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代际区隔到代际互惠:银发综艺节目《屋檐之夏》的双向治愈探索

2022-02-19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之夏隔代屋檐

李 阮

《屋檐之夏》是由哔哩哔哩和中国老龄协会携手推出的首档忘年共居观察纪实真人秀节目。该节目采取“真人秀+观察室”的模式,邀请3位长居上海的独居“宝藏老人”与多位“沪漂青年”共同体验为期21天的代际共居。以往的银发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乐龄唱响·全国老年合唱大赛》、江苏综艺频道的《缘来不晚》、东方卫视的《忘不了餐厅》都单纯聚焦银发族,呈现他们在“家”以外的社交活动与生活态度。《屋檐之夏》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跳出聚焦同类、呈现清一色银发世界的桎梏,着眼于代际关系,通过青老共居,尝试搭建隔代共情的桥梁,探索全新的生活方式。

一、青老共居、代际互惠、怀旧情结、跨代际社交:丰富银发题材

(一)青老共居:特殊场域下情感缺位的替代性满足

替代性满足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当人们对原初对象的欲望因受到阻碍而无法满足时,就会设法寻找一个接近原初对象的替代品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也就是说,当欲望能量在最初对象上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其他对象转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转移,直到寻找到一个替代对象以消除紧张、满足欲望为止①。本能欲望寻找替代对象的过程是一个层层转移、不断妥协、逐步向上(升华)的过程,人在本能上总是渴望获得最接近原初对象的替代性满足。

包罗万象、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奇幻魔都上海,既是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之一,又是一座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上海为“沪漂青年”和独居老人带来更多生活、教育、医疗、科技等机遇的同时,也使社交孤独成为集体症候。在上海这个特殊场域下,年轻人背井离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漂泊之感,老年人由“被陪伴”状态走向“独居”状态存在“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感,二者的家庭情感均处于离场状态。《屋檐之夏》中,89岁的朱爷爷日复一日的生活曲线(小桥流水饭店——太平洋咖啡馆——居家别墅),刘雪华一语道破独居的无奈(“其实一个人住,别的都不怕,万一有一天你不小心摔跤了,是没有人知道的。”),大学生小颜身上厚重的漂泊感,都是情感缺位、社交孤独的现实注脚。

人是情感化的动物,个体对家庭情感的渴望不会因缺失而消失,往往会通过转移获得替代性满足。《屋檐之夏》策划组敏锐地捕捉到青老群体这一情感空缺,创造性地将鲜有交集的“沪漂青年”和独居老人聚集于同一屋檐下,不仅满足了荧屏内两代人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渴求,实现情感的替代性满足,还为隔代人相互靠近、互相了解、良性沟通提供了经验。此外,荧屏外具有相似经历的个体也能通过观看节目,在共情中释放思念情绪、治愈孤寂心灵,找到代际相处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例如,由《屋檐之夏》引起的话题讨论#你对家人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让不少网友重新审视自身与家人的关系,采取行动,减少遗憾。

(二)代际互惠:人文关怀下前后象征模式的完美融合

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指出,社会中存在三种文化模式:后象征模式、互象征模式、前象征模式。后象征模式是长老模式,老一代是文化的制裁者和领路人,文化传承依靠代代相传,传递的内容是持续不变的意识。互象征模式是同辈模式,指采取某种向同辈人,如向游戏伙伴、同学和一起学艺的人学习的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明。前象征模式是指由于年轻人对依然未知的将来具有前象征性的理解,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在米德看来,代际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沟壑:“整个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互相望着……这样的沟是不会弥合、不会变窄的。”②

尼尔·波兹曼将印刷媒介时代称为“阐释时代”,主张印刷媒介隐喻理性、严肃和逻辑,常以晦涩语言刊载政治、文化内容。印刷媒介时代,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导致知识垄断,年轻人只能遵循后象征模式实现文化传继。而新媒体时代,电子媒介击碎传统的“时空偏向”,形塑网状的权力结构。年轻人凭借着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和新媒介的熟练使用,畅享知识共享的红利,进一步瓦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后喻文化(前象征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的表征。然而,无论是自上而下的传授模式,还是自下而上的反哺模式,都在无形中将老年人和青年人区隔开来,呈现出代际断裂、代际冲突的特征。如《中国式相亲》节目中,23岁的赵浩然为40岁的林嘉莉爆灯时,遭到母亲强烈反对,“代际战争”成为节目焦点。在隔代亲子真人秀《宝贝的新朋友》中,爷爷姚安濂和萌娃虫虫在游乐园和蛋糕房多次爆发冲突,陷入僵局,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单方面得到后辈的支持或者单方面向后辈提供支持都会使老年人处于一种不平衡的代际关系之中,只有当代际交往处于有来有往的互惠状态时,二者才能从中感到满意或幸福③。因此,在银发节目中过多呈现代际隔阂或代际断裂,可能会诱发个体对隔代相处的恐惧和担忧,无助于个体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提升。与瞄准代际冲突的节目不同,诞生于亚文化社区的《屋檐之夏》更强调前后象征模式融合下的代际互惠。节目对准三组各具特色的家庭,集中呈现隔代群体的互惠过程,为老青群体提供心理关怀和精神关爱的同时,也传达了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极具人文关怀。

如刘雪华家庭,拉宏桑耐心地为刘雪华讲解何为B站、何为UP主,通过话题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拉宏桑还和贝贝一起帮助刘雪华克服出门社交的恐惧。而刘雪华凭借自己的睿智和经验,细心开导拉宏桑在陌生环境中做自己,摆脱拘谨感,耐心分析贝贝的暗恋经历,从过来人的角度传递恋爱经验。朱爷爷家庭,阿雷和Miya尊重并保护朱爷爷的童心,策划多组“重返青春”的活动,完成老人家的心愿。朱爷爷则以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引导两位年轻人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这种双向互惠的叙事方式,有利于让隔代群体在共处中发现彼此的宝贵之处,激发个体对青老共居的向往和热情。

(三)怀旧情结:社会变迁下记忆重组与身份认同的新尝试

社会学家Davis认为,怀旧是个体对过去的一种向往,但这种向往有可能是对故土的思念,也有可能是对过去人和事的渴望,而且这种渴望和思念并不局限于某类人身上。简单地说,怀旧是现代人自我安慰和自我救赎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在精神层面重返“家园”的过程④。在经历消费社会的虚无和狂欢文化的刺激后,个体尤其是年长者遭受着巨大的文化冲击,呈现出认知失调的状态,具有很强的“被剥夺感”与“参与式危机”,迫切需要从过去的记忆中寻求精神抚慰和文化庇佑,怀旧文化应运而生。

记忆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也是一种历史书写的结果,更是人类生命的自我持存。记忆在瞬间生成,又绵延久远,它使过去澄明于现在,又将未来置放在现实中考量。它使个体的生命片段得以连缀为一个贯穿始末的历史过程,并因而赋予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辈人有一辈人的记忆。曾经家喻户晓的刘雪华、曾经年轻有为的朱爷爷以及诲人不倦的魏奶奶,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和一生无法忘却的记忆。《屋檐之夏》在三组家庭的叙事过程中运用了诸多怀旧元素,追溯当事人的记忆,既彰显了银发综艺的人文属性,又塑造了老青共看的可能。如节目邀请演员刘雪华录制节目,勾起了老青群体对《少年慈禧》《几度夕阳红》《春天后母心》《甄嬛传》等经典作品和“太后”形象的回忆,搭建老青共情的意义空间,让隔代群体在记忆追溯和重组中获得情感共鸣与情绪增值。

朱爷爷在节目中多次提及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承载公共记忆的物质空间——百乐门,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阿雷和Miya为此精心策划,在百乐门这个历史性建筑里举行“重返二十岁”的盛大舞会,帮助朱爷爷重温青春记忆,实际上是将个人空间中朱爷爷对过往的私人回忆转化为公共情感空间中观众对集体记忆的诉说与缅怀,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小颜、小精灵和小丁在教师节这一特殊时刻,为魏奶奶举办“教师节联欢会”。浓厚的仪式感不仅为奶奶回望青春、追忆教师生涯提供了契机,还为老年教师群体再度挖掘内在能力和自身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身份认同创造了机会,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践。

(四)跨代际社交:脱域机制下血缘关系向陌生关系的跨越

谈及代际,人们通常会想到基于血缘的亲子关系。血缘关系是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具有长期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古有通婚化解战争之例,现有骨肉至亲、血浓于水、骨肉相连之比喻,均体现出血缘关系在关系维系方面的强大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代际关系类综艺往往体现的是基于血缘的代际关系,如爷孙隔代亲子生活体验秀《宝贝的新朋友》、代际相亲节目《新相亲大会》、亲子观察秀《我家那小子》和《我家那闺女》等。

然而,数字技术的纵深挺进导致时空分离,吉登斯言下的“脱域”成为现代社会的表征,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传统的三世四世不异居的居住格局已被打破。部分家庭因工作迁徙或观念冲突,年长一辈和年幼一代未有共居的经历,两代人的相处方式由原始的长久性面对面交往转向屏幕前的瞬间互动,想要靠近却不知如何靠近,成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如《屋檐之夏》中的朱爷爷和孙女Sasa。对于这一现状,以往拘泥于血缘关系、熟人社交的代际类综艺可能无法为陌生的两代人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而《屋檐之夏》跳出“亲子关系”的单调格局,首次让陌生的隔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客观反映当下社会家庭结构的变迁。节目没有设置刻意的对话、剧本和冲突,鲜明的代际差异和陌生的社交关系足以在日常交流中营造出莫名的紧张感,牵动观众情绪,反观自身。如镜头前大胆自如的拉宏桑在陌生人面前却敏感脆弱,不知道如何与陌生长者相处,频频主动出击却难破尴尬气氛。在善于社交的贝贝入住后,拉宏桑更是躲在房间里崩溃大哭。她的无助与自我怀疑让观众不由发出“拉宏桑简直是另我”的感慨,引起个体对同辈社交和隔代社交的共鸣与思考。

此外,节目使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全面、真实地呈现陌生的隔代人从陌生到熟悉、从拘谨到自如的社交全过程,从中折射出三组不同的代际关系:刘雪华家庭——如女生宿舍般的舍友关系,朱爷爷家庭——和谐互助的朋友关系,魏奶奶家庭——传统长慈孙孝的祖孙关系。这三组家庭的关系展现,对于个体反思代际隔阂、打破血缘桎梏、探讨新型代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正如临别时朱爷爷对Miya说:“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二、遮蔽与启示:银发综艺发展之道

(一)融入农村题材,补全代际图景

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在《新闻媒介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提出大众传媒对公众的强大影响力:“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读者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在中国语境下,农村和城市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老龄化并非城市的独特景观,而是全社会共有的难题。《屋檐之夏》节目组只将镜头指向城市中的三位老人:演员刘雪华、上海绅士朱爷爷、一代名师魏奶奶。他们均身处一线城市,“老有所养”的物质基础较为丰厚,思想较为开明,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中国老年群体的群像。如果单纯聚焦城市老年群体可能会造成媒介图景的不完整,甚至是媒介歧视,使农村老年群体或农村代际关系被边缘化。因此,《屋檐之春》《屋檐之秋》《屋檐之冬》应邀请更具多元化特征的老人参与节目,尤其是乡村老人,以补全代际图景。

(二)增加老年观察员,丰富老年视角

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⑦。《屋檐之夏》的常驻观察员由齐思钧、王瀚哲、姜广涛、张怡筠、泡芙喵-PUFF等成员组成,他们均不属于银发族,与节目中的三位老人属于不同代,可能会存在代沟现象。在节目讨论环节,常驻观察员由于相关经历匮乏可能很难准确细致地描述或解释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性建议。飞行观察员中虽然也有年长者,如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但节目中青年观察员总体比例远远大于老年观察员,老年视角的不足可能无法对老青共住期间老年人产生的种种行为和心理进行深度剖析。因此,未来的节目中应增加更多的老年观察员,丰富老年视角,以增进青年人对老年人的理解,提升青老共居的可能性。

三、结语

老年人既具有日趋衰老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历经沧桑的社会属性。以往,一些聚焦于家庭矛盾、城乡冲突的大众媒介多关注老年人的自然属性,塑造了老年人孱弱、无知、固执、难以沟通等负面形象,导致老年人的失语与刻板固化,沦为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而今,《屋檐之夏》在关注老人身体素质自然变化的基础上,更强调老年人历经沧桑后的人生智慧和厚重积淀。该节目作为国内第一档忘年共居观察纪实真人秀节目,首次将人生小白和人生前辈聚集在同一屋檐下,捕捉二者的孤独与困境,以青老共居、代际互惠、怀旧情结、跨代际社交等视角创新了银发综艺节目,打破了青老群体之间的壁垒鸿沟,破除了青老群体难以共居互惠的刻板印象,增进了不同代际间的相互了解,为国内银发综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屋檐之夏》的后续节目制作,应在节目取材和观察员设置方面进一步创新,例如增加更多的乡村视角和老年观察视角,从而丰富银发综艺的传播图景。

注释:

①霍连彬,米丹.替代性满足:亲密关系视角下手游《恋与制作人》的用户研究[J].东南传播,2018(06):112-115.

②[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0-93.

③许琪,王金水.代际互惠对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04-115+145.

④张一.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综艺节目的“怀旧情结”[J].当代电视,2015(08):95-96.

⑤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

⑥秦朝森.脱域与嵌入:三重空间中的小镇青年与短视频互动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8):105-110.

⑦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04):67-79.

猜你喜欢

之夏隔代屋檐
屋檐
屋檐
海岛之夏 2
欢乐之夏
海岛之夏 3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星檐
《探亲之夏》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