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022-02-20范治慧于竺平吕作为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范治慧 于竺平 吕作为

摘  要:隨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再加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大多数大学生严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缺少自主创业的决心和条件。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中迫在眉睫的课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需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开设双创班,制定合适的培养策略,选择正确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有方法地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我国竞争力的一大路径。基于此,文章以文献参考法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双创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素及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着重探讨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双创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1-0144-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智能化和一体化工业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等等,都开始蓬勃发展并且互相融合,电子信息行业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通信专业、自控专业的知识覆盖面和技术实力的需求被再一次提高,所以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必须担负教育使命,为国家培养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当前,很多大学开始尝试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即“双创班”,以此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但究竟如何培养双创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依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方式非常重要,如何最快速、最高效、最正确地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需要学界反复探讨并深入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双创”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很多大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但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率很高,失败率居高不下也导致一些学生虽有心创业却不敢付诸行动。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仅是有过在创业行业中的实习经历或工作经历,而真正开始创业的学生不到3%。且大学生创业时往往不敢选择高风险行业,大部分都会选择低成本的低端产业,比如餐饮行业、线上或线下销售行业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很多,这也说明我国大学生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对自主创业有很强的热情和向往,如果高校和社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等问题,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我国大学生创业形势和现状都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双创”教育的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创新创业政策的实施犹如一剂强心针,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地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热情。各高校积极学习、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举措主要包括:组织“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比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意思维、提升学生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很多地方性支持计划和政策。地方政府要重视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及时了解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情况,积极给予科学指导,认真督促高校总结经验、调整措施、为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服务。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才理念的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矛盾,而国家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台了政策,比如“百万扩招”“双减”政策、“双创”教育等等,目的在于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型、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并未准确定位人才理念,也没有将培养创新型、专业型人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导致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依旧存在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因为对人才理念的认知不够准确而没有及时优化教学方式,依旧采用传统式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浅尝辄止,造成学生综合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创新创业。

(二)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要实现互相转化需要较为复杂的过程和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条件往往是他们所缺乏的,需要学校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和教导,既要引导学生对创新和创业的足够认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需要高校转变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创建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设施和平台等等。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未能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许多条件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比较落后。

(三)师资力量不足

无论是意识的转变还是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领域,对于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都非常困难,必然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创业的信心,进而拥有创业的能力。相比其他知识的教学来说,创新创业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提高以及思维方式的拓展转变,这需要授课教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能力,拥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并且对创新创业有深刻的认识。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社会经验非常少,教学方式也局限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微乎其微。高校老师创业方面专业性不高和师资力量整体不足使得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也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一)创建“三进一出,内外兼修”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进”指的是进入实验室、研究室、产学研基地三个地方,“一出”指的是服务于企业,而“内外兼修”则是指课堂内外的结合以及学校内外的结合[1]。电子和计算机学科如今已经和机械学科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类学习不断实现了融合渗透、交叉集成,在“大机械”的科技背景下,应该培养出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将理论、实践、创新充分结合起来运用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实验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建立“三进一出,内外兼修”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个性成长,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拥有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克服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不足

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足以应付考试,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很难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更没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要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多体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设立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研究室以及产学研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相关科研和实践活动的机会,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的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充分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学习其他延伸领域,增加学生的知识覆盖面,综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 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三进一出、内外兼修”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学校保护下直接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实现了三方联动,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了绝佳平台。这个平台能够推动原创科技发展,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给学生提供将创新创业想法以极小的代价付诸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与社会接触,实现校门与社会零门槛、零距离,让学生可以大胆试错,是高校与社会企业沟通协作的重要方式。

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可以营造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友好竞争的良性氛围,提供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环境。高校应该组织宣传部门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宣传,适当寻求一些资源,对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以鼓励创业者的创新尝试,赞助学生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这可以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制造有利条件,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构建宽阔、自由的创新平台,方便学生彼此交流经验和结论,鼓励更多学生加入进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提高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率[2]。

(二)联合运用多元培养制

双创班的成员没有班级、专业、年级的限制,集各个相关专业、各个不同学院、不同班级的学生于一体,是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开放式班级,学生通过标准的筛选进入双创班。双创班主要由首席指导教师全面管理和负责,并选择几名学生协助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处理部分日常事务。总的来说,双创班的规则较少,相对自由。因此,可运用多元的培养机制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 导师培养制

双创班的导师团队可由社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校资深教师共同组成,但企业技术专家应占导师团队比例的五分之三以上,学校教师则需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副教授以上级别或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组成[3]。双创班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授课可采用大小班、项目组和导师单独授课联合的模式,学生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授课模式。班级内可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专门的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负责,由指导教师直接负责学习小组的学习、实践等情况,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得到导师的指导。

2. 项目制

可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小组设计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把互补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学生集思广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或多或少能够降低创新设计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決问题,在无形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使学生一直对创新创业保持热情。

可以对各小组的项目进行分级,从基础到兴趣到综合项目,难度层层递进。根据项目难度的不同,完成的模式也会不同,比如基础项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项目可以小组一起完成。在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和相关知识技能储备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研发项目。

3. 竞赛、企业项目提高制

要求双创班的每组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实践竞赛项目,比如“大学生循迹车设计大赛”等等。在项目和竞赛中的磨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他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不怕困难和失败的意志力。

4. 学长交流制

可以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或创业经验分享会等,邀请优秀的在校学长、学姐和毕业后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友来给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感受。

(三)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主观能力,这种能力无法被分享,每一个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因此,这种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学校必须格外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把创新能力和研究应用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程度[4]。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特别是在如今就业压力非常大的背景下,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论毕业之后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这种能力都能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高校需结合本校实情,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以此为导向促进创新创业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能力培养成果的有效性,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校内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致力于将能力培养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体系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5]。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双创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创业群的建立,联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各类创新创业尝试。学生可以联动政府、企业等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此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四)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高等学校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合作、交流是提升彼此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更能提升彼此创新创业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闭门造车,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更别说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合作共享[6]。这种思想和做法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是有限的。因此,转变思想,寻求合作是当下各高校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各个高校都有其相对优势的资源,以此为切入点,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优势规模体系,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五)重视创新创业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可替代,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高校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更具有深远持久性,良好的家庭氛圍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应该从观念上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接触中不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得创新创业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让其有足够的自信投入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中。

四、结语

总之,为了让新生代学生更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创新创业实验班为载体,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其他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双创班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很重要,学校可以采用开放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组队进行创新项目设计研究,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拥有社会核心竞争力、能够带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顶尖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新,王森,罗旭东. “双创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 中国冶金教育,2018(01):76-78.

[2] 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 江苏高教,2021(07):85-88.

[3] 张捷.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 中国商论,2021(06):90-91.

[4] 杨宝怡,黎裕呈,叶珊珊. 探讨“双创”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J]. 中国科技投资,2021(18):58-59.

[5] 张玉波.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76-80.

[6] 韩健文,何美娜.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69-71.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范治慧(1993—),男,硕士,大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于竺平(1996—),女,硕士,大连民族大学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吕作为(1970—),女,学士,大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