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十三五时期粮食生产概况及生产建议
2022-02-20杜志华赖昌兰何建栋
杜志华, 赖昌兰, 吕 梅, 何建栋
(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 贵州 兴义 562400)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粮食安全是稳定之基、发展之本、和谐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有序开展,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基础。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增多,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守好守牢黔西南的“天下粮仓”。为黔西南州粮食生产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参考,全面总结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地粮食生产形势,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思路,对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工作提出建议。
1 十三五时期粮食发展情况
1.1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平稳
十三五期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所变化,但总体平稳,粮食总产量平均为97.08万t。其中,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25.35万hm2,总产量103.53万t;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25.81万hm2,总产量106.39万t;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25.46万hm2,总产量104.72万t;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21.06万hm2,总产量89.25万t;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19.74万hm2,总产量81.5万t(表1)。
表1 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1.2 粮食产业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统筹国家、省级粮油发展资金19 559万元支持薏仁米、茶籽油等特色粮油发展,兴仁薏仁米原粮收购均价同比提升28%,获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发明专利78项,改造提升加工线16条,薏仁精米、精油、食速溶粉等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拓展,兴仁成为“国家级出口薏仁质量安全示范区”“贵州省军粮供应薏仁生产基地”。支持建设9个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覆盖全州粮食生产面积0.2万hm2,减少粮食产后损失0.18万t/年,有效提升了粮食质量、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有力助推了全州特色粮油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迈进。全州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从2016年的8家增加到23家,其中,薏仁米加工企业15家、大米加工企业6家、酿酒企业1家、面粉加工企业1家,粮食加工量达41.5万t,粮食经济总产值达6.92亿元。
2 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增多,必须持续强化压实主体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切实筑牢黔西南州粮食安全的保障线。
2.1 粮食安全必须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从国际形势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形势看,随着人口刚性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从生产形势看,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牢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势头凸显,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加大。从需求形势看,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随着生猪生产逐步恢复,饲用玉米消费将进入新一轮上升期。从流通形势看,粮食生产将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将进一步增加,粮食市场波动风险依然存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该背景下,黔西南州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2.2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粮食产能提升困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城镇建设、产业调整与粮食争地矛盾不可避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粗放化、耕地弱质化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同时,黔西南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突出,粮食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全州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加之矿产的开发、城镇的扩张、工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等,也不同程度影响了耕地质量,粮食产能提升遭遇瓶颈制约。
2.3 粮食刚性需求不断加大、外购粮食数量呈增长趋势
从开展供需平衡调查以来,黔西南州粮食供给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粮食外购数量逐年增大。全州总人口呈刚性增加,2017年全州总人口360.61万人、2018年365.17万人、2019年368.81万人,增速为1.26%、0.99%。产消缺口逐年增大,缺口部分均为外购,粮食省外购进2017年21.77万t,2018年35.61万t,2019年47.06万t,逐年增加幅度为63.4%、32%。
2.4 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州优质稻发展不理想,甚至萎缩,地方特色粮油品牌效应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有待提升;粮油企业规模不大、实力弱,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创税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粮食生产、仓储、购销、加工等环节还处于分割状态,企业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3 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方向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抓手,全面落实落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地方特色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
3.2 基本原则
坚持高点站位,高点推动,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把握好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外“六对关系”,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的最新决策部署,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切实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安全。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决策,切实稳定粮食播面,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全面加强储备体系建设,全力支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消除黔西南州粮食安全的制约瓶颈,坚决守好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3.3 主要目标
落实好耕地地力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实施藏粮于地,深化“两区”划定成果,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hm2以上;加快推进粮食绿色增产综合技术应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万hm2以上,确保粮食年产量82万t以上。
3.4 主要措施
3.4.1 着力强化耕地保护和治理,坚守耕地红线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为重点,将全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规划分区,落实到图斑地块,落实到每个农户,实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系统保护相统筹。
一是加强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和引导,对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和占用。全面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利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得以设施农用地为名建设休闲旅游、仓储厂房等设施,不得对耕作层造成破坏。
二是坚持补建结合。落实质量兴农战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各地实际,组织开展零星分散耕地的整合归并、提质改造等工作,建设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各县(市、新区)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的1%。应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整备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逐步将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三是强化统筹衔接。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各类规划衔接。协同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过程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工作中,要与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充分衔接,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
四是严格动态监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主体责任,健全管控性、建设性和激励性保护政策,完善监管考核制度,压实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建立永久基本农田监测监管系统,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更新机制,加强土地督察、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乱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形成保护有力、建设有效、管理有序的永久基本农田监管格局。
3.4.2 深入推进耕地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耕地污染源头防治。采取耕地土壤修复、调整种植结构、划定粮食生产禁止区等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源监管,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从源头防治粮食污染。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健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大力推广高效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生产生活废弃物。鼓励和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和定点屠宰企业采取无害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沼渣沼液还田、制造有机肥等有效措施,对畜禽粪便、畜禽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是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管控。深入开展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排查,建立动态台账清单进行管理;继续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的排查管控。严厉打击向耕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耕地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严格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污染、谁治理,谁监管、谁监督”的原则,加强污染治理。加强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系统,健全耕地质量等级信息档案,动态管理耕地质量等级信息,运用大数据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实行信息共享,至少每年开展一次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统筹国家和省级耕地污染防治方面的项目资金,推进耕地保护和安全利用。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公众耕地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参与耕地污染防治工作。
3.4.3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用好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以坝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优先在粮食主要种植区域建设高标准粮田,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耕地质量等级不降。
二是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水高效、建管并重的原则,在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四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实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建设模式,整合实施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扶贫、烟草等部门涉及的农田水利项目,加快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和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建设,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在有条件地区配套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4.4 全面稳定粮食生产播面 把粮食生产作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以空前的力度、超常规的措施,牢牢守住有效遏制粮田非粮化、农地非粮化的底线,确立年度粮食种植面积底线,全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下降、产量不减少,千方百计抓实粮食生产,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决策落到实处。
一是打好抛荒地歼灭战。把抛荒地恢复种植作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坚决打好抛荒地歼灭战,实现应种尽种、种满种尽,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严格落实种粮补贴。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成果,坚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的责任相挂钩,严格按照谁种粮谁享受补贴的政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4.5 优化粮油品种种植结构 一是加快调优水稻种植结构。以兴义市、安龙县为中心,兴仁市、贞丰县为重点培育区域,册亨县、望谟县、晴隆县、普安县为辐射带动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优质水稻,实现全州优质稻种植面积4.67万hm2,平均单产不低于500 kg/667m2,总产35万t,稻谷原料总产值达14亿元。同时,在水稻坝区主推绿色“稻+”,深入开展稻+菜+菜、稻+渔、稻+油等种植模式,适宜区域推广双季鲜食玉米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水稻生产由传统基本口粮型向现代精品功能型转型。
二是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稳定小麦4万hm2、油菜4.33万hm2、豆类1万hm2和薯类1.67万hm2种植面积,减少低效籽粒玉米的种植,提高优质特色杂粮种植,重点建设以兴仁市为中心,辐射晴隆、义龙、普安、安龙等县(新区)的4.67万hm2优质薏仁米生产基地;建设以贞丰县为中心的0.13万hm2优质糯稻生产基地;建设覆盖贞丰、安龙为主体的1万hm2优质高粱生产基地。
3.4.6 加大粮食生产主推技术推广应用 一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深入开展粮食绿色增产增效项目,推广高产稳产、品质好、抗性强、耐贮藏、产销对路、适宜机械作业的粮油优良品种,加快推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突出抓好绿色稻+、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示范、薏苡种子包衣技术、薏苡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高粱育苗移栽技术的示范推广,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促使粮食生产从“扩大面积、增加总产”转变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来。
二是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围绕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防预报、有害生物和病虫害防控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广循环农业技术,大力推进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集成推广绿色生态、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制度创新示范。支持粮食生产主体申请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大幅提高项目区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三是支持粮食企业科技创新。加大资金、项目、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粮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提升粮食加工业整体技术、工艺、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产业联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粮食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粮食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粮食智能工厂、智能仓储、智能烘干等应用示范。鼓励“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争创“中国好粮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黔西南粮油名牌产品。
四是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农机要先行。推广良种良法,扶持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鼓励水稻集中育秧,开展水稻机插和机收。支持水稻代育代插、代耕代种等托管服务,逐步推进粮食生产机耕、机播、机收一条龙。鼓励农民有效利用购机补贴政策购买先进适用、符合山地特点的农机具。全州小麦、水稻、玉米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年提高1%以上。
3.4.7 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 一是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引导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粮食产业联合体。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粮食企业、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户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减损降耗;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食生产者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粮食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的收益。
三是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收割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探索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粮食生产经营服务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粮食领域公益性服务,积极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农户提供农机、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3.4.8 打造粮食高质量发展示范 聚焦“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品质、改善营养、绿色有机”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优质粮油产业实现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化发展。打造以兴仁、晴隆为主的薏仁米产业集群。
一是推进优粮优产,优粮优购。大力推进薏米种源良种化、种植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并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实现绿色、有机薏仁基地2.671万hm2以上。大力发展薏米订单式、合作式、托管式等新型生产模式,引导薏米加工企业与薏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新型薏米生产种植基地达2.671万hm2以上,稳定薏米价格;进一步完善薏仁米毛谷市场指导价收购机制,利用行政、市场、经济手段,保障薏农收益,稳定薏米生产。
二是推进优粮优储。利用好黔西南薏米仓储管理公司和储备粮优化品种结构机遇,以政策性收储货款和“仓单质押”等方式,破解薏农“卖粮难”等问题,推广运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满足日烘干能力在0.1万t以上,减少薏米产后损失,提升薏米存储品质。
三是推进优粮优加。坚持走“标准引领”“以质取胜”之路,引导薏仁米企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产品研发。
四是推进优粮优销。坚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跨区域打造过硬的区域型公共品牌,全面完善区域型公共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提升黔西南薏米品牌效应;争取建设黔西南特色粮油交易中心和兴仁市薏仁米国际交易中心,打造集粮食交易、物流运输、质量检验、数据分析、线上交易、线下服务体系为一体的特色粮油交易平台。抢抓全国粮食展销会、黔货出山、黔货进军营等机遇,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销售相配套、传统经营模式与新型经营模式相融合,持续唱响黔西南薏米“好声音”,讲好黔西南薏米“好故事”,实现薏仁米综合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真正将黔西南打造成薏米进军营的核心供应基地、薏米“产购储加销研”一体化集聚区、全国乃至国际薏米物流交易集散地,以薏米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示范州。
五是打造贞丰为主糯食熟食产业集群。依托贞丰“中国糯食之乡”地理标志,在贞丰建设年产2.5万t以糯食熟食产业为主,涵盖多种杂粮加工的综合糯食熟食加工产业园区,优化糯食熟食产业链,不断提升价值链。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培育壮大“贞丰一品”“熊大妈”“绿宇饵块粑”等糯食品牌,增强糯食熟食产业产品创新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积极探索发展糯食熟食“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主食产品的社会化供应方式,全面推进“互联网+特色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连锁专卖为一体的供应体系,构建“多形式、立体化、广覆盖、高便捷”的供应网络。
4 推进节粮减损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爱粮节粮文化建设
4.1.1 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教育引导城乡居民特别是学生养成讲健康、讲节约的粮食消费习惯,营造厉行节约的浓厚社会氛围。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方式,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食堂等的引导和监督,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制止粮食浪费行为。各级机关、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杜绝粮食浪费。
4.1.2 加强爱粮节粮教育基地建设 通过爱粮节粮教育基地特别是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实景展现,使公众了解粮食安全现状、粮油基本知识,增进对大众科学储粮、安全用粮、爱粮节粮知识的科普教育。
4.2 加大节粮减损的推广应用
4.2.1 全面加强粮食产后服务项目建设 结合州县两级粮食收储情况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依托储备库和粮食加工企业,推进以清杂、烘干、质检和传输设备为主的粮食产后服务项目。
4.2.2 全面推广节粮减损 在粮食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大幅度降低粮食损耗。加快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改造,鼓励新增设施使用低温、通风、充气等绿色储粮技术。大力推广农户科学储粮,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建设项目。督促粮食加工企业合理控制加工精度,避免过度加工造成粮食浪费和营养流失,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5 保障措施
5.1 全面推进依法治粮
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拟订《黔西南州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加快构建依法治粮和依法管储法律法规体系,探索推动地方法规制度建设,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粮食安全责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营造依法治粮的浓厚氛围。
5.2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坚持和完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要突出地方储备粮规模落实、粮食保供稳价、粮食质量安全、粮食流通监管等重点,着力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切实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切实做好事关粮食安全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要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的最新决策部署,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地见效,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把任务落细,把责任压实,推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5.3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
全力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和“吃政策饭”路径依赖、破除过多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破除粮食安全无隐患的消极心理,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忧患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依法管粮、依法治粮的意识,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切实转变粮食安全的管理方式、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推动粮食行业从传统向现代、从粗放向集约、从低效向高效迈进,促使全州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
5.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精准落实粮食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资金及时、足额补贴到粮食生产者手中。统筹中央、省级下拨的粮食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粮食产加销发展,重点支持粮食企业和粮食生产主体进行粮食加工、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产销合作项目等。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粮食作物保险给予支持。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粮食产业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5.5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积极开展“科技兴粮工程”和“人才兴粮工程”,强化粮食科技对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和引导粮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粮库、信息化物流、现代化加工。加强粮食行业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行业短缺的实用型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粮工巧匠”,提升粮食行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粮食行业优良传统,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粮食干部队伍,营造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