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会赛前纪录片《大约在冬季》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2-02-19许照彬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滑雪冰雪纪录片

许照彬 孙 旸

2022年2月4日,伴随着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的到来,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具有“春”的气息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盛大开幕。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调动了世界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马克·亚当斯透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大陆地区观看人数约3.16亿人。几部制作精良、讲述中国冬奥故事的宣传片和纪录片对北京冬奥会起到了积极的预热和推广作用。《大约在冬季》就是其中一部全面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开介绍的专题纪录片。

纪录片《大约在冬季》于2022年1月25日至1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全片系统阐述了中国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①,全景勾勒了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工作情况,全面展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②,体现了中国的蜕变和坚守,呼吁更多人关注冰雪运动,聚焦2022年北京冬奥会。

纪录片《大约在冬季》共5集,分别为《双奥之约》《爱上冰雪》《沐雪而行》《砺冰之旅》和《相聚2022》,合计挑选了100多位在冬奥会筹备过程中各领域的代表人物,以2015年7月31日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开端,全面展现出北京冬奥会的筹备情况与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向世界传递和诠释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办奥”的申办理念,呼应了“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主题。

一、时空交叉叙事

纪录片遵循时空交叉结构,从申奥之初突破技术阻碍建设冬奥场馆的《双奥之约》、众多冰雪爱好者投身冰雪运动的《爱上冰雪》、不畏困难奋勇拼搏的《沐雪而行》、一代代冰雪运动员面对挑战砥砺前行的《砺冰之旅》,到中国不断突破自我,整装待发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相聚2022》,将北京冬奥会的筹备过程生动展现出来。整部纪录片围绕筹备北京冬奥会这一主题,以时间为线索有序展开,在叙述筹备过程的几个主要节点上进行横向叙事,展现各领域对北京冬奥会的热情和奉献。纪录片在展开线索的同时又埋下伏笔,在每一集的结尾处揭示答案,吸引观众持续收看。

纪录片将每一集中的部分人物穿插到其他章节中,构成了更丰富多彩的立体叙事。在第1集《双奥之约》中,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李妮娜接受采访,向记者讲述她作为申奥代表团一员在得知申奥成功时的激动心情。在第3集《沐雪而行》中,作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的李妮娜再次出镜。另外,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与大跳台国家队运动员苏翊鸣,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国家队、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国家队运动员谷爱凌也多次出镜。在第3集中,针对即将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纪录片对苏翊鸣和谷爱凌的训练和备战情况进行了介绍。在第5集接近片尾处,苏翊鸣与谷爱凌作为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再次出镜,表达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美好期待。前后穿插的人物使得纪录片更加连贯,相互呼应,整体内容更加完整。

二、平民视角叙事

与中荷合拍的纪录片《飞跃冰雪线》集中介绍7名世界顶尖冰雪运动员不同,《大约在冬季》在关注专业冰雪运动员的同时,运用平民化视角,将镜头对准观众身边的普通人,集中讲述他们的故事,传递“冰雪运动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呼吁和号召更多人投身冰雪运动。

在第2集《爱上冰雪》中,对职业滑雪运动员张嘉豪的介绍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同于首次征战世锦赛就斩获两金一铜的18岁天才少女谷爱凌,也不同于2021年上半年在国内锦标赛分别取得两个项目冠军的17岁的夺冠热门选手苏翊鸣,面包师出身的张嘉豪17岁才开始接触滑雪。凭着对滑雪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张嘉豪半路出家,花了5个雪季的时间刻苦训练,从零基础蜕变为国内一线滑手。在这一过程中,张嘉豪经历了数次双手骨折、韧带断裂、腓骨骨折等伤病,人们都称呼他为“滑雪疯子”。为了心中的“奥运梦”,1996年出生,已经超年龄无缘进入国家队的张嘉豪,毅然辞去工作,辗转各地参赛,只为积攒积分,期望以个人名义参加北京冬奥会。心中有梦,执着努力的张嘉豪让人由衷地钦佩,尽管最终张嘉豪未能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入场券,但是镜头记录和见证了一个执着于梦想的普通人的成长和蜕变,明知前路布满荆棘,因为心中的“奥运梦”,始终勇敢无畏,直面挑战。

如张嘉豪一般热爱冰雪运动的普通人还有很多。11岁的少年冰球运动员潘思言让我们看到了冰雪运动的新未来;上海新世界实验小学的体育老师邱慧,让我们了解到在国家“北冰南展”的号召之下,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完成冰上运动初体验,冰上运动可以作为孩子的兴趣爱好伴随他们的成长;天津老年冰球队队员葛智虎56岁开始打冰球,如今已有12年的冰龄,从他身上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因为冰雪运动而多姿多彩。

纪录片运用平民视角,以镜头语言向观众讲述普通人的冰雪故事,拉近了冰雪运动与观众的距离,有力地宣传和推广了冰雪运动,调动了各个年龄段观众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巧用限知视角

与全知视角不同,限知视角指叙述者所知道的情况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多,叙述者主动放弃全知的权利,将所知道的部分内容规避,在完全不了解或者了解部分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野去观察和传达事物。与全知视角相比,限知视角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纪录片对限知视角的灵活运用,使得叙事条理更加清晰,情节更加紧凑,故事更加连贯。限知视角在纪录片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配合故事发展,将已知当未知,为后文埋下伏笔,另一种是客观上的未知,是在拍摄制作的当下对冬奥会比赛备战情况的客观描述③。

有关第一种主观未知推动情节发展的情况,纪录片中有如下体现。在第1集《双奥之约》中,介绍了“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转变过程。解说词介绍道:“这个浪漫转变的冬奥之约的背后隐藏着国际顶级的工程难题。”显然技术难题在拍摄时已经攻克,但纪录片遵循时间脉络,将已知当作未知,充分还原了在“水立方”向“冰立方”转变之初,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的艰辛与不易,将观众带入其中,让观众感同身受。在第2集《爱上冰雪》中,尽管职业滑雪运动员张嘉豪最终没有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入场券,但是纪录片一开始并未向观众交代结局,镜头一直跟随张嘉豪的脚步辗转各国参加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见证了张嘉豪的努力和蜕变,充分引起了观众对最终结果的好奇心。当所有人都认为努力拼搏的张嘉豪会如愿获得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时,第2集的片尾以解说词的形式交代:“梦想还是梦想,2021年11月23日,滑雪世界杯荷兰站落下了帷幕,张嘉豪没能拿到足够的积分,根据规则他将无缘北京冬奥会的赛场。”这一反转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与此同时,纪录片引用了张嘉豪的感悟:“我觉得梦想是用来追寻的,最后不是用来实现的,因为梦想可以带你去更高的地方,可以带你走更远的路,它会让你有原动力,它会让你有激情。”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更是对张嘉豪勇于逐梦、奋勇拼搏的竞技体育精神的肯定。

有关第二种客观未知聚焦奥运备战的情况,纪录片中有如下体现。冰雪运动也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竞技体育最大的特性在于过程与结果的不可预知。在第4集《砺冰之旅》中,介绍了李琰于1988年卡尔佳里冬奥会连续刷新了短道速滑1000米和1500米两项世界纪录,随后解说词说道:“从零开始,砥砺奋进,30多年来中国运动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如今传奇还在继续。”客观未知的叙事体现出中国运动员代代相继,不断突破、持续书写传奇的优良特质,同时又带有对运动赛场上下一个书写传奇者出现的期待。在第3集《沐雪而行》中,纪录片在最后表示,截至2022年1月16日,北京冬奥会积分赛全部结束。中国在15个分项、109个小项中,实时获得了96个小项,188个席位,有168名运动员实时入选。在全部女子雪上项目中,中国队均获得参赛资格。之后解说词这样说道:“所有人都在准备着、期待着北京冬奥会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推出纪录片时,北京冬奥会尚未开幕,有关北京冬奥会的一切均充满未知,解说词运用“准备着”“期待着”等现在进行时的语态,体现出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盼,更包含着对奥运健儿的美好祝福。

四、彰显历史传承

纪录片在叙述过程中极大地彰显了历史传承性,显示出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贯穿全篇的历史文化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传承感和历史厚重感,更加彰显出全体中国人民承继历史,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夙愿。

在第1集《双奥之约》中,对“冰立方”“冰丝带”“雪如意”“雪游龙”等奥运场馆的建设及设计理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向社会传递“绿色办奥”理念的同时,也将融合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冬奥场馆展现在众人面前。第1集同时回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追溯了“双奥之城”北京的奥运历史,又为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宏大叙事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奥运理念的转变提供了过渡。在第2集《爱上冰雪》中,以滑雪爱好者叶庆安和父亲叶欣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了位于新疆阿勒泰的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岩画上记录了一万年前阿勒泰先人最早的滑雪痕迹,这也证明了中国是最早出现人类滑雪的地区。与此同时,纪录片还展示了由蒙古族古老的射猎传统演变而来的当地冰雪游戏——扫出一片冰,摆上一排嘎拉哈,用石块或者羊的肩胛骨击打目标嘎拉哈,击中最中间最大嘎拉哈者赢。镜头一转,内蒙古呼伦贝尔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冰雪那达慕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冰雪活动,向世人普及了中国传统冰雪文化。在第5集《相聚2022》中,开篇介绍了雅典奥运圣火的采集,其中有关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创意让人记忆犹新。火种灯的创意灵感源自西汉长信宫灯,长信即永恒的信念,代表着人类对光明和希望的永恒追求,火种灯上飞舞的红丝带象征着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为“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增加了一份历史厚重感,凸显出中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彰显历史传承的同时,贯穿整部纪录片的还有对中国冰雪运动前辈们的致敬,体现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薪火相传。在第2集《爱上冰雪》中,介绍了1957年中国第一个滑雪冠军单兆鉴的故事。与如今优越的物质条件相比,曾经比赛时简陋的场地和设备让单兆鉴记忆犹新,可谓“扛着雪板上山去,一身热,穿上雪板,一阵风下山来,一身凉。”单兆鉴动情地表示:“在那种条件下,滑雪起步了,一年一年随着国家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参与滑雪运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第3集《沐雪而行》中,介绍了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前运动员徐囡囡获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银牌,实现了中国雪上项目奖牌零的突破,让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国雪上运动看到了一丝希望。“你就别保守了,就这一次了,成败就一次,成了就成了,你就冲吧,冲了就出来了。”正是徐囡囡和无数运动员这种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冲劲,让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站在了世界舞台之上。第4集《砺冰之旅》讲述了中国花样滑冰队主教练姚滨的故事。自1980年起,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开始参加国际大赛。作为最早代表国家参加花样滑冰双人滑的运动员,姚滨和搭档栾波初入国际赛场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当运动员第一,在国内是英雄,出去就是狗熊。出去参加世锦赛、奥运会都是倒数第一,我也几次斗争过,不想干了,没有希望,没有任何希望。”憋着一口气,退役的姚滨开启了自己的教练生涯。在执教之初,面对当时不合理的花滑动作,姚滨另辟蹊径,通过零散的外国资料结合多年的实战经验,从零开始,摸索创造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方式。自己剪辑音乐、自己缝制比赛服、自己做翻译,姚滨凭借着这份不服输的劲头开启了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的破冰之旅。

在姚滨研究出的中式捻转和抛跳技术的指导下,在申雪、赵宏博等花样滑冰运动员夜以继日的苦练之下,中国双人滑从绝望中迸发出新芽。2002年在盐湖城冬奥会上,申雪、赵宏博获得了花样滑冰双人滑的铜牌,这也是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收获的第一枚奥运奖牌。“现在全世界双人滑的动作,特别是抛跳和捻转,都是跟中国人学的。”姚滨自豪地说。赵宏博表示:“中国双人滑这么多代有很多经验可以传授,最主要的是你可不可以做到别的国家运动员做不到的东西。首先从训练量、训练强度、训练质量和训练成功率上,你是否做到了世界顶级。”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运动员的勤奋和努力,才有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新生。如果没有他们在国家冰雪运动不成熟时期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就不会有中国冰雪运动腾飞发展的今天。纪录片将运动员前辈们的事迹穿插其中,展现出中国运动健儿一脉相承的拼搏与无畏。

五、结语

1910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运动会《通告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试问:中国何时能够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万国运动大会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对奥运会的称呼。穿越百年时光,这三个问题在2008年的绚烂烟火中得到了最圆满的回答,也在2022年再次得到升华。

纪录片《大约在冬季》整合了央视十余年的独家素材,围绕北京冬奥会筹备这一主题展开,将历史穿插其中,展现了中国从1910年的“奥运三问”到2008年的“百年梦圆”,再到2022年的“双奥之约”的成长蜕变,向世人郑重宣告:“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已经准备好了。”

注释:

①多档冬奥主题节目将与观众见面[EB/OL].人民网,2022-01-06.http://sc.people.com.cn/BIG5/n2/2022/0106/c345167-35083344.html.

②大型冬奥精品纪录片《大约在冬季》书写冰雪荣光[EB/OL].国际在线,2022-01-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89343077663058&wfr=spider&for=pc.

③杨浠.央视冬奥纪录片叙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6.

猜你喜欢

滑雪冰雪纪录片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来啦,滑雪去
嘿,一起去滑雪吧!
滑雪,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滑雪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