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长津湖》的爱国主义精神叙事及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2022-02-19何纹钡李晓辉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长津湖志愿军爱国

何纹钡 李晓辉

2021年国庆节前夕,电影《长津湖》在全国上映后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影片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却奠定了胜利基础的长津湖战役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壮烈牺牲的志愿军树碑立传,被誉为“中国战争片的天花板”。截至2022年3月24日,《长津湖》的票房已超过57.75亿元,登上中国影史票房榜首。影片的热映反映出中华儿女对祖国强大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反映出当下国民高涨的爱国热情。该片带来的社会效应与其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功叙事密切相关。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常写常新的主题,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劳动、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①。电影《长津湖》就是其中的典型。

一、电影《长津湖》爱国主义精神的叙事模式

就本质而言,叙事是一种创作者看待生活的独特观念与艺术把握事态的出奇制胜的结合②。对于一部完整的剧情类电影来说,叙事就像是串珠之线,若无叙事,电影就如同一盘散沙,难以称其为完整的艺术品③。电影《长津湖》以家国叙事、个体叙事、集体叙事、生死叙事四种叙事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串联起对长津湖战役的全景呈现,向观众展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以家国叙事为背景书写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百年来,中国电影一直延续着家国叙事的传统,重视家庭亲情的浓墨呈现,强调家与国的内在联系和生死相依,电影《长津湖》亦是如此。影片把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层面的微观叙事结合起来,构建起家国一体的情感逻辑和叙事背景,书写战火之下的家国情怀,展现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

影片摆脱了传统抗战电影开篇即“枪炮轰鸣、杀声四起”的特点,选择从解放战争结束后战士伍千里归家探亲开始讲述,将观众的视觉带入一幅让人心驰神往的江南水乡画卷,铺垫家国情怀的温馨背景。但随后响彻天空的军号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将战争再次带到人们面前。当侵略者的铁蹄眼看就要跨江而入,山河将遭涂炭,国家再临危亡,无人不懂国破家亡的道理。正如张涵予饰演的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所讲:“美国人把战火烧到我们境内,这个绝不允许!”于是,听见号令的伍千里毫不犹豫地拜别父母,准备重回战场,他的归程自觉而又坚定。此刻,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同样重赴战场的指导员梅生原本已经退伍,但为了祖国的荣誉及家人的平安,毅然选择重新上阵杀敌。他临行前把女儿的一张照片揣在胸口,纵然这可能是一场生死别离,但他无怨无悔。正如他在剧中所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面对美国的挑衅,不仅基层家庭以国家安危为己任,毅然奔赴战场,领袖家庭也如此,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就亲手把长子毛岸英送上了抗美援朝的最前线。无数个志愿军战士义无反顾地重返战场的背后,实则是无数家庭“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祖国强大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在《长津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并不是为了消灭对立,也不是让自己成为英雄,其根本目的只是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这是一种最为本能和质朴的观念。在这样的背景铺垫下,《长津湖》写就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国史书。那些在雪岭山谷中身穿单衣、准备拼死一搏的万千将士,正是一支心怀家国意识的精神大军,他们以自我牺牲诠释出保家卫国之担当,彰显出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打赢战争的爱国情怀。

(二)以个体叙事为基础展现国家至上的爱国思想

一部优秀的红色电影要想表现鲜活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摆脱单一性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由小切口入手,聚焦个体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以微观个体叙事视角探嗅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气息。电影《长津湖》正是以这样的叙事手法为基础,将宏大的战争场景微缩到战士个体,以战士的视角亲历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用有限的个体生命承载国家至上的爱国思想。

在电影中,“国家”二字是根植于志愿军战士内心的至上信仰和赤诚情感。影片将“国家至上”的爱国思想镶嵌在数个具体人物和场景中,重点对东线志愿军第七穿插连的几位代表性人物进行了个体叙事,包括伍家两兄弟、炮排排长雷睢生、狙击手平河、指导员梅生以及火力排排长余从戎等。导演在描摹这些人物的爱国思想时,摆脱了此前红色电影只展示战士英勇牺牲场面的单一性桎梏,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的文戏,展现每位战士鲜明的个体形象,使得人物塑造更为饱满生动,为角色与观众的共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战火再起,智勇双全的战地指挥员伍千里在归家与报国之间毅然选择了报国。其弟伍万里随后也追随哥哥的步伐上了战场,由最初的野性叛逆、参军目的不纯,慢慢在战火中一次次完成了对国家荣誉至上的思想与情感连接,成长为一名随时准备英勇牺牲、真正为国作战的合格战士。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狙击手平河一上战场就变了样子,他冲锋在前,尽最大努力歼灭敌人,自始至终维护祖国的尊严。富有谋略、生活精致的指导员梅生为了国家的安宁,放弃温馨惬意的家庭生活,连续狂蹬十几个小时自行车回归连队。《长津湖》中的每一位战士均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并非钢铁之躯,但为了祖国,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通览全片,导演构建起以个体为基础、由普通战士去演绎战争残酷的叙事模式,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战士形象以极具戏剧张力的方式呈现于银幕之上。影片通过战士个体面对国家危亡的人生选择以及真实的作战经历,折射出他们为国而战、国家至上的爱国思想,从而实现其个体价值的升华。在微观个体叙事的过程中,影片走出单一性宏大叙事的樊篱,使其更具感人至深的独特魅力。

(三)以集体叙事为主线彰显绝对服从的爱国信念

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集体主义思想蕴含着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怀。国家强大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须臾不可分离④。当国家面临危亡,个人总是以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导向,在绝对服从的坚定信念指引下,形成一支具有集体意志的钢铁队伍,以集体的力量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电影《长津湖》运用集体叙事为自己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并未遵循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套路,而是从个体开始讲述,进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影片以集体化叙事镜头为主线,将一个个战士融入集体之中,串联起整部影片对于不同英雄群像的描摹,其背后展现的是我军极强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绝对服从的爱国信念。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个集体是志愿军第七穿插连。该连的每位战士在宣布自己的编号时,都会自动忽略姓名,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自己“身为集体一员”的高度重视。比如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他只是七连的“第677名”,也只是数十万志愿军中的一名。个人归属于集体,集体荣誉是成就个人荣誉的基石。在车站时,第七穿插连战士为了本连集体的荣誉,与炮连的战士激烈争执。炮连战士说:“你们死了那么多人还吹呢!”七连的战士回应:“我们连是以自己的大伤亡换取大部队的小伤亡,这个连的集体主义意识扩展到整个大部队,不仅我自己的个体生命可以献给连集体,我们这个连集体的生命也可以献给更大的集体!”而当伍万里将三营营长谈子为称作“打不死的英雄”时,谈子为却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镜头此时从这个连拉升开来,扩展为无数个连整齐划一、挺立宣誓的宏大场面,象征着志愿军正是由无数个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连队集体所组成。

“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正是军人的爱国情怀,这一点在长津湖战役的所有志愿军战士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抗美援朝战争从不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因为志愿军集体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步兵巅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这样的语境下,电影《长津湖》将爱国主义放置于集体层面进行叙事,只有小我服从大我,大我存在,小我才有意义。至此,影片实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四)以生死叙事为关键歌颂视死如归的爱国行为

如同其他战争电影一样,生死叙事是贯穿于电影《长津湖》始末的关键性叙事策略。编导按照真实的历史和战争片的叙事规律,将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置于战火的危险之中,聚焦其生与死的情感描写,并将之熔铸于家国叙事、个体叙事及集体叙事之中,由此全面展现志愿军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的爱国行为。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出蕴藏于观众内心深处的生存本能,促使他们将自己投射到志愿军战士身上并与之合二为一,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感受志愿军的爱国情怀。

全片第一次“见血”出现在乱石滩那场戏。第七穿插连的战士们路过石头滩时,美军侦察机突然从头顶飞过,战士们不得不在毫无遮拦的石头上躺下不动,以便不被敌机发现。即使敌机不断进行火力扫射,石头滩上遍布鲜血,中枪的战士也纹丝不动。导演林超贤用长达5分钟的一镜到底镜头,将生命的脆弱、战士的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在不远处的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为了抢救所剩无几的一张大比例地图,在敌机轰炸中不幸牺牲。在炸毁敌人通讯塔的激战中,我军更多的战士在敌人坦克的炮轰中牺牲,在与敌近身搏斗中被刺死。在电影结尾处,志愿军个人与集体的生死叙事也在战争中走向高潮。年仅28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投完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抱起炸药包毫不犹豫地向敌军冲去并将其引爆,与几十名敌人同归于尽,场面令人潸然泪下。冲锋连队顶着美军机枪的密集扫射,以人海战术和血肉之躯攻击美军基地后成群倒下。潜伏在美军撤退路线上的志愿军为了不暴露目标,俯卧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阵地上被冻成“冰雕”。志愿军宁可被炸死也要以肉体冲锋,宁愿冻死也不擅自离开自己驻守的阵地,真正做到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些场景让美军士兵为之胆寒和敬佩。

志愿军用“死”换来了我们的“生”,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岁月与山河无恙。影片用生死叙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英勇献身、视死如归的爱国行为,并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化为一座座时代丰碑,实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

二、电影《长津湖》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从多角度激发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在娱乐中传承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具有寓教于乐的强大功能,富有很强的感染力⑤。《长津湖》作为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

(一)国家层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作为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电影《长津湖》有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塑造文化软实力之魂、接续民族精气神之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规约日常工作生活、引航青年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⑥。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市场化加快发展,国产电影以极大态势迅猛崛起,国外电影也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尝到甜头”的国外电影在中国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种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许多人开始沉迷于超人、美国队长一类的西式英雄,逐渐习惯用西式眼光和西式价值观“审视”自己的国家。部分国产电影也放弃了应有的文化坚持,全然向票房和商业利益看齐,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长津湖》为代表的优秀国产影片应运而生,较好地起到了“优秀作品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电影《长津湖》在叙事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志愿军忠于职守的服从精神、不畏险阻的优秀品格、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表达正确的政治立场,传导正确的政治信息,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化解读、影像化渗透以及影像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⑦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津湖》的故事内容和精神实质,就是最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既符合国家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又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历史的进步。

《长津湖》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强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国产电影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愈加深入,我国正以前所未有之速度迅速崛起,同时外部竞争日趋激烈。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国人认识国家的历史,而且能够帮助世界了解中国。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是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及民族展现一个立体直观的中国形象。对于这一点,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表示:“中国电影人要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愿望与决心。”⑨《长津湖》正是导演徐克、陈凯歌、林超贤本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愿望与决心,以高度的历史文化使命感去拍摄、制作的。《长津湖》票房火爆的背后,是中国电影人从红色历史长河中提炼了伟大抗美援朝战争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优秀题材,向大众讲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并利用高科技的视听手段,细致刻画了伍家两兄弟、指导员梅生、老炮手雷睢生等真实鲜活的爱国军人形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作战与英勇奋斗的坚韧品质,宣告了中华民族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长津湖》再现了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一己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⑩《长津湖》是一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浴血奋战的战斗精神等宝贵的中国精神。除此之外,影片也借助志愿军在异国他乡的作战经历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实质,来间接展现“以战止战”“反战”的深刻主题,进而在国际上传递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景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展现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以及大国担当,让无数人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悟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抗美援朝精神正鼓舞着全世界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个人层面:厚植爱国情感、构建身份认同、强化爱国实践

首先,动之以情,《长津湖》有助于厚植人们的爱国情感。从拍摄手法上来说,《长津湖》以“小人物+大事件”为核心,通过不同视角穿插叙述,环环相扣,于宏大的叙事布局中尽显细腻,增强节奏紧迫感和角色代入感。从情节内容上来说,在长达176分钟的片长里,冰雕连、杨根思、冻土豆等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一一闪过,让观众有机会回望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从而体会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影片注重对角色人情、人性的细致描摹,抒发出感人至深的战友情、无私奉献的家国情。导演以“沉浸式”的战斗场景刻画出志愿军战士以“钢少气多”的军魂捍卫国家主权荣誉的英雄气概,展现他们的爱国主义动人情怀,从而使志愿军的形象真正走入观众内心,形成广泛而深刻的爱国情感共鸣。

其次,晓之以理,《长津湖》有助于构建人们的国家身份认同。当今世界,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出现了“精日”“精美”等现象,这正是部分人的身份认同缺失所导致。《长津湖》有助于人们构建国家身份认同,构建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在影片中,由于我国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志愿军在作战时被美军用高端武器横扫;由于生活物资供应不足,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穿薄衣、吃冻土豆。美军上校麦克阿瑟因此断言,必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对比电影中那个昔日“因落后而挨打”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已经从一穷二白中走了出来,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每一位观众在深感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而自豪、骄傲,从而更加坚定了维护国家主权、推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最后,导之以行,《长津湖》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爱国行为实践。当电影《长津湖》的口碑节节攀升时,一场充满正能量和浓烈爱国主义情感的“长津湖效应”已席卷全国。例如,各地掀起致敬抗美援朝老兵热潮,很多人通过各种形式问候老英雄,一些中小学和大学也纷纷邀请他们走进校园讲述革命故事;一些观众在体验吃志愿军啃过的“冻土豆”后,表示再也不浪费粮食;许多中小学生在观影后立下当兵报国的志向,誓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诸如这样的爱国行为还有许多。《长津湖》引导观众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理想,在各自领域发挥专业特长,为国尽力,做到励志报国、笃实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我们当代文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⑪电影《长津湖》正是一部激发人们爱国之情的精品力作。导演将家国叙事、个人叙事、集体叙事、生死叙事紧密结合,塑造了为国为民而战、视生死如无物的典型中国军人形象,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触动观众对祖国的情感勾连,为广大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2):8-13.

②周星.略论中国电影叙事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1):51-56.

③李尚.用镜头行走的巨人——贾樟柯电影叙事策略研究[J].视听,2017(02):52-53.

④冯刚,邢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坚持集体主义导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90-95.

⑤韩笑.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当代价值重塑——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J].电影文学,2020(03):75-77.

⑥张智.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68-71+109.

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016-05-05(009).

⑧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002).

⑨钟菡.《长津湖》展现志愿军英雄气概[N].解放日报,2021-07-13(006).

⑩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N].人民日报,2014-08-27(007).

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长津湖志愿军爱国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