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表达与价值传递
——基于慢综艺《你好生活》第三季的观察分析

2022-02-19陈艺杰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尼格主持人话语

王 博 陈艺杰

《你好生活》第三季的主题内容是带领观众完成一场关于生活的旅行,设置了亲情、成长、梦想、坚持、敬畏自然、平凡的伟大等多个主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节目主持人尼格买提和撒贝宁携手明星嘉宾及央视主持人,前往贵州、海南等地领略慢节奏生活。与传统综艺节目进程快、节奏紧、戏剧冲突多等特点不同,慢综艺《你好生活》以主持人互动叙事为话语表达模式,创新节目主持形态,于平淡中见真情,传递生活哲理,传播主流理念。

一、《你好生活》的创新表达与品牌意识的树立

(一)释放慢综艺节目类型的新理念

快节奏生活下让电视综艺节目愈发强调内容的故事性与形式的生活化表达。“慢综艺的‘慢’不是平淡、散漫,而是有态度、有情节的要素组合,代表着一种新的制作理念。”①慢综艺在叙事上侧重表达真切、节奏平缓、无设计戏剧冲突,用自然朴实的状态向观众传达出一种新型的生活理念。《你好生活》第三季以慢综艺的创作形式为载体,一方面让嘉宾沉浸在远离喧嚣的大自然中,用心体验生活的真善美,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挖掘嘉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受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生活的恬静与闲适。另一方面,坚守节目内容价值的创造,让传统文化与当代主流价值观融合,彰显“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一以贯之地释放出徜徉于民族文化内核,感悟生活哲理的新理念。节目在内容表达上兼具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普及性、深刻性与指导性。例如,主持人尼格买提、撒贝宁、倪萍、月亮姐姐和李梓萌在贵州齐心协力帮助贫困家庭修缮未完成的房子,不仅体现了节目组通过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而且以修缮房子为切入点,在节目中进行话题讨论。嘉宾借景抒情,回忆初到北京的生活与工作,谈到在北京的第一个家。“家”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源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求安家立业,有着极其强烈的家庭观念。节目在主持人和嘉宾的话语互动中使“家”这个朴实无华的话题得到升华,引发观众对故乡的思考,同时释放关于梦想、奋斗、坚持的主题意义。主持人与嘉宾对话流畅自如,用个人奋斗事迹感化受众,鼓励当代青年无论目前生活有多坎坷,都要坚持下去,有志者事竟成,通过拼搏与坚持实现青春梦想。

(二)纪实影像与思想立意的双重结合

“纪录片的根本美学精神是对‘真’的追求。”②《你好生活》第三季运用原生态镜头,掩盖加工痕迹,以留白、字幕与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美,以时空连贯的叙事方式记录主持人和嘉宾真实的生活状态。例如,每一期节目的开始,运用留白镜头和文字符号引出节目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嘉宾从早到晚的行程,展现自然景色与生活状态的融合,体现生活自身流动的完整性,给受众更多思考的空间。在一堂山中美术课里,嘉宾带领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大山里写生。镜头下山泉相随、清风为伴,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自己生长环境的勃勃生机,以及他们像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意志,传递出“爱是教育,更是自习”的教育理念,通过自然环境之美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这种体验式的连贯叙事方式结合嘉宾对生活感悟的真实讲述,展现各领域奋斗者共同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梦想、坚持等话题的深入思考。除此之外,在第三季的节目中,每一期节目都注重通过记录的方式诠释节目的主题思想,内容涵盖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女排精神、“三牛”精神、长征精神等。主持人与嘉宾在节目中通过个人讲述、互动叙述、嘉宾对话、实践操作等形式,实现了节目内容的升华。

二、从“旁观”到“融入”的话语建构与表达

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和节目内容的输出者,主持人的话语表达对节目进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你好生活》中,尼格买提和撒贝宁两位常驻主持人是叙事主体,在互动过程中让理性化的静态表达与感性化的动态表达相结合,借助传统文化、中国元素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构建多元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展现节目的文化价值。

(一)注重主持人角色的个性化表达

“个性化表达是指节目主持人在适合媒体传播语境的基础上,同时又能充分展示个人经验、特长、性格、爱好的言语表述。”③尼格买提和撒贝宁两位主持人动静结合的主持风格,使节目内容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理性上凸显政策与理念的宏观把握,感性上则更注重通过故事展现情感、青春、奋斗等主题。两位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的话语样态,使节目节奏进程对比适度、纵控有节,在“散文式”平淡的叙事风格中实现价值意义的传递。尼格买提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兼制作人,控制节目节奏,把握节目进程。节目中时常穿插尼格买提的独白和手写文案的画面,呈现出舒缓的生活节奏,让人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烟火气息,传递温情。在贵州为贫困户建房的故事中,稻田里插秧时的汗水与泥土的气息令人记忆犹新。这些没有台本的节目就像没有剧本的生活。尼格买提在节目中说:“不是每一场雨后都有彩虹,但晴天总会到来。”这些对生活心怀憧憬和希望的话语表达,于无形之中升华了节目的主题。再如,以“核弹研究员”的梦想告诉孩子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医生的梦想讲述疫情之下“白衣天使”变身“白衣战士”的英勇事迹,传达出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创造价值的奋斗精神;在乡村小学的课堂上,撒贝宁在游戏中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梦想,从理性客观的视角升华教育主题,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传递主流价值观念。

(二)以互动主持为载体的叙事方式

在《你好生活》第三季中,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展开对生活的记录,没有刻意制造“看点”,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以及嘉宾之间的对话阐释节目主题。在叙事文本上,内容丰富且符合主旋律;在嘉宾选择上,领域宽泛且具备代表性。在不同语境下,结合沉浸式体验,增强受众的代入感。

首先,以尼格买提和撒贝宁为主导的固定互动模式贯穿节目始终。例如,在插秧之后,尼格买提和撒贝宁坐在田间分享插秧感受,讲述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是渺小的,但是渺小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洪流,传达出集体意识的重要性。两位主持人谈到第一次看到这里的山水树木的感受,传递出这里的人就是最好的风景,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他们生活的财富,人类的生活状态就是这里独有的风景等观点。这些均展现了以互动主持升华节目内涵的叙事方式。

其次,由央视主持人组成嘉宾阵容,丰富节目内容,延伸主题意义。例如,尼格买提、撒贝宁、王冰冰三位主持人来到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在和海洋生物研究专家的对话中科普海洋知识,并且亲自下海体验清理、种植珊瑚。通过沉浸式体验向观众传达了由于目前人类对海洋的干预和气候的变化,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所面临的濒危环境,呼吁观众素颜下海,减少化妆品对海洋生物的伤害。嘉宾走在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在崎岖的山谷中,撒贝宁、倪萍、尼格买提现场朗诵,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的故事,歌颂红军曾经书写下的壮丽史诗。通过走基层的形式,践行主持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最后,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参与节目,带给观众多维视角,升华主题内涵。例如,像小草一样坚韧的山区孩子、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科学研究院院士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群体。第7期节目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在这期节目中,尼格买提、撒贝宁、王冰冰、任鲁豫来到海南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院长的住处,学习玉米选种知识。85岁高龄的程相文院长依然奋斗在南繁基地的一线,“从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和无私奉献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顽强意志。嘉宾在与程相文院长愉快的谈话中学习育种知识,体验选种的不易,让观众领悟到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粒粒皆辛苦”。

(三)借助文化符号构建多元的话语表达方式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文化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人们通过文化符号进行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④《你好生活》以不同形式的文化符号作为交流媒介,以主持人作为传播文化的主体,构建多元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赋予文化符号新的意义,彰显节目的文化价值。例如,倪萍绘制了一头耕作的老黄牛,象征着中国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像老黄牛一样,做勤勤恳恳、顽强拼搏的开拓者,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发扬中国农耕文化。爬山途中,撒贝宁触景生情,吟诵《尚书·禹贡》的开篇诗句“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以中国古籍文化为符号,告诉观众华夏自古为一体。“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生命精神和文化品格的象征,而“竹”以四季常青的特点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尼格买提和撒贝宁来到竹林里挖笋,在茂密的竹林中,感叹竹子生长速度之快,根茎之牢固,以“竹”为载体,表达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三、以主持人话语表达为传播载体的价值传递

主持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要做到思想内涵与时俱进,并以正确的话语引导舆论。与此同时,主持人肩负着传播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责任。《你好生活》以主持人话语表达为传播载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选题内容,运用谈话式的话语样式、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融入中国元素来唤醒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传承中国精神。

(一)传播理念:社会议题与人物故事的讲述

在节目内容选择上,选用社会热点议题或反映当下主旋律的内容,涵盖从宏观到微观领域,引领价值导向。《你好生活》第三季秉承“在生活中学习与思考”,内容选择立足于“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进而展现“大时代”的“小确定”。主持人与嘉宾在亲历体验中向观众呈现了新时代的鲜活答卷,把时代命题和国家政策的显著成就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展现。贵州大山深处的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荡着嘉宾与孩子们的欢笑,是山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新表征;新农村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稻田里老百姓精神抖擞的精气神儿是乡村振兴的新代言;重走长征路、四渡赤水战役的生动演绎是建党百年的历久弥新;珊瑚保护区里的现代精卫填海是海洋生态保护的新途径。通过这些热点议题,让观众在平凡英雄的身上看到人间的温情、人民的力量、国家的希望。

在情节设置上,以讲述人物故事为主线,引发观众共情表达。例如,从我国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到如今,已唱响40年的《难忘今宵》是中国观众对春节以及春节联欢晚会共同的记忆,在中华儿女最重视的节日里传达出“青山在、人未老”的美好祝愿。以程相文院长的故事为基础,在嘉宾们的互动中传递出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骨子里的谦让,同时结合“节约”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由点及面,通过典型人物故事的讲述,以微观视角折射宏观现象。

节目设置是节目创作的核心,《你好生活》在内容设置上选择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情节设置中融合典型人物故事,传递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传承精神:中国元素和文化记忆的融合

《你好生活》立足“中国文化”这一品牌形象,将中国元素与文化记忆作为内容主题,全面提升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力。节目中主持人运用丰富的话语内容与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展现中国力量,传承中国精神,推动电视综艺节目的内涵式发展。

一方面,唤醒文化记忆,提升文化共识。《你好生活》通过主持人多元化的表达形式,让长征精神、女排精神等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节目中主持人分别运用画外音、唱歌、讲述的表达形式展现红军四渡赤水的英勇事迹。在节目片头,以尼格买提的画外音“生活是一段旅途,有人喜欢前行,有人喜欢躺平,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我们之所以还有选择,是因为?”发出设问后直接切入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资料——娄山关战斗场景的油画,引导观众思考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因为曾经有人为我们踏平崎岖、踩出方向、铺好道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以唤醒人民的文化记忆为载体的。在第11期《同游共事》的拍摄过程中,恰逢东京奥运会女排赛点,节目组暂停了所有拍摄,一起在电视机前为女排加油。倪萍以自己拍摄《中国姑娘》的亲历经验,给大家讲述自己和女排姑娘一起训练的感受,在每天把身体练到极限的高强度训练下,如果没有对排球的热爱,就不会有如今的坚守。嘉宾用微信语音互动的方式为女排姑娘们加油,向观众传达了中国女排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所必备的精神支柱,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

另一方面,体现中国元素,传承中国精神。在第7期《种子》和第8期《浪花》中,主持人和程相文院长一起合唱豫剧《花木兰》,不仅赞扬程相文院长勤勤恳恳的劳动精神和科研精神,而且以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花木兰英勇无畏、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情怀和肩负重任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是民族精神的彰显。主持人把这种精神呈现在节目中,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了时代意义,折射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权的态度。在第12期《再见》中,以1983年中国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形式为模板,举办“你好生活联欢会”。节目中鞠萍带来的黄梅戏、京剧、昆曲,以戏曲联唱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千年传承。

《你好生活》第三季立足民族精神与艺术品质,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于无形之中融入主持人的互动叙事,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凝聚中华精神,让受众情感与节目主旨实现同频共振。

四、结语

作为提供娱乐消遣与传播文化的综艺节目,《你好生活》在内容呈现和形式塑造等多个层面彰显了主流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内涵,通过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与主持人的身体力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以主持人话语互动为载体构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唤醒受众的文化认同。《你好生活》致力于打造融媒体时代下温度与高度兼备的慢综艺节目,并指向未来综艺节目的精品化发展之路。

注释:

①吴志超,徐筱虹.不要让“慢”沦为标签——对慢综艺热播的观察与思考[J].电视研究,2019(07):50-52.

②李光庆,段洪丽.论纪录片的美学精神[J].四川戏剧,2011(04):63-65.

③魏南江.主持人:个性化表达≠个人化言说[J].新闻记者,2006(08):35.

④尚媛媛.文化符号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10):46-49.

猜你喜欢

尼格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尼格爷爷的长胡子
尼格爷爷的长胡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