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2022-02-20李文艳杨忠热胡玉霞何玲玲
罗 群, 李文艳, 杨忠热, 胡玉霞, 何玲玲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三都 55810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由量向质改变,甘薯以营养丰富、用途多样、成本低廉等优点得到青睐,甘薯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1987年三都县甘薯种植面积1 075 hm2。随着经济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再加上粗放的种植技术,效益低下导致种植面积大幅减少,2017年种植面积只有756 hm2。因缺乏规范栽培技术,当地甘薯种植未得到有效发展。为提高三都县甘薯种植技术水平提供参考,2020年以当地特色品种紫心薯进行不同栽培密度下生育期、商品率及产量的对比试验,探索适宜当地特色品种紫心薯商品薯的最佳栽培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三都县九阡镇水各村母下组,海拔67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7.6℃,试验地面积1 520 m2,前作为大白菜,地势平坦向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无污染源,肥力中上等。
1.2 参试品种
参试甘薯品种为本地紫心薯。
1.3 田间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栽培密度处理,处理A:0.75 cm×0.36 cm,37 380株/hm2,每行栽14株;处理B:0.75 cm×0.31 cm,每行栽16株,42 705株/hm2;处理C:0.75 cm×0.28 cm,每行栽18株,48 015株/hm2;处理D:0.75 cm×0.25 cm,每行栽20株,53 340株/hm2;处理E:0.75 cm×0.23 cm,每行栽22株,58 650株/hm2。每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均采取单垄单行净作,小区长5 m、宽4.5 m、垄距75 cm、垄高30 cm、栽6行、小区面积22.5 m2,重复间走道宽60 cm间距,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经过
试验地统一施腐熟有机肥22 50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600 kg/hm2(N∶P2O5∶K2O =15∶15∶15)150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后起垄覆土。试验于2020年3月14日育苗, 5月15日扦插,扦插苗剪苗标准一致(苗5个节),扦插深度一致,后期肥水管理水平一致。6月7日中耕除草,之后每15 d提藤1次,抑制茎节产生不定根及藤叶徒长。试验期间记载生育期。11月13日统一采收,每小区先取10株测定单株藤蔓产量和单株结薯产量,然后各小区进行实收测产,对大、中、小薯分组计产量,分组标准:单薯重200 g以上为大薯,单薯重100~200 g为中薯,单薯重50~100 g为小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甘薯的生育期
扦插前期间为阴雨天气,土壤湿润、存活率均达100%。从表1看出,不同处理各个生育时期相差不大,说明不同密度对甘薯生育期影响不明显。
表1 不同栽培密度甘薯的生育期 月/日
2.2 不同处理甘薯的经济性状
从表2看出,不同处理对甘薯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茎基分枝数14.86~16.53,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少;蔓长213.7~243.2 cm,处理D最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处理C最高,分别为22.6 kg、10.32 kg;藤薯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处理E最高,为1∶0.41;随密度增加大薯数量减少,小薯数量增加,大薯数量处理A最多,为25个,中薯处理C最多,为27个,处理E小薯占比例最大,为27个;商品薯率为83.94%~73.62%,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除处理E外,其余处理都在80%以上;理论产量为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B>处理A。
表2 不同处理甘薯的经济性状
2.3 不同处理甘薯的产量
从表3看出,随栽培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小区产量为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B>处理A。经方差分析,处理C、处理D、处理E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A极显著低于其余处理。
表3 不同处理甘薯的产量
3 小结
相同种植环境和管理水平下,甘薯生育期不受栽培密度的影响。栽培密度37 380~48 015株/hm2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超过53 340株/hm2后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不同栽培密度对甘薯商品性影响较大,密度越大藤薯比越大,小薯所占比例越大,商品率越低。种植户(或企业)可根据种植需求,选择对应的栽培密度,如种植商品薯为目的,建议栽培密度为48 015株/hm2,其效益最好;如种植商品薯兼作畜禽饲料为目的,建议栽培密度53 340株/hm2;如种植作畜禽饲料为目的,建议选择栽培密度为58 650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