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2022-02-20郭焕好
郭焕好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任务,学校的每一课程的实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任务要求而开展。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探索出更好的有效策略,让红色文化播在学生的心坎上,在学生心中种植一颗爱国的心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见解。
一、以爱国题材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红色资源,培养学生一颗爱国的心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红色篇章,从一年级的教材就已经有爱国的篇章《我是中国人》,虽然这篇课文没有文字,但是图中的56个民族就很清楚地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的一员,要爱自己的祖国。可见,编者是巧妙地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小学的每一个阶段的课程中。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探索有效的途径,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红色资源,找准教材与红色资源的切入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好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如,在教学《小英雄以来》时,笔者挖出了小英雄雨来中的红色教材资源,小英雄雨来的原文和相关电影,课前我们通过电子书包推荐给学生阅读、观看。课后我们还让学生继续搜集阅读许多感人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进行“讲抗日小英雄故事”大赛。通过对丰富的红色教材资源挖掘,学生很快就了解当时的抗日情况,同时对抗日英雄产生深深的敬爱之情。记得班上的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上写到:雨来小小年纪就这么爱国,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也要像雨来一样爱国才行啊!
2.创设解革命历史的平台,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红色教育是很必要的。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革命历史题材,那都是很好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台,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笔者在教《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课前先让学生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资料,笔者从课外挖掘了许多当时的背景资料上存到电子书包让学生共享,课间让学生在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看到笔者上传的红色文化资料,都给感染了,特别是看到许多志愿者为了保护朝鲜人民而牺牲时,他们都纷纷在讨论区留下自己热血沸腾的爱国感想。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了解红色历史革命文化的平台,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是先辈们用鲜血换回来的,我们也要向先辈们一样爱自己的祖国。又如,在讲《小英雄雨来》一课时,为引导学生学习雨来的爱国之情。笔者精心设计了一堂主题为“谁是大英雄”的红色文化辩论课,针对“何为英雄”“你是从哪些事情看出雨来是英雄?”等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查阅当时抗日材料。通过辩论,找出“证据”来发表自己观点。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雨来爱国的行为。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红色文化的平台,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
二、以红色教育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要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才能成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要挖掘教材中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红色教材内容。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像周恩来一样从小要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教学时,当教到周恩来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笔者顺势而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为什么会有这个理想,课后还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贴在自己书房的书桌前。还有,在教六年级的《少年中国说》时,笔者为学生配上激情的爱国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读出课文的爱国之情。这样有感情的朗读,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从这些红色教育内容中,让学生明白:国家的未来要靠我们来建设,我们要从小就要努力读书,长大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以红色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少年儿童的思想因为网络等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感到新奇、有兴趣,反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陌生。许多学生只记得圣诞节,反而忘记或忽略中国的传统节日。语文课堂是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语文研学课中,笔者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各样的红色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如,中秋节,为了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日的淵源,掌握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笔者开展了“月圆家圆,传承文化经典”庆中秋活动。开展制作灯笼、写中秋节诗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儿童诗写在灯笼上,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习俗。又如,国庆节,笔者开展了“迎华诞,童心献祖国”一系列红色活动,举行了诵爱国诗、写爱国诗、讲爱国红色故事、出一期爱国手抄报等。一首首稚嫩的爱国诗、一张张精美的爱国手抄报、一个个动人的爱国故事无不显示出学生们那一颗颗爱国的心,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把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途径有很多,可是要想做得好,教师要做到用心、有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课程育人目标。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