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记忆视域下主旋律影片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影片《长津湖》为例

2022-02-19段峰峰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长津湖个体记忆

鲍 磊 段峰峰

2021年国庆黄金周,影片《长津湖》的上映带动了国内电影票房的飞跃,并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火热,最终登顶中国影视票房榜。截至下映,该片累计票房已高达57亿元。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军陆战一师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殊死搏斗,最终中方取得胜利,粉碎了美军在圣诞节前结束总攻势的设想。

“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指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统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群体可指国家、民族、小团体组织、虚拟社团等。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儿女英勇对抗外敌、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是中华民族共享的一段集体记忆。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事迹在时间磨洗下渐趋模糊,而影片《长津湖》的推出则有助于唤醒这段尘封的记忆,掀起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热潮。

传播的仪式观最早由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在密闭放映厅聚集的观众除了有空间上的联系,更在仪式化的观影过程中自觉联结为“想象的共同体”,生成情感反馈。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民族记忆被逐渐唤醒。观影结束后,观众从观影情景中出离并自觉将观影体验转化为文本符号,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个人“情感能量”的裂变,形成更大的群体性团结。本文试图以电影《长津湖》为研究个例,探究主旋律影片传播过程中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与传播机制。

一、集体记忆的唤醒:情感共同体想象

在仪式化观影机制的加成下,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以历史为基底的《长津湖》,在对历史的追溯和符号物的感知中与影片实现情感共振,在身份认同的勾连中形成情感共同体,将尘封的民族记忆唤醒。该片对于认知历史、唤醒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旋律影片的历史回溯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影片《长津湖》遵循了主流价值的叙事逻辑。与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宏大叙事和单条线索不同,《长津湖》将宏大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采用三条并行线索,将个人、群体和国家三个维度相连。在全景式、文献记录式叙事手法的运用下,各视点场面相互配合,场景特效、演员表现、道具等都力求还原历史。影片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与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宏大壮观的视听效果相结合,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个体情感随着影片的推进持续发酵,对战争历史的认知记忆不断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线下观影的仪式化参与

早在原始社会,统治者便利用祭祀仪式规范臣民行为。仪式将个体聚集在某一特定场合,共同完成一系列典礼仪式,最终实现个体的情感向群体意识的转化,达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在这一层面上,影院观影也可被视作一种仪式典礼。

电影院为个体聚集提供实体性场所,同一场次的观众在特定的观影时间内共享身体在场。影片开始,灯光熄灭,置身于黑暗的观影个体端坐专位,将注意力投射于影厅银幕,同时还需遵守一些诸如保持安静、避免随意走动等的规约。这一机制以及附加要求为观影过程制造了一种神圣感和神秘感。同时,相较于线上观影的灵活性,线下观影则存在一定的时空限制。更多的规束反而强化了观影的仪式感,使电影仿若一场神圣的典礼,观众则是在凝视中共享认知、情感,甚至成为信仰的参与者。

(三)观影过程中的共同体想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不是政客操纵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国家与民族对于个体而言是大而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一概念转变为具象化的符号,实现情感指示和寄托。对于国家想象而言,标志性的符号就是能够唤醒民众关于国家记忆的象征物。当谈起中国时,人们会想到长城、中国功夫、故宫、熊猫等。从意识层面而言,这些具体物象已经超越了实体意义,成为代表国家的符号。影片《长津湖》中有一幕描绘了火车车厢门打开时,连队士兵被车外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所震撼的场景。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个体寄托国族想象的实体物。长城使得形而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变得具体,这一可真实感知的实物也助推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进行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

二、集体记忆的传播:话题生态扩建

借助个体的观影体验分享、媒体平台的相关话题制造、短视频对影片的二次编辑,电影《长津湖》热度高涨、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所蕴含的集体记忆也激发了观众更大范围内的情感共鸣。

(一)个体观影“情感能量”裂变

社交分享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属性与自我需要,互联网的发展则为这一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动力。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类社交平台和公共场所进行自我表达,赢得与他人互动的机会,进而实现个体价值,获得情感满足。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涌现,移动社交平台成为大众进行信息分享和情感表达的主要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公众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书写情感体验。

影片放映结束后,观众需要从黑暗密闭的观影情景中出离,从营造的想象空间回到现实世界。自我表达的需要促使个体将影片世界激发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符号文本,发布在社交平台,与他人分享以获得认同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差异化的个体观影情感在互动过程中得到传播和强化,使情感裂变得以实现。同时,影片所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也得以深化。

(二)媒体平台话题制造

媒体平台在影片的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依托其社交可供性为用户提供分享平台,还能通过制造话题助力影片宣发。从影片预热阶段开始,有关《长津湖》的话题就持续不断地引发讨论。议程设置理论由马尔科姆·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话题的先后顺序。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议程设置走向议程融合,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承载多渠道信息的集散地,成为用户获知信息的重要来源,而话题和热搜议题则是平台议程设置功能最直观的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抖音平台上以“长津湖”为关键词的话题接近100个,总括性话题#长津湖#获得110亿次播放量,其中播放量最高的单个话题#吴京在长津湖里的一滴泪#获得5.3亿次播放量。此外,影片在热映期间还得到央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的相继报道,获得极高关注度。媒体平台在短时间内大量且持续制造和传播相关话题,结合主流媒体的“背书”,进一步引发公众对影片的关注和探讨。

(三)短视频对影片的拆解与重构

当下,大众的视听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以短小著称的短视频迎合了现代化生活方式,填补了用户的碎片时间,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传统叙事方式不同,短视频遵循去逻辑化、非线性化、简单化、社交化的叙事策略,通过精选内容,集中呈现情节亮点,将高潮前置,再配上恰当的背景声和音乐,可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实现共情。以2021年10月1日抖音短视频《吴京在<长津湖>里的一滴泪》为例,该视频将影片开头伍千里送大哥伍百里骨灰回家的情节提取出来,重点放大伍千里磕头时流泪的画面,并在视频画面中插入文字——“男儿有泪不轻弹,兄长牺牲是他的最后防线”,辅之以凄扬婉转的配乐。该视频借助时空交叉、细节放大、高潮前置的剪辑手法,使画面极具感染力。在短短20秒的时间里,网民被迅速带进剪辑制作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情感呈曲线拉升,在短视频播放结束后,情感随之收束,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拆解重构而成的短视频以简单情节辅以强烈情感,在高效传递影片主题的同时以情动人,使用户在共鸣共振中深化对影片的印象。

三、集体记忆的延续:重温情感际遇

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处在更新中,大众媒体通过不断制造新的话题转移用户的关注焦点。若想将短暂的获得性记忆延续并转为恒常性记忆,则需对其反复提及并通过行动加以强化,不断地重温记忆以留存精神意蕴,便于当下和后世弘扬创新。

(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集体记忆

当电影市场出现更多优质的主旋律影片时,单个影片所代表的记忆会由此串联起来,汇聚为更深厚的情感。影片《长津湖》获得高口碑并成功引起公众情感共鸣的首要原因在于影片本身制作精良,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影片。相较于以往主旋律影片在内容讲述和情感表现上显现出来的“大而空”的问题,影片《长津湖》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小见大,将个人情感巧妙地汇集成集体意识,形成家国同构的一体观念。同时,该片在场面制作上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其采用业界先进的拍摄技术和电影特效,可以为当下的电影行业提供借鉴。

近年来,主旋律影片在电影市场上的出现频率有所提高。从《战狼》到《我和我的祖国》再到《我和我的家乡》,每一部影片都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以新的表达方式成功获得市场和人民的认可。然而,这类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还处在新兴崛起阶段。未来,会有更多优质影片加入中国主旋律电影市场,共同书写民族记忆。

(二)利用新兴媒介,实现多样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和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传统影院面临重大考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其雪上加霜,令传统影院的发展方式受到质疑。多重压力冲击下,众多影视剧纷纷转战线上,倒逼影视行业生态发生变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和传播载体不断涌现,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短视频、微纪录片、H5动画等都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这些形式也契合了当下用户的碎片化阅读偏好。各种新兴媒介有着自身的传播特性,因此,不同媒介平台在打造多样化传播形态的作品时,应考虑各类媒介的特性,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传播。

(三)挖掘衍生话题,实现影片内外联动

“只有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体才能进行记忆。”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当下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互联网使大众成为记忆的生产者。尽管历史与现在相隔遥远,但通过连接历史与当下,实现过去与现今世界的联动,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牢固。影视带来的快感不应停留在当场的情感刺激,其作为虚拟再现给人的体验和记忆是不牢固的。所以,应尽可能挖掘其中蕴藏的话题,实现影片故事与现实世界的联动,将记忆牢固化。

以《长津湖》为例,影片在宣传过程中引入抗美援朝老兵这一类特殊的人物,加深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媒体对“抗战老兵观看《长津湖》”“老兵讲述长津湖之战”等话题进行报道,实现了视觉影视与现实世界中亲历者的联动。除亲历者这一特殊群体,普通大众也通过吃“《长津湖》里的冻土豆”试图感受战士艰苦的抗战条件,实现了与影片故事的互动。在个体与影视情节互动的过程中,历史在当下被重新建构,经由互动所储备的记忆具有持久性,“过去”变得可感知、可触摸,记忆形象愈加立体丰满。

(四)延续记忆,优秀影片“进校门”与“出国门”

民族记忆不能只保留在当下,更需寄托于青少年一代,通过年轻人的传承让共享的民族记忆得以代代延续。观赏影视文本是青少年群体更便于接受的认知方式。将优秀主旋律影片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形成有趣、多元立体的课堂生态,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可以深化青少年对于民族历史的认知,使民族记忆不至于被湮没和遗忘,进而更为有效地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电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积极举办各类海内外视听周、电影节等活动,推动优秀影片走出去,一些在国内大受好评的电影如《八佰》《我和我的祖国》《姜子牙》等在海外上映的表现也较为出色。影片出海不仅有助于增进国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也在无形中提升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集体记忆的保存需要一定的载体,影视作品创作对于传承记忆、凝聚人心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主旋律电影通过书写国家记忆,演绎民族历史,连接过去与现在。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处于发展转型阶段的关键时期,《长津湖》这类主旋律影片以民族记忆凝聚人心,传递着中国自信的呐喊声,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意义。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传播好中国故事,续写伟大篇章。

猜你喜欢

长津湖个体记忆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