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2018-08-18胡晓
胡晓
摘 要:《哈克贝恩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马克·吐温的作品。白人男孩哈克为摆脱文明的教化离家出走,遇上为摆脱被贩卖命运出逃的黑人奴隶吉姆,两人结伴乘木排漂流经历种种历险与奇遇。密西西比河贯穿整部小说,这一主要意象承载着诸多隐喻意义。狂野广阔的密西西比河水域象征着自由,这个自由包含了一个黑奴渴求的摆脱白人社会命运束缚的自由,以及白人小孩哈克贝恩渴望摆脱文明教化的自由。同时,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经历让白人小孩哈克贝恩打破传统观念和自身内心的挣扎与黑人奴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黑人奴隶吉姆被人忽视的人性得以展现。另一方面,密西西比河流本身所具有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也暗示着黑人吉姆通往自由之路的坎坷和天性不羁的白人小孩哈克贝恩前途的不确定性。本论文围绕密西西比河这一中心意象,分析哈克贝恩和吉姆的自由,成长以及前途命运。
关键词:《哈克贝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自由;逃离;命运
一、密西西比河与自由
对吉姆来说,他是一个“黑鬼”,一直在害怕自己被卖到南方,没有一丝自由的希望。在密西西比河上,没有黑白之分,这是他自由的乐土。流动的河水会一直带领他逃离,寻找他渴望已久的自由。在河面上,吉姆不但精神自由,身体也是自由的,他自由畅想,勇敢的说出了他的美好愿望,而不用担心被发现在做黑人不应该做的事。这里密西西比河就是他最忠实的倾听者。吉姆害怕被卖到南方的恐惧得以被倾听。
对哈克贝恩来说,他是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者,密西西比河流才是能够接纳他的自由之地。哈克天生的个性让他无法与社会相容。他难以被社会包容有几个原因,包括社会上的成年人,他的家庭,以及同龄的伙伴。哈克天生不羁,他讨厌受教育,也讨厌道格拉斯夫人为他安排的生活。成年人眼中的他并不是一个乖小孩。然而更苦恼的是他无法向家人求助。他唯一的亲人,不断因为钱而折磨他。他的同龄人排挤他。整个社会都在和他作对,让他感到不适。因此他想要逃离,寻找自己的归属。密西西比河虽然狂野而又危险,却让哈克感到轻松有趣,是他能够融入的场所。
然而,吉姆与哈克贝恩各自追求的自由却又并不相同。吉姆的逃离是要摆脱当时的奴隶制度。他的逃离更像是一场社会革命。但对于哈克贝恩来说,正斯蒂芬妮所说, “哈克的自由只是来自承诺,杰伦所说的‘无路可走,以及他想要成为一个天真的,自我利益的人”(斯蒂芬妮)。他的行为是一种淘气与叛逆,与吉姆摆脱奴隶烙印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如此,在他们相遇的时刻,他们共同逃离了圣彼得堡社区,并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密西西比社区。黑人和白人平等相处,成年人和小孩也握手言和。
二、密西西比河与人性
当哈克与吉姆相遇,他的自由与吉姆是相冲突的,这对哈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让他内心十分挣扎。他成长于一个白人社会,或多或少他受到了根植其中的奴隶思想的影响,这让他纠结是否该帮助吉姆逃离。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哈克感到压力和内心的不安。他对自己说“可怜的沃森小姐对你做了什么,你可以看到她的黑鬼在你眼前消失,一个字也不说”(马克吐温)。这里,密西西比河成为一个帮助哈克跳出社会影响而独立思考的场所,也让他克服内心挣扎,敢于帮助黑人吉姆获得自由。在密西西比上的冒险经历以及和吉姆共同的遭遇帮助哈克认清楚自己未受到“良好教育的良心” (马克吐温的笔记)。 “市场的不道德公正是河的本质,它像另一层皮一样适合哈克。” (斯蒂芬妮)。
他和吉姆之间以及形成了友谊,他也感受到了吉姆所具有的无私。 在密西西比河漂流的日子安静和平,与他之前所在的虚伪的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哈克最终决定“下地狱”来帮助解放吉姆。哈克學会了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决定,而吉姆则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旅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他有有爱的性格和他的人性被忽略甚至被白人社会拒绝。当时在美国社会,黑人被看做没有感情的商品。然而,现在一切都被吉姆的革命行动颠覆了。密西西比市场现在给吉姆带来了其他革命性的意义。他证明着自己是敢爱以及被爱的人。
三、密西西比河与未知
就像河水的流动充满未知,密西西比河并不总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也暗示着吉姆和哈克贝恩前途的渺茫和未来的不可知。虽然吉姆最终是获得自由,但是读者对于最后看似完美的结局似乎并不是完全满意。罗伯特说马克吐温不会“背叛他对美国社会的批评”(罗伯特)。所以在故事结尾,他安排了一个荒唐的情节,即汤姆索耶计划解放一个已经或者自由的奴隶。在当时内战前的美国社会,奴隶思想根深蒂固,一个自然完美的结局难以令人信服。马克吐温利用最后的机会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讽刺和抨击。汤姆的计划荒诞并讽刺。“这必然是一个虚假的、由人类坚持不懈的人性所构成的苦涩的笑话”(罗伯特)。黑人吉姆通往自由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汤姆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绝不会让吉姆轻松获得自由。这也难免会引起对沃森夫人善意举动的怀疑。
那哈克贝恩的未来如何呢,他是否找到自己的命运归宿?书中哈克自己给出了答案。他说自己到过自由的世界。或许在没有和吉姆的冒险旅程之前,哈克对于自己是否回归“文明社会”有过怀疑,那现在他的一切疑问都得到了回答。他经历了社会的丑陋,贵族家庭的仇恨,国王公爵的虚伪。他也享受了自然的安静祥和。他决定不要“被文明化”,继续追求自由。然而,最后他提到莎莉姨妈的计划,让一切又重新显得那么不确定。就像河流最终会流入大海,哈克贝恩或许最终也会回到他所不能忍受的那个社会。 密西西比世界是他的理想世界,同时也教会他成长。他决定帮助吉姆获得自由,揭露国王公爵的欺骗以及对威尔克斯女孩的同情都让读者感受到哈克的成长与成熟。他的野性似乎变成了文明。“哈克,一位伟大的幸存者,代表了野蛮的反面。”(哈罗德) 曾经格格不入的角色是否最终也让自己适应了社会呢?
四、结束语
贯穿小说《哈克贝恩历险记》的核心形象-密西西比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自由。它的自由本性呼应了哈克和吉姆的愿望。虽然这他们追求的自由不同,但他们之间因此有了联系。密西西比河的奇妙旅程成为哈克和吉姆之间纽带的延伸。然而,考虑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这样的理想境界太不真实。这场革命难以成功。毕竟,密西西比河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奴隶市场。马克吐温把他的故事设立于此,因为它还有另一个特点--难以捉摸,这也暗示着“黑鬼”通往自由的曲折之路以及不为社会接纳人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Alberti, John, ‘The Nigger Huck: Race, Identity, and the Teaching of Huckleberry Finn, College English, 57.8(1995).
[2]LeManager, Stephanie, ‘Floating Capital: The Trouble with Whiteness on Twains Mississippi. ELH71.2 (Summer 2004).
[3]Ornstein, Robert, ‘The Ending of Huckleberry Finn, Modern Language Notes, 74.8 (December 1959), 698-72.
[4]Twain, 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Penguin English Library,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