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启示与前景展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考察

2022-02-19刘怀青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刘怀青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高校干部培训部,江西南昌 330108)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指的是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1]。在这里,小康一词最早印证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最朴实的向往。西汉时期《礼记·礼运》中对“小康”作了具体阐述,在文中描述了两种社会模式,一是夏之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二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大同”和“小康”是相对的两种社会模式。对“大同”和“小康”的比对,表述了老百姓对富裕殷实生活的渴望,然而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和旧的社会制度,“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只能存在于憧憬之中。小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用小康社会来描述未来的生活状态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当前,中国大地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梳理小康社会建设的历程和演变,总结小康社会建设的经验,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康社会蓝图的由远及近

(一)从“贫穷”到“温饱”的基础阶段

邓小平在1979年12月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规划了在20世纪末达到的经济目标。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再提“小康”概念,更深入的解读小康水平,“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我们的日子就比他们要好过得多”。至此,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路逐渐清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未来经济发展目标,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内涵日益丰富。党的十二大闭幕之后,1983年2月邓小平前往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上海等地调研,苏州、杭州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邓小平江苏、浙江、上海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考察结束回到北京,邓小平总结了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2],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邓小平对小康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最终从内涵到外延,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及标准进行了定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要“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咬定目标艰苦奋斗,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87年就提前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根据联合国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有8亿人口面临饥饿,1亿多人处于重度饥饿。从“贫穷”到“温饱”是小康社会建设的一大世界性历史性壮举,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生动诠释。

(二)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建设阶段

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作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开启“奔小康”的新征程。

党的十五大研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3]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即跨度长达50年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至此,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小康社会思想理论更加丰富。

从“温饱”到“总体小康”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十几亿多人口的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东方奇迹”,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

(三)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阶段

小康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该看到当前阶段的小康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区域差别还比较明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党的十七大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和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重要论断进一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又丰富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大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小康社会建设理论,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随着发展实际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四)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并在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在本阶段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具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4]全面小康是全域小康,更多是覆盖面的含义。首先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五位一体”都要全面进步。其次覆盖全面人口。不仅要覆盖全域,更要覆盖人人,不能一部分人小康,另一部分人还没有小康。最后是覆盖区域要全面。不能仅仅只有城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包括贫困地区,也要实现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这一目标和要求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党勠力同心,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而奋斗。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高质量如期完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和现代化实现路径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了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的新高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之路何以“行”

中国小康之路经历了从“贫穷”到“温饱”的基础阶段,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了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伟大壮举,创造了巍然屹立于东方的伟大奇迹,中国小康之路何以“行”,归根结底是中国小康之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

(一)小康之路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最终归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艰苦奋斗。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真实体现。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体上摆脱了绝对贫困,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在经济、民生、社会建设、生态问题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建设之路,展示了百年大党价值不变的坚守,深刻表明了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

小康从个体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还包含了多元化的精神富裕。从整体看,小康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建设之路是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实现方法。中国共产党对小康建设之路的思考是讲究辩证法的:从个体上讲,物质富裕还没有达到,就急着想公平地分蛋糕,太早了,势必会影响一群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物质富裕已经做得很充足了,还不考虑公平正义,那就太迟了,势必会贫富差距过大,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本质。从整体上看,小康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体化共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不协调发展,小康之路只是数字上的小康,必然会影响后续发展。经济上不达标,小康之路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一个辩证法前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一个脚印接一个脚印,接续奋斗,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小康目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核心要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获得自身彻底解放,成为“三个主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小康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回望人类数千年走过的路,拨开自然和社会现象迷雾,还原历史和现实真相,解释指导现在、揭示指引未来,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在一起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至今仍焕发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小康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前提,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自由和解放道路的先决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建设之路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来评价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就是把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追求。

温饱是总体小康的前提,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建设之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就是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建设之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历史目标,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历史目标后就要着力下一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因为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思路和对策就要随阶段而变化。这样,事物发展就呈现出了阶段性。

(三)小康思想根植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有具体的阐述,代表着农耕文明时代最普通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孟子推行仁政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对小康理想模式和国家治理方式作了描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按照上面的仁政措施,黎民则可以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小康思想是极为推崇的,因其有明确的学说和推行价值被统治者所接纳,一度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治理思想。小康社会思想得以深入人心,与之密切相关。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夷坚甲志·五郎君》中“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道出了对小康的希冀。明成祖朱棣说,“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展现了统治者以民生为本勤政爱民的形象。随后,“小康”逐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代名词,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到了近代社会,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用“小康”表达自己政治宣言,宣传他们的社会变革思想,极大丰富了小康思想的具体内涵。

此后,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把“小康社会”与中国现代化联系起来。习近平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代代共产党人把小康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范例。

中华文明基因里蕴含的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值得中华儿女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经验启示

小康社会寄托了中华民族的期盼,梳理小康社会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建设理论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丰富的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经验。这对未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篇章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要牢牢把握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方向指引、制度保障、路径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走过温饱,走进全面小康,充分诠释了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历史经验总结和社会发展现状研判,不断赋予小康社会时代内涵。在面对不利形势和复杂局面,中国经济依然稳定快速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政治保障。小康生活是以个体或者家庭为单位,主要衡量指标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小康社会是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必然要制定一整套规范科学、有序衔接的制度体系来衡量。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要推进各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的组织力量,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天然的生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脱贫攻坚,不断帮扶,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谋定后动方能成功,中国共产党为小康社会建设举旗定向,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一步一个脚印朝一个方向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康之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中国之路,也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人民立场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立场,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

对老百姓而言“幼有所教,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就是最大的小康,而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直把人民的立场作为自己根本的政治立场,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不变。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5]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价值基点、命题归宿,实践证明,人民的立场必然是惠及人人的利益,体现在政策和目标的制定上都是坚持人民观点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的态度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民之所盼成为政之所向。

人民立场首先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坚持群众路线,齐心协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到了明显成效。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事业兴旺发达的强大根基。

人民立场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改革。人民有需求,改革就有所回应。小康社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符合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

(三)科学思想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要深刻把握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始终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色彩,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理论认识和创造的精华和浓缩,是指导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纲领、指针、指南。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观察和处理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指导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在小康社会建设展现的是小康社会蓝图由远及近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启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完成使命、迎接挑战的根本保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要深刻把握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指导思想。

(四)和谐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源源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评估和衡量小康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经济指标。小康社会建设能够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毋庸置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经年累月的发展势必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4]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生态和谐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旧发展理念下再发展,生态和谐必然受到严重挑战,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启示我们:发展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现阶段发展目标,更要考虑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点,发展要更上一个新台阶,发展理念必须要有转变和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长远看,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必将对改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五)发挥合力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要充分调动一切因素激发事业发展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的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体现,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6]。在小康社会建设征程中,我们党始终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积极投身到小康社会建设中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靠实干把目标变为现实。

小康社会建设能调动一切力量,激发小康社会建设的磅礴力量,最主要的是小康社会的目标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反映了一切社会阶层的广泛诉求。小康社会建设实践证明,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力量。党中央领导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带头人,是小康社会建设者、铺路人,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提供了坚强力量。

(六)把握规律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要领,要始终坚持发展过程与目标相统一

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战略构想环环相扣,坚持了发展的长远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同阶段的调整和深化又体现了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从整体上看小康社会建设,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启示我们,发展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而不是“另起炉灶”“遍地开花”。既要充分了解中国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又要注重分解目标和把握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发展实际调整战略目标,实现发展目标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四、前景与展望

2012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对全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021年习近平同志宣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同时,人们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党中央在结合发展形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回答了这个“时代之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

(一)要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一步

党的百年历程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认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就是认清了国情、认清了实际、认清了发展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阶段的终点,更是一个时代的起点。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强调高质量,适应更长远的发展,未来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终点,更是开创共同富裕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的是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在未来,共同富裕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行”的生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生命力真实写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行。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农村,关键在农村,硬骨头在农村,跳出“历史周期率”答案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雄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和未来发展基础上,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

(三)“共同富裕”接续“全面小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揭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新篇章

当前,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但是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问题仍然很突出。人民富裕之后,对精神富裕有更强烈更广泛的需求。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必须要做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共同富裕全面接力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问题,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论断,并对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了战略部署。这标志着“共同富裕”已全面接力“全面小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共同富裕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了共同富裕可能性的两个必然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大发展。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现实基础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优越性不断彰显。脱贫攻坚解决了相对贫困问题,全面小康解决了“五位一体”协同推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问题。只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解决老百姓物质和精神富裕问题,才能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的问题,都是对美好生活庄重承诺

展望未来,我们要直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巩固”问题。全面建成小康之后,向共同富裕迈进仍然有很多短板,地区和城乡发展差异,贫富差距,发展方式粗放等仍然是制约当前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直面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解决好“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问题,降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内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效益的最大化。十八大以来,党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思想。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总结发展经验教训而做出的战略部署,是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将引领中国未来发展。因而,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逐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了自己、贡献了世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示范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富民强和谐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当前,贫困问题仍然是全球性治理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与贫困作斗争,在世界反贫困事业遭遇瓶颈的环境下,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大幅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数量,通过自我发展、自我革命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了自己、贡献了世界。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创新了全球治理模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示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而且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的重要动力。实践表明,道路关乎命运,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必将改写历史和人民。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民美好生活。展望前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我家的小康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