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拉圭南极阿蒂加斯站现状与中乌南极合作

2022-02-20李学峰吴姗姗张祥国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乌乌拉圭科考

李学峰 岳 奇 吴姗姗 张祥国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

1 研究背景

凭借着地缘优势,毗邻南极大陆的南美国家在南极事务的国际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阿根廷、智利是南极治理的传统强国,是7个南极主权声索国之二,是12个《南极条约》原始缔约国的南美代表。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Ushuaia)是通往南极大陆的“门户城市”。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为我国南极科考活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其中部分南极长城站考察队员,就是经由蓬塔阿雷纳斯抵达长城站的。

乌拉圭虽然不是南极主权声索国,也未能成为《南极条约》原始缔约国,但也于1985年加入《南极条约》,成为第一批《南极条约》缔约国,并在南极最高的决策平台,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同时,乌拉圭也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SCAR)、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uncil of Managers of National Antarctic Programs,COMNAP)以及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等南极重要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试图在南极舞台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1]。乌拉圭与中国一直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南极问题的国际立场上与中国也有许多共识,这为未来进一步加深中乌南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中国长城站与乌拉圭阿蒂加斯站同位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日常的科研与后勤交流合作紧密,为进一步拓宽中乌南极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对乌拉圭南极阿蒂加斯科学考察站(Artigas Station)基本情况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南极现实状况的认知;总结中乌合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为未来在南极开展务实合作提供政策保障;研判中乌南极合作的战略意义,可为我国拓宽“南极朋友圈”,提升南极治理话语权与影响力带来积极影响。

2 乌拉圭南极阿蒂加斯科考站概述

2.1 地理位置

乌拉圭在南极半岛地区建有常年考察站阿蒂加斯科学考察站。阿蒂加斯站的日常运行与维护是由乌拉圭南极研究所(Uruguayan Antarctic Institute)直接负责,顶层设计与管理是交由乌拉圭国防部、外交部和教育文化和旅游部代表组成的部级理事会负责[2]。

阿蒂加斯站(62°11′ 4′ S;58°51′ 7′ W)位于乔治王岛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菲尔德斯半岛是此地区最大的无冰区,气候相对温和,受到海洋气候的显著影响。该考察站是距离科林斯冰川(Collins Glacier)最近的科考站,建在全新世(Holocene)隆起的海滩上,海滩上都是卵石大小的圆形石头[3]。阿蒂加斯站建于1984年12月22日,占地约24 000 m3,拥有11座建筑物,度夏工作人员最多可容纳65人,越冬平均容纳9人[4]。考察站主要建筑物为宿舍楼、餐厅楼与发电机和油箱所在的综合服务区。为了储存废水和生活污水,服务区内设有8个化粪池和1个油罐,还有1个最近经过改造的燃料储存区(以新的不锈钢燃料箱取代了旧的铁制燃料箱,以防止燃料泄漏)。在周边地区,有3个水生生态系统,分别为湖泊、融水溪流与麦克斯维尔湾(Maxwell Bay)的海岸带区域。来自冰川湖的3条融水流穿过阿蒂加斯站地区。乌努盖湖(Uruguay Lake)是阿蒂加斯站的淡水源,是一个69 781 m3的混合湖,距离科林斯冰川624 m。麦克斯维尔湾是重要的航行区域,为科考站提供补给、人员,执行海上搜救、旅游、检查等任务。

1968—1994年间,各国在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共建立了6个科学考察站,除了乌拉圭阿蒂加斯站,还有智利胡里奥·埃斯库德罗教授站、智利南极海洋站、智利弗雷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与中国长城站。这些科学考察站成为南极半岛重要的后勤中心(如表1)。

表1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科学考察站

2.2 研究活动

阿蒂加斯站的主要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冰川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其中,冰川学研究范围集中在乔治王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目的是揭示人类活动及其带来的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个项目是在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研究框架内,目前正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执行。大气科学主要研究南极穆斯堡尔光谱仪系统所使用的金属大气效应校准,用来识别站上电离层实验室产品安装与运行的大气腐蚀情况。根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与《南极条约》的目标,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菲尔德斯湾沿海水域物理和化学变量的比较研究与德雷克海峡南极辐合带极锋海洋气象的观测。地球科学研究同样是基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研究项目(SCAR_EPOCH &GIANT),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学研究。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南极磷虾的血管和脂质特征,通过将磷虾添加到兔子的饮食中,改善胶原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在乔治国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利文斯顿岛(Livingston Island)、纳尔逊岛(Nelson Island)等区域进行鸟类学观测;在南设得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s)对企鹅种群进行行为学研究。阿蒂加斯站的科考活动严格遵守《南极条约》体系所规定的所有协议与管理制度,不仅关注南极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还制定了持续的环境监测方案,分析南极活动的影响评估,以有效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

3 中乌合作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乌拉圭最大的贸易伙伴,在2018年中乌建交30周年之际,乌拉圭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贸易协定的南方共同市场国家[5]。凭借地区商业枢纽的国家优势和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角色,乌拉圭成为通往南方共同市场和拉丁美洲的门户。乌拉圭一直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并在多边主义合作、经济一体化方面与中国有诸多共识。中国则为乌拉圭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

2016年10月18日,中乌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在经贸、文化、教育、工业、农业、林业、能源、海关、质检、南极、旅游、国防、体育等领域签署合作协议,以深化和拓展两国各领域互利友好合作,共同谱写双边关系新篇章[6]。其中在南极合作领域,双方表示愿在《南极条约》体系内加强南极科考和后勤合作。会议期间,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乌拉圭东岸共和国政府关于南极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边合作文件,规定要交换南极科学技术领域有关项目、科技发展和研究成果的数据信息,开展诸如互派科技人员和专家等形式多样的南极交流活动,联合开展南极科考。

2016年12月29日,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京会见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乌在海洋环保、海洋科研及极地考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达成共识[7]。王宏指出,中乌双方在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后勤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希望双方继续加强磋商和协作,增进在南极事务方面的共识,共同谱写在《南极条约》框架下友好合作的新篇章。费尔南多表示,乌拉圭正将发展目标逐渐转向海洋,然而自身海洋管理能力仍显不足,双方可进一步加强磋商,形成共识,以推动中乌两国适时签订海洋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中乌两国在南极科学考察、海洋环保及海洋科研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

2017年1月19日,中国驻乌拉圭大使董晓军陪同乌南极考察团访问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陈波向乌考察团介绍了长城站以及科研等情况,并带团考察了有关工作室和设施[8]。双方表示愿进一步加强在科研及后勤补给等领域的友好合作。

2017年8月,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表示科技合作将成为中乌合作战略重点,未来与中国在南极科考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科学合作[9]。中国在南极的长城科考站与乌拉圭的科考站相距不远,两国的科学家不仅可以作为邻居互相往来,今后在更多的科学考察项目上还可以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综上,我国与乌拉圭在南极合作问题上已达成初步共识,也期望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南极科学考察领域的交流合作。然而,目前中乌双方还缺乏在南极领域的务实合作。下一步,中乌双方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科研、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积极展开合作,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实落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 中乌南极合作的意义及合作路径

4.1 战略意义

南极的和平稳定是衡量一切南极活动的准绳,是一切南极活动的根本宗旨。南极科学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交流一直是南极国际治理的“主旋律”,只要《南极条约》体系依旧稳定,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改变。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成为我国参与南极治理的根本遵循。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环境友好、治理公正的南极,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是南极国际治理的大国与强国,阿根廷、智利也在第一梯队。中国和乌拉圭若想在南极治理上有所突破,就要找准定位、目标与切入口。南极国际合作就为中乌双方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路径,能加快实现双方成为南极治理强国的目标。中乌双方可通过南极合作,弥补自身实力缺陷、强化南极实质存在、维护南极利益。在南极事务上,避免陷入目前我国孤军奋战、四面受敌的战略困境,与乌方一道,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南极秩序,打造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乌南极合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4.2 合作路径

4.2.1 共建南极研究中心与保障基地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乌南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与乌拉圭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乌拉圭急需来自中国的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巩固其南极地位,中方也在多种渠道表达了这方面的意愿。我国与南极大陆相距甚远,主要南极活动只能通过一年一次的科考船和有限的飞机航次运送人员,乌拉圭地理位置优越,共建南极研究中心与保障基地,可弥补我国在科学考察、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为我国开展南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4.2.2 开展中乌联合科学考察

南极科学研究是提升南极治理影响力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中乌联合科学考察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应通过开展冰川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联合科学考察,加强学术层面交流,共享科学数据信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增强我国国家综合南极科考实力拓宽渠道。

4.2.3 打造坚固的中乌南极伙伴关系

在南极治理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亟须扩大“南极朋友圈”。南美国家因其独特定位,可成为我国重要的合作与发展对象。未来,中乌双方将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协调统一立场,照顾彼此关切,在南极环境保护和其他重点领域上共同发声,联合提交工作文件,打造坚固的中乌南极伙伴关系。

5 结语

南极国际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新空间,南极军事、资源、环境、科研价值愈加凸显。中国、乌拉圭作为《南极条约》缔约国,SCAR、COMNAP、CCAMLR等国际组织成员国,在南极问题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仍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阿根廷与智利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未来,中乌双方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实现突破,跻身南极治理“第一集团”。基于中乌双方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共同的目标追求,两国可以通过共建南极研究中心与保障基地、开展中乌联合科学考察、在南极环境保护和其他重点领域上共同发声等路径,打造坚固的中乌南极伙伴关系,维护自身南极利益的同时,也为南极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乌乌拉圭科考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浅谈中乌两国钢琴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
乌拉圭暂停对台免签
透过数据看乌拉圭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