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即生长”视域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与创新

2022-02-19李汉成

关键词:德育教师学生

李汉成

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基本上就是以本能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基于这种观点,将德育渗透其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改善行为,得到真正的成长。

一、基于心理特点,探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差异性,一生一策

“教育即生长”,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用“一生一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得到尊重,促使他们在德育活动中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寒号鸟》一文告诉人们不能好逸恶劳,要勤于劳动,这样的文章比较适合不爱劳动的学生,教师便围绕这些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策略。教师组织大家参与到分角色朗读的活动中,并特意安排不爱劳动的学生扮演“寒号鸟”的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并在完成朗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有学生说道:“寒号鸟好逸恶劳,不愿意做窝,所以在寒潮来袭的时候束手无策。”教师继而引导:“那么,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习惯呢?比如每天换下来的衣服没有及时洗掉,结果越积越多,成了一座小山。”这样的引导就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助于让特定的学生得到思考。对于其他学生,教师则选择教授其他课文的机会加以引导,如在学习《雪孩子》的时候,体会主人公的奉献精神。

“一生一策”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学生的生长特性,将每一个学生都看成不同的个体。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定各种德育策略,避免简单化、片面化。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解决他们在行为、思想上出现的各种偏差。

(二)科学性,抓住最佳时机

要体现出“教育即生长”,教师则要把握好学生生长的最佳时机,采用最科学的方式设定工作策略,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教师要选择在学生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候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在他们心情激动的时候给他们一定的冷静期,这样才能把握好教育时机,提升教学效果。

学习《雪孩子》的时候,教师给大家播放了相关动画片,并让大家展开课本剧的编演活动,在参与表演后,学生的情绪都很低落,有的怀念雪孩子,有的则比较悲伤,可怜雪孩子的遭遇。在这个时候,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其思考奉献精神的重要性。教师鼓励大家思考:“大家的心情都不太好。大家将自己想象成雪孩子,它在救小白兔的时候,有没有一点儿犹豫呢?在化成了水之后,雪孩子是否会后悔自己的行为呢?雪孩子是否永远离开了小白兔呢?”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感悟更为深刻,他们认识到雪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小白兔奉献了生命,它并不后悔,而且它明年还会化成雪花,再次来到大家的身边,在得知了这些后,学生的情绪逐渐好转,认识到做人要无怨无悔地奉献。

若教师能把握好德育的最佳时机,则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在他们困惑和迷茫的时候给予援手,这样学生自然会印象深刻,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反思自我,得到进步。

(三)艺术性,灵活调整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手段的艺术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当学生出现不满、厌倦等情绪的时候,要避免强行指导,寻找其他引导方法,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提升思想品德。

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体现了“教育即生长”的思想,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尊重,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理性思考,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将优秀的模范作为代表,规范自己的行为,坚定自己的意志力。

二、结合文本内容,探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情境熏陶,生发自然情感

教师要结合文本的特点,将德育渗透融合在其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即生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音、形象融合的课堂,让学生伴随多媒体课件想象文本中描绘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促使他们生发出热爱之情。

学习《草原》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首先展现了唯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其次展现了草原人民和谐相处的场景,展现出了草原人民的豪爽好客,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自然能生发出情感。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有学生提到:“草原的风景很美,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让人觉得自己的胸襟也会变得更加宽阔。”还有学生提到:“草原的人民都十分好客,所以能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在这样的解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了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尝试描绘自然美或人情美,用自己的方式歌颂祖国。

在多媒体的烘托下,学生能进入情境中,触景生情,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会越来越深入,分析也会更为透彻。此时学生和作者形成了共鸣,体会到了作者高洁的灵魂世界,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自己也能生发出类似的情感。

(二)体验感悟,形成正确价值观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思想和情操。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生的体验感悟得到了激发;同时,他们也开始分析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是否会做出类似的选择,这样学生就能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阅读《穷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思考,体会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主人公的生活十分穷困,但是他们却依然收留了邻居的小孩,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学生认为:“虽然收养他人的孩子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穷困,但是却能挽救无辜的生命,主人公觉得这还是值得的,所以他们决定收养孩子。”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有人用贫穷和富有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你是否这样认为呢?主人公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不是有价值呢?”学生认识到金钱并不是评价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主人公有善良的人性,他们舍弃自己的利益援救他人,他们的人生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辩论,给学生铺设符合他们生活特点的情境,让他们产生想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辩论,学生的感触更为深刻,也能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发散思维,拓宽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识字时,赋予人文意义

展开德育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体现“教育即生长”的要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发散思考,探究每一个汉字背后蕴藏的人文寓意。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汉字字形想象它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进行组词,并结合组词说说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识字效果,更能起到德育作用。

学习《天地人》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人”这个字的构造,让学生看到其像一个叉开双腿站立的人,再对照“天”,学生发现这里展现的是叉开双腿、张开手臂、头顶蓝天的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怎样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呢?你能否用‘人’造词,看看有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坏人’?”学生各自造词,发现“好心人、佳人、美人”等都是褒义词,而“恶人、坏人”等都是贬义词。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词汇语境中试着用这些词造句,思考好人和坏人分别会做什么。如有学生造句:“好心人救了一只流浪狗。”“坏人将老奶奶的钱抢走了。”最后教师让大家反思自我,思考自己是否是一个“好人”,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开展组词游戏,避免了教学活动的枯燥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善恶对错,起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二)阅读中,指导明辨是非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基于德育渗透原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说说是对是错,然后结合自己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想法或做过类似的事情,并思考以后要如何改进。

学习《宝葫芦的秘密》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辨主人公的行为,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有学生认为:“主人公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求助于宝葫芦,这样自己就不用努力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此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尝试展开辩论:“他人赠送的东西,我们也是无偿获得的,这样的东西,我们也要拒绝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证思考,认为:“我们对他人付出了自己的爱,或帮助了他人,或也赠送了他人礼物,所以我们得到的礼物并不是无偿的,这不算是不劳而获。”在辩论中,学生学会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充分认识了“不劳而获”的真正意义,逐步学会了明辨是非。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反思,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教师要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总结经验教训,展开反思活动,层层深入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三)写作中,弘扬家国情怀

写作是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抒发了自己的想法,让教师能了解其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将家国情怀等德育主题融入写作中,设计相关的主题创作,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示儿》是一首能体现古人爱国情怀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这首作品后尝试改写,将诗歌改写成一段对话,以主人公的口气说说对子孙的叮嘱。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将作者的爱国情怀融入作品中。如有学生尝试创作:“虽然我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了,但是我依然忘不了我的祖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统一,希望你们能继续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然后告诉我。”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祖国的情感,可以尝试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学生可以选择散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抒发爱国情怀。如有学生用诗歌表达情感:“我愿意成为一颗种子,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长成参天大树,为祖国遮挡炎炎烈日。”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创作,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结合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更深入地感受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激发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进而起到了德育的作用。

猜你喜欢

德育教师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