现状研究

近年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交互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化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领域中重要的新兴传播方式,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褒扬。数字化传播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集合了语言、文字、声像等信息的多种交换功能,通过网络将数据、图文、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息等进行组合互动的新的传播形式。数字化传播功能相对强大——如全息投影技术可让人获得近乎真人演示的感受,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体验红色文化的风采。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进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效果。

(一)建立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信息资源库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内容生动、形式多元、价值重大,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贯穿四川全境,且存在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伟人故居、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革命陈列馆、原始文件、图片、音频视频、书籍剧目等红色文艺作品,如《川陕忠魂》《红色歌谣》《巴山女红军》《红色记忆耀通江》等。此外,四川红色文化内容真实生动,除了大量静态的图文、音视频、文物、武器等,还有很多健在的四川老红军等“活历史”,如巴中平昌县105岁的高龄老红军杜国榜,尤能歌唱长征行军歌,并长篇口述了其14岁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参加抗日战争、历经三大战役的“红色激情岁月”。宣汉县95岁的老红军陈大国多次生动还原了红三十三军在峰城、通江等地惨烈的战斗场景。另外对“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采集了200多位三线建设当事人的口述历史,并征集可移动文物达到2000多件(套),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数字档案。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的文件,随后四川组织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收集整理。截至2021年底,已获得近2.5万份较高质量的数字化素材,为后期修复工作做足准备。另外,汶川地震遗址也采用了数字化动态收集与保护举措:2011年,四川发布《关于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及地震文物征集项目可行性研究陈述的批复》,拉开了汶川地震遗址数字化收集保护的序幕。迄今为止,遗迹的数字化收集保护遗址有4个,采取废墟3D模型、数字照片、数字视频、三维扫描数据源、矢量电子地图等技术,收集数字化信息近2000条。

四川省结合国内外既有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技能,运用文字编辑、图像处理、音效处理、VR等技术,就数字信息的模糊化、老化、霉化、缺失化等问题,实施了扫描件色彩处理、高清画质、图像重构、划痕修复、声音修补、高清音效、声画合成、三维数字模型建构等举措,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如将邓小平、朱德、陈毅等伟人的音容笑貌高清化、立体化、动态化;将旺苍红军城里“红军剧团”多个老化霉化的“话剧剧本”修复到完整清晰;利用高清音效技术,将1949年陈毅在上海用四川话宣布《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音频修复完好;采用Sketch Up和3D MAX三维软件,精准建构“建川博物馆”三维数字模型;运用AI、VR、3D影像等将实体纪念馆、展览馆变成集“声光电”于一身的虚拟现实互动场景,增强原始资料的“实度”和“活度”。四川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库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管理,有效解决时空、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数字化传播。

(二)开发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创意类产品

深度挖掘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与之相关的数字化创意类产业,是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

着力打造“数字红色动漫”产品。2019年儿童节,四川省图书馆开展了“红色文化动漫系列 四川革命英烈故事展播活动”,采用3D数字技术生动地讲述了王右木、吴玉章、黄继光、李鸣珂、彭龙伯等四川革命英烈的故事,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当月,遂宁市推出数字动漫《纪念旷继勋蓬溪起义90周年》,以“萌萌哒”二次元风格阐释了建立四川首个县苏维埃政府的旷继勋领导蓬溪起义的故事,点击量超2万次。2021年7月,松潘县通过数字动漫《铭记革命基因 传扬红色文化》,展示了红军长征3次途经松潘、2次重要会议、5次激烈战斗的重要历史事件,助推社会公众熟悉掌握四川红色文化内涵,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怀。

其次,打造四川红色文旅IP,着力品牌传播。2021年4月,“伟人将帅故里行 川渝联线”品牌活动推出,实现了红色文旅IP的进一步聚焦深化。两地加强“互联网+”宣传攻势,每年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公众,免费体验红色研学交流,并进一步加强红色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多元化营销特色数字红色文创产品。2012年6月,广安市委联合深圳市委、保利剧院等,制作了大型多媒体话剧《小平您好》,该剧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用艺术手法诠释了邓小平南方谈话旋风,特区崛起、开发、繁荣等关键时态,并呈现出“小平您好”横幅、邓小平深入实地视察的视频、邓小平重要讲话的文字稿等,相比传统话剧,给予了受众更加真实、立体、独特的艺术熏陶。在《小平您好》的成功基础上,2021年5月,朱德故居纪念馆联合四川歌舞剧院打造了数字舞台剧《咱们的总司令》,采用数字调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控技术、射频识别追踪技术、多感官设备等,伟人形象既情深意切,又真实生动。除了伟人将帅红色文化IP,四川还开发出核武器研制奠基人临危受命、全身心奉献的独特红色文化IP,2019年4月,在绵阳上演的歌颂邓稼先、于敏、王淦昌、陈能宽、程开甲等核武器研制科学家英雄事迹的数字话剧《国魂》,采用了“声光电”多媒体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真实细腻地再现了历史深处那段“红云冲天照九霄”的惊世传奇。

(三)实现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平台立体化传播

在当前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四川红色文化运用先进技术,实现在网站、“两微一端”、数字阅读平台、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平台矩阵的立体化传播。本文以网站、短视频平台为主要考察对象,截取其自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3月5日与四川红色文化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四川省各级政府网站中发布的与“四川红色文化”密切相关的网络信息,为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四川省政府官网、成都市政府官网、广安市政府官网、泸州市政府官网等60个网站上,与四川红色文化相关信息达到近4000条;标题和内容关键词主要包括“红色经典”“红色人物”“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教育”“红色研学旅游”“红色文化党课”“红色文化名片”“红色文旅”等,主要传播形式为文字+图片+网络链接。

在“抖音”平台上,四川省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在四川红色人物诞辰、纪念日、党史学习、地方宣传、红色文化活动等时间节点上发布了大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视频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考察时间范围内,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青团成都市委、共青团广安市委、共青团阿坝州委、洪雅县组织部、金川县司法局等共发布此类视频信息近6000条。

二、四川省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典型分析

本文以“四川党史党性教育十大基地”为例,分析四川省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从2019年开始,四川省利用丰富多元、生动精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感召下,着力打造了“四川党史党性教育十大基地”(以下简称“十大基地”),包括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邓小平纪念馆、长征干部学院、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丁佑君烈士纪念馆、通江县毛浴古镇、郭沫若故居等知名红色文化诞生地。

在“十大基地”的数字化打造、数字化传播中,主要发展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运用数字技术增强传统纪念馆传播效度

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多为在玻璃橱窗中展示珍贵历史实物、手稿、图片或播放视频等资料,但参观者很难深刻感受到实物背后的枪林弹雨、刀光血影和厚重的历史内涵。四川运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展馆、红色旧址进行个性化处理,充分挖掘其独特的军事、政治、文化、历史价值,令红色文化从“扁平、单薄”转向“立体、丰满”,从而实现精准的个性化传播。2020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采用“声、光、电”营造震撼的视听效果,运用多媒体影视技术、巨幕投影技术、多点触控技术不断丰富展示形式,加强受众的现场感、融入感和互动感。有参观者留言:“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那个激情的红色年代!”汶川地震遗址纪念馆也采用数字技术建成全国首座数字化“5·12”抗震救灾纪念馆,在体验厅内设置了360度无死角的环幕4D立体网络电视,参观者可在这里真实体验到震前、震中、震后的感受。有参观者体验后留言: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地震时的地动山摇,时间的长短和当时是一样的。

(二)运用数字技术开展体验式精品教学

四川省采用省上统筹选派,各地自主培养的方式建立、建强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师资库。省级层面从科研机构、省市党校、党史研究室、高校中遴选50名教师,每个基地培养10名专业教师和讲解员,形成150余人的高质量专业师资库。长征干部学院形成《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等11堂课程,四渡赤水干部学院打造“重走长征路”等体验活动,汶川大地震博物馆组织学员合唱《歌唱祖国》。“十大基地”已形成90多个现场教育点和13门精品课,包括《改革开放中的小平同志》《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等,创新应用AI技术及VR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开展实景体验、学习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学员佩戴上虚拟设备后,手握控制器即进入虚拟场景,进而逐渐沉浸在虚拟场景之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产生真实的革命、战争、建设活动感受。

(三)运用数字技术建立线上纪念馆

为让四川红色文化突破线下参观时空、安全等因素的限制,2013年5月,成都市党史研究室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红色文化线上展览馆,该馆共有7个专题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在成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成都上世纪90年代时期、抗震救灾时期和英烈广场、红色记录等7个专题馆,采用360度VR全景技术,以虚拟空间为载体,陈列着大量虚拟文物,包括成都战役、红军长征邛崃、天府广场毛主席像等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参观者可点击浏览、旋转、反转,全方位观赏虚拟文物。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四川红色文化,2017年3月,成都市文明办、成都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成都市烈士纪念馆以“十大基地”资料为基础,与百度百科合作,建立了线上纪念馆——《网上革命纪念馆·成都》,设立了“成都市烈士纪念馆”“历史回顾”“革命先烈”“逐梦未来”等栏目,生动详尽地展示了成都市烈士纪念馆的内外全貌,不同时期涌现的重要四川革命事件和四川革命人物深深打动了参观者,3D技术、VR技术、云技术等使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活起来、火起来”,如受众可用鼠标点击进入网上纪念馆,点亮红星,红色人物走出历史星河,呈现出革命时期的形象;通过3D技术实现360°旋转观看烈士纪念馆、人物、故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真实的革命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参观感受。线上纪念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下参观的限制,进一步推动了四川红色文化传播的效度。

(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现场连线与时空互动

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紧密结合数字技术等,以数字直播、云互动等多种方式与多地实现现场连线和时空互动,将四川红色文化主动输出至全国各地,提升传播的覆盖面、深刻度和美誉度。2021年5月,广安的红色文化互动课程通过5G+VR技术,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的“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公园实现了现场连线和时空互动——当天,该区60余名党员干部在雕塑公园举行“鉴往知来、重温初心”主题党日活动,进入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中,仿佛与伟人故里进行亲密接触,亲自进入纪念馆参观、赏析邓小平在革命、建设、改革工作中留下的文图、音视频资料,进一步提升了四川红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效度和动力。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笔者202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四川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调查显示,四川高校大学生对四川红色文化(主要人物、事件、基地)的认知率达到59.4%;85.8%的大学生对四川红色文化“感兴趣或很感兴趣”;93.7%的大学生认为四川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很有价值”;有73.8%的大学生会“奋力阻止”破坏红色革命遗址行为;94.8%的大学生“愿意或非常愿意”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见,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在青睐数字媒体的青年群体中颇见成效,值得进一步提升传播效度。

三、四川省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问题及策略

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运用了多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数字技术在四川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的效力,也关系着其负面作用是否能够得到遏制或消除。

(一)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问题

1.数字化传播形式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运用数字动漫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四川创作了零星几部以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为主题的单本动漫,虽然在本地有一定传播效果,但在全国并未获得理想的收视反馈。调查显示,以数字动漫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广受社会青少年群体喜爱,是国内各省高度关注的重要传播形式。2021年10月,江西省兴国县政府联合“功夫动漫”打造的3D动漫《长征先锋》正式上线,该动漫以长征为背景,立足红军小分队的先锋侦查和特种作战,悬疑的故事、艰苦的战争、机勇的精神,再加上富有特色的江西红色文化,赢得了受众的高度好评和追捧。

2.数字化传播趣味性和交互性不足

因对四川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尚不够深刻,导致传播时的表达形式多采用“线性的平铺直叙”方式,很少采用更为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完成表达。过于注重形式,过量复制、模仿生产同一革命素材,内容重复雷同,容易导致受众审美疲劳。如抖音里关于“强渡大渡河”的多个视频,标题、结构、图文、解说基本雷同,没能真正发挥数字化传播的价值。另外,微博、微信里传播的红色文化,博主对评论的互动性反馈较少,未能形成引导、引热红色文化话题的趋势。

3.数字化的实体应用有待普及

四川有关红色文化的实体纪念馆、博物馆里,只有不到30%的实体馆全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大部分实体馆或采取静态陈列方式,或应用数字化技术不到位、不全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数字化理念的单一、数字化人才的缺乏、数字化经费的紧张有密切关系,需要决策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方面予以重视。

(二)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

1.增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精准度

依托大数据技术的覆盖面和精准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探测青年群体在数字媒体上关于四川红色文化的点击量、关注度、参与性的差异,还可借鉴国外纪念馆、博物馆经验,通过精密的数字传感器收集参观者们的停留时间、面部表情甚至评论话语等,利用数据分析建立预测性模型,多元化立体化分析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感召影响力,为制定新的传播策略奠定基础;采用质化和量化方式,分析四川红色文化对不同年龄、地域、文化程度的青年群体的影响差异,寻找深层次原因,提升前者对后者传播的影响高度、力度和深度。

2.充分利用四川数字动漫优势

应用流行、时尚、活泼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增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2005年四川成为国内第二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200多家动漫游戏企业、近4万名动漫人才集聚成都。四川出品的《鞋》《佳人》《哪吒之魔童降世》《星系宝贝》等屡获国内外大奖,在国际动漫市场上已形成品牌效应。四川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数字动漫优势,结合“伟人将帅故里”的重要红色文化IP,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辅以现代影视元素,争取在短时间内开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向国内国际轻松输出独具特色的四川红色文化。

3.开发红色文化的数字文创产品

红色文化中的文创产品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挖掘、释放、提升红色文化的资源潜能,对于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助力。如借助数字技术的前沿助力,深入挖掘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如可以“飞夺泸定桥”为文化主题IP,研制相关的红色桌游、手游,让游戏者置身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红色元素中,在游戏过程中对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认同和喜爱,激发青年群体的爱国热情与大国理性,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再如,以伟人故居、将帅纪念馆为原型,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仿真模型或文创设计;以红色故事为原型,开发一系列衍生文创产品,如“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群像、“红色江姐”的系列周边等等。另外,数字文创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也可为红色文化传播增添助力——如在数字媒体上打造“红色文创产品交易平台”,在红色文化景点开柜销售数字衍生品等等。

一言以蔽之,四川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效果,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深挖历史内涵,拓展文化视野,借鉴成功范例,弘扬独特韵味。

新闻漫画《社会救助标准再提高》 程硕/作(新华社发)

猜你喜欢

纪念馆四川红色
A gift I treasure
萧军纪念馆
红色是什么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红色在哪里?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追忆红色浪漫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