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少年眼中的真实世界
——评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22-02-19马玉
马 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甘肃合作 74700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现代小说之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著名的美国作家、演说家,也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其代表作主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镀金时代》等。
一、作品简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由马克·吐温创作于1850年前后的美国,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白人男孩哈克贝利为了逃避父亲酗酒后的虐待,逃亡途中遇到同样进行逃亡的奴隶吉姆,两人一起开始逃往北方。他们在路上经历了民军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等艰难,最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一切困难和风险都得到了解决。当吉姆再次被抓走后,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最终解救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且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宣布了吉姆的奴隶身份,而此时哈克的酒鬼父亲也已经去世,最终两个人都获得了自由。马克·吐温通过刻画白人男孩哈克和黑人奴隶吉姆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黑人奴隶的不堪境遇和深受上层阶级压迫、歧视的悲惨命运。在1850年的美国,人们仍然处于对黑人奴隶的压迫和歧视以及白人天生的优越感中。所以最初当哈克遇到吉姆时,在反动教育的影响下,还是经常会嘲笑吉姆,并认为不应该帮助他而是要告发他,后来,在许许多多个漂泊不定的逃亡生活中与吉姆相处,慢慢发现吉姆是个热情善良又单纯的人,这种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了哈克,使他义无反顾放弃社会文明观念和长期种族至上的反动说教,真心实意地帮助吉姆。在那个时代,除了政治生活的腐败、人民阶级矛盾的激化、教会的虚伪和欺诈以及人民无法忍受的苦难之外,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这在当时的美国南部各州是非常普遍和猖獗的。作者对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出斗争和批判的态度,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对受迫害黑人群众的强烈同情和支持。[1]
二、白人男孩哈克贝利与黑奴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克是一个向往自由、勇于冒险的男孩,他喜欢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在当时的时代文明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在和黑人吉姆交往后,他们之间互吐心声,互相帮助,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在慢慢相处中,哈克的思想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他的英雄情结战胜了黑暗势力反动思想,以向往自由的纯真的孩童心性,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生活,并且也最终靠自己坚持不懈的抗争和努力获得了自由的胜利。那个时代的美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封建主义比较严重,且生产力水平很低,贩卖奴隶在美国非常常见,严重的种族主义更是导致黑奴买卖的直接恶源。黑人吉姆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黑人奴隶,受到种族歧视思想的严重残害。哈克虽是白人男孩,但因为生在穷人家,还每天被醉酒父亲虐待,从小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遇到吉姆后,吉姆的真诚和善良对待,让哈克在吉姆身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怀。他们都向往着自由,试图逃离这种肮脏的地方,并且靠自己的勇气和努力最终做到了。尽管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们在逃亡中互帮互助,使得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而且也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决心。[2]
三、懵懂少年眼中的真实世界
(一)哈克的思想观
在哈克当时所在的时代,人们深受当时社会顽固封建守旧思想的压迫,种族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从根本上认定白人要比黑人更高一等,强烈的优越感使得白人歧视黑人,认为黑人不论能力高低都属于低级阶级。哈克自出生就失去了母亲,没有母爱的关怀,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只来源于父亲。而他的父亲是当时典型的种族主义者,不仅很穷,还不思进取、酗酒成性,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而长期受父亲思想熏陶的哈克也承袭了这个观念。哈克经常遭受父亲的虐待,从未感受过爱和关怀,在与父亲的生活中如履薄冰,长期的压迫让他想要摆脱这种生活。在遇到吉姆后,虽然也因守旧的思想让他对吉姆有所偏见,但自己长期以来的痛苦经历让他认为不应该如此,而是要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朝着自己憧憬的生活去勇敢追求。并且吉姆的善良感动了他,让他看到了他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点。他被隐藏的反叛性格正是受此启发,他的善良与勇敢也是受吉姆影响,才敢于跟吉姆一起去与恶势力斗争,才让他在未来获得了人身自由,实现了人生价值。[3]
(二)哈克的反抗
“爸就这样一个劲儿骂下去,简直没有当心他那两条东歪西倒的老腿在往哪儿走,结果他一下子撞在盛咸肉的木桶上,摔了个倒筋斗,把两根迎面骨都蹭破了皮。”文中以哈克的眼光描写父亲,可以看出哈克父亲是怎样一个不堪的人,性格恶毒,行为低贱,对哈克无休止的暴打使得小小年纪的哈克就精神上深感恐慌。哈克面对每天抽烟喝酒、甚至威胁自己生命的父亲,得不到一丝温暖和希望。在哈克纯真无邪的孩子心性里有对外面美好世界的向往,在他眼里,想象着世界是充满美好色彩和无限希望的,他希望得到那样的生活,并想要在那样的生活里畅游。哈克受着父亲的压迫,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生活,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在当时南方思想的压迫下,他感受到的只有孤独和无助,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逃离世俗压迫的努力。因此,他才有了后来逃离父亲的勇气。在离开父亲后,被一个寡妇收养。寡妇对他很好,给他一切舒服的生活,但哈克还是无法忍受宗教生活的束缚,又再次鼓起勇气逃离。文中提到当哈克想抽烟时,寡妇不容许,说“这是坏习惯”,但寡妇自己却吸鼻烟。寡妇是当时宗教的代表,体现出当时的宗教法只是用来约束不相信宗教的人,而不会限制基督徒,所以这种宗教就只针对哈克,而不会限制寡妇;再如后来大的家庭去教堂,表面上信奉宗教善行,背地里却带着枪支武器,充满了各种暴力与血腥,这与他们的言行举止形成鲜明的反差,把宗教和教会的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体现到极致,哈克也是受不了这种宗教束缚,才再次进行反抗,勇敢逃离。[4]直到遇到黑奴吉姆,因为吉姆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和吉姆善良纯真的情感让他终于不再沉寂,而是和吉姆成为朋友,一起反抗恶势力,为获得自由生活而努力斗争。
(三)时代对哈克的影响
在当时所谓的南方文明中,人们高举着道德的旗号,欺凌他人,嘲笑和压迫穷人、黑人,评价贵族和低收入阶层。许多黑人被贩卖为奴隶,他们的个人权利和自尊受到践踏,他们根本没有自治和自由的权利。贫穷的白人也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但却仍以白人的种族歧视思想为难和自己一样处境的黑人,这种荒谬的行为使当时社会的人们都变得残酷无情。吉姆的出现使哈克的心豁然开朗,让他明确意识到他想要的是自由平等的生活,所以无论他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必须和吉姆一起离开这里。
在小说中,哈克是一个白人男孩,不喜欢被拘束,追求自由生活。马克·吐温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塑造成为一个充满正义和叛逆性格的儿童形象。他在成长中积极反抗,逃离,追求心灵的自由。起初,他受反动思想的说教影响,试图告发逃亡的奴隶吉姆,到后来愿意真心帮助吉姆改变奴隶的命运。这是一场英雄和邪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吉姆被卖掉后,哈克受到良心的折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救他。英雄人物所代表的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哈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积极追求自由与平等。他是具有美国色彩的英雄,憧憬自由美好的生活,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抗争实现生命价值,取得了真正的自由。哈克的成长是民族英雄的成长,也是美国民族成长的象征。[5]
另一个人物形象黑人吉姆,他虽然逃不过被买卖和被压迫的厄运,但他拥有人类最好的品质。在与哈克一起逃亡的过程中,他如父亲一般给哈克带来温暖,也为自己过去对女儿的不好态度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悔恨;还在汤姆中枪后放弃了逃跑的机会,忽略了自己的人身安全,留下和医生一起照顾汤姆。在这些事件的描述中表明,黑人不仅在个人人格方面不比白人差,甚至还比白人要更好,谴责了当时时代种族主义的错误理论,并表明必须废除黑人奴隶制。
(四)对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反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于十九世纪末,当时奴隶制在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事实上黑人仍处于社会的底层,还是受到非法的歧视。在小说中,马克·吐温写哈克拯救黑奴吉姆的经历,是为了通过一个孩子的行为表达对奴隶制的反对。首先,在小说的开头,当哈克逃离寡妇时,他遇到了逃亡的黑人奴隶吉姆。他不顾自己的艰难困境,帮助吉姆一起逃跑,在逃跑的途中,哈克被吉姆的善良所打动,所以在哈克心中,他认为吉姆是他真正的朋友。当吉姆被国王和公爵抓住要卖掉并准备归还原主时,哈克不顾恐惧,撕毁了报告吉姆行踪的信件,并表示就算以后会下地狱也不会怕。这种对奴隶社会及种族歧视的反抗通过对孩子的经历描述展现出来,更让人感到震撼,黑人和白人是可以成为朋友并和平友好相处的,黑人在社会上应该和白人享受同等的地位,奴隶制是不合理的、完全错误的制度。其次,通过对哈克心理变化的刻画,马克·吐温也表达了小说中反奴隶制的主题。从哈克刚开始对吉姆怀有偏见、经常取乐,到后来被吉姆的善良和关怀所感动,使他慢慢改变了对吉姆的态度。在文中提到,当国王和公爵试图将吉姆还给华珍小姐时,哈克面临着道德选择和强烈的心理矛盾。因为在那个时代帮助黑奴逃跑是犯死罪的、会下地狱,但哈克想起他和吉姆逃亡途中的经历,尤其在大河上漂流时的美好时光,想起他们在一起唱歌、聊天、欢笑,那么美好的自由是他最向往的,这让他最后做出决定帮助吉姆逃跑,并也成功解救了吉姆。文中对哈克的心理矛盾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成功体现了当时哈克对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强烈反抗。[6]
(五) 哈克通往自由之路——密西西比河
“河流”作为自然物,但在成为文学作品的“形象”时,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活动内容,因此河流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文化意义悠久。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母亲河,是作者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马克·吐温年轻时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上,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都是他所熟悉的。小说以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生活为背景,用哈克一个白人男孩的口吻来描写现实,使最能体现美国人热情和想象力的河流更加浪漫和神秘,充分展现了马克·吐温创造的现实主义中所包涵的特别魅力。在小说中,作者把密西西比河看作美丽自由的象征。这种象征性意义始于哈克踏上密西西比河。在沿江漂流的过程中,马克·吐温对称地安排了哈克所经历的“陆地生活”和“河上生活”。随着两者的交替出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和陆地上的“文明生活”的不自由就形成了鲜明对照。从哈克对这条静谧而辽阔的河流的热爱,到哈克和吉姆上岸后看到的欺骗、枪击、虚假,到最后再次回到河上的木筏,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自由、喜悦和安慰。密西西比河已成为哈克和吉姆的天堂,不仅为哈克和吉姆解决温饱,还让他们充分发展了个性,得到自由,感受到了全身和灵魂的快乐。而吉姆一离开这里就会像野兽一样被猎杀。哈克也被各种不愉快的事情纠缠,遇到各种残暴和冷酷。但只要他们回到河上,人们之间的自由、善良、友谊和相互理解将随之而来。“河”和“岸”两种文明形成了尖锐的对抗。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对抗不断扩大,象征“自由”的密西西比河也在不断加强和升华。这也是哈克和吉姆的自由港湾。
四、哈克眼中的世界与现实主义
当时美国南方时代下的社会,在小小年纪的哈克眼中充满了虚伪和冷漠。在这个没有人情味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只有简单的交易,而吉姆却是他独自走在路上的一盏明灯,给他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带给他温暖与关怀,让他有了前进的动力和争取自由生活的勇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就会受到上天的眷顾,得到期待已久的自由。虽然通往自由的路上遇到种种困难,但他们都会携手克服,智斗恶势力,变得更加勇敢。哈克也在这样的历程中逐渐得到成长。尽管一路上,他也痛苦过、挣扎过,想要放弃过,但最终还是不畏艰险,逆流而上,靠着不愿被残酷打到的信念,勇敢地迈出一步又一步,走向自由的终点,积极地追求并实现了自己渴望的生活。
五、结束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以非世俗的孩童眼光去看待世界,展现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丑陋、腐败的一面。通过分析哈克的内心情感世界,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真实的世界,作者马克·托温通过哈克积极追求自由生活,敢于冒险和反抗的精神,让我们看到那个懵懂少年眼中别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